03.02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三晉文化

燕趙文化

儒家文化

道教文化

佛教文化

在這裡雜陳交錯

形成了以“博採眾長、兼容幷蓄”

為主要特徵的利津文化

為名人的成長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土壤

暢通的河運與海運

成就了利津人

開拓進取、不拘一格的

思想品格

開放與包容

為利津文化注入了

無限生機與活力

是促成名人產生的思想土壤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今天

一起走近

利津歷史上那些名人

酆雲鶴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酆雲鶴(1900-1988年),女,利津縣莊科村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因家鄉洪水災害,隨父母漂泊到泰安,後又流浪到濟南當傭人。16人考取免費學堂,先後在濟南小學、濟南女子師範和北京女子高級師範學校讀書。她刻苦學習,並連續跳級升學。1928年留學美國,畢業後獲俄亥俄州大學化工博士學位。1933年,她帶著祖國的竹子、稻草、苧麻去德國,以此為原料製造人造絲,終獲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草纖維製造人造絲的發明人。1935年起,酆雲鶴開始進行苧麻纖維脫膠的研究,經近10年鑽研和試驗,取得成功,在世界麻紡工業上有了突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她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從香港到北平,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議期間,她將趕寫的《發展我國麻類生產的建議》,連同各色麻類纖維樣品獻給毛主席。建國後,她曾任紡織工業部顧問,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紡織工業局顧問等職。197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當選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從50年代起,她為進一步完善苧麻纖維化學變性的生產和開發中國苧麻資源,一直奔波於全國各地。1979年,酆雲鶴終於研究解決了中國草蓆黃麻經線的製造技術和苧麻磺化變性工藝,1981年獲國家科委發明獎。

於祚棠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於祚棠(1899-1980年),利津縣於家村人。1921年投身河工,充當汛兵、工班組長、汛目,先後任北六分段第三防守汛汛長。1947年春,黃河復歸故道,河工百廢待興,於祚棠加入人民治黃的隊伍。在利津修防段(初稱治河辦事處)先後任工程股股員、副股長、工程隊隊長等職。1949年秋汛中,王莊堤段搶險關鍵時刻,他果斷決策將萬餘條麻袋裝入紅泥3400餘立方拋入河中,代替石料護堤,確保了埽堤的安全。渤海行署、山東省河務局為此授予他“特等治黃功臣”稱號。1950年,蘇北潮河決口屢塞不成,應華東水利部的邀請,他率領工程隊前往支援,迅速堵口合龍成功。1951年3月,堵復王莊凌汛決口,年逾半百的他,不顧寒水刺骨,帶領職工下水打樁編柳,修做透水柳壩,緩溜落淤成功。於祚棠在治黃戰線上享有盛名,先後被選為全國第一屆工農兵勞模代表大會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立一等功3次,立特等功1次。1956年他退休還鄉後,對治黃工作仍十分關心,每遇洪水險情,他還是盡心竭力,不避勞苦,獻計獻策,親臨指導。

李長之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李長之(1910~1978年),原名李長治、李長植,利津縣莊科村人。1910年10月30日生於書香門第,清華大學畢業,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他幼年隨父在濟南上學,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甲部。期間,為北京《益世報》編輯副刊“前夜”,並在《自由評論》上發表過《我所認識的中山先生者》的文章,頌揚孫中山先生的為人及其民主革命精神。1931年,他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了清華大學請願團去南京要求蔣介石抗日。1933~1936年任《文學季刊》編委,《清華週刊》文藝欄主編,天津《益世報》文學副主編等,其間刊行第一部詩集《夜宴》,發表了文學評論專著《魯迅批判》等文章。1936~1948年,他先後任清華大學華僑生、蒙藏生導師,京華美術學院教授,重慶中央大學助教,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等職。主編過《時與潮》、《和平日報》、《北平時報》副刊。發表《苦霧集》、《文學史學與文藝科學》、《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等著作和譯著20餘部。

建國後,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任北京市文聯文藝理論組組長等職。主要著作有《龍伯國》、《李白》、《中國文學史略稿》一、二、三卷等,還參加了《紅樓夢》的註釋和《新華字典》的修訂。他撰著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孔子的故事》和《陶淵明傳論》等先後被譯成日文出版。日本河出書局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字典》、東京堂出版的《世界文藝辭典》,都收有他的條目。


石敬亭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石敬亭(1884~1969年),字筱山,利津縣吉楊莊(今西馮村人。19歲投筆從戎。清末民初,參加了推翻清王朝的鬥爭。1914年開始,石敬亭在馮玉祥部下長期任職,歷任軍事教導團教官、學兵團團長、師參謀長、整編第四混成旅旅長、師長、陸軍第五軍軍長、國民黨第二集團軍總參謀長、第六方面軍總指揮、訓練總監、陝西及山東省代理主席等職。1929年,石敬亭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是年9月,他同宋哲元、劉鬱芬等聯名通電討蔣(介石)。1937年2月,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和石敬亭等14為國民黨左派領袖聯合提案,主張恢復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行國共合作。1937年9月,石敬亭隨同馮玉祥赴山東桑園抗日前線指揮作戰,重創日軍。時任同盟軍南路總指揮。此後,歷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戰區軍風紀第二巡視團主任委員、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國民黨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第八屆評議委員會委員等職。

張鶴亭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張鶴亭(1895~1981年)又名張汝樂,利津縣前左村人。縣內知名民主人士。早年從事教育事業。1942年,處於抗日鬥爭艱苦歲月,他應邀參加墾區行政委員會召開的地方開明士紳進步人士座談會,開始聆受革命教益。自此他以教書作掩護,不怕風險,從事抗日宣傳活動。1943年,抗日工作人員進入利三區開闢敵區工作時,他家成為我黨政軍幹部的秘密活動場所和聯絡點。1944年利津縣解放後,他被選為渤海區參議會議員,後又被選為縣參議會議長。並任城關完小校長、文教科副科長、教育局副局長等職。被選為利津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縣一至八屆人大代表。抗戰勝利後,在修建縣烈士祠時,他帶病書寫碑文,大參軍運動中,他動員親屬及本、鄰村青年多人參軍參戰,土改中帶頭獻地獻產。併為開展利津縣的統戰工作和發展利津縣的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張鶴亭雖晚年多病,但仍關心國家大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他賦詩慶賀。1981年 12月17日,中共利津縣委根據他生前的遺願,追認他為中共正式黨員。

李竹如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李竹如(1905~1942年),原名李貽萼,字世華,又名一凡,利津縣莊科村人。1927年在濟南正誼中學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創辦了宣傳進步思想的《竟進》週報。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發生後,他回到利津宣傳抗日救國,開展反帝反封建活動。當年夏,他考入南京大學法學院政治系,後任中央南京大學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1935年後,他在濟南創辦了《新亞日報》,在上海創辦並主編《文化報》,在晉東南歷任中共晉魯冀豫區黨委機關報《中國人報》社長兼總編、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副總編。1939年5月,隨八路軍第一縱隊到山東抗日根據地,先後任第一縱隊政治部民運部長,中共山東分局宣傳部部長,山東省文化界救亡協會會長,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山東省戰時推行委員會秘書長等職。期間,他撰寫了許多宣傳抗日救亡、針砭時弊的文章,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帥題詞讚頌“李竹如同志是我黨宣傳、新聞戰線上的一位傑出的組織者和活動家”。1942年11月2日,李竹如在沂水縣對崮峪反掃蕩突圍是壯烈犧牲,年僅37歲。

綦際林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綦際霖(1887~1969年),字宗傑,利津縣綦家夾河人。他早年喜讀古文,工於書法,兼學醫書。23歲考入山東省師範學堂理化科。當時正處於辛亥革命前夕,師範學堂是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綦際霖親聆革命教誨。1911年武昌起義,各校學生鼓動獨立,綦際霖剪去髮辮,與同學掲白布大書“山東獨立萬歲”,並積極參加遊行示威活動,宣傳推翻帝制,建立共和。1912年清帝遜位,民國建立,國民黨、共和黨紛紛結成封建團體,爭權奪利。同窗王恩甫介紹其際霖參加國民黨,他當面撕毀介紹證書,以示反對。綦際霖高師畢業,先後任教15年,主講化學課,聲譽日隆。1928年北伐軍入魯後,因日軍盤踞濟南,山東省府暫住泰安。綦際霖受命任曲阜縣縣長。任職期間,他曾召集有志青年擬定縣改革新計劃。因當時官場腐敗,革新意見終難施行,翌年他辭職離去。1930~1933年,先後兩次在濟南正誼中學主持校務。1934年參加《利津縣誌》的編修。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他離濟返鄉,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10月,他在歡迎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大會上,借講話機會宣傳抗戰,痛斥賣國。他的講話,使土頑大譁,揚言槍殺綦際霖以洩憤,他聞訊脫逃。1939年潛往濟南。不久受託再任正誼中學校長,許多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在正誼中學受到掩護。其校成為中共地下組織在濟南聯絡點之一。

抗戰勝利後,綦際霖先後在省立第一師範、立達中學任教。1948年濟南解放,他出任濟南三中校長。1956年任山東省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1957年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任民進濟南市委員會主任委員,被選為濟南市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政協濟南市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

楊立德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楊立德(1923~1994),利津縣利津鎮人。其父、叔皆為山東快書藝人,他出生前後父母相繼去世,由叔嬸撫養。4歲時,叔教其唱快書,5歲時叔去世,6歲就由嬸帶其撂地攤說書,掙錢餬口。12歲隨快書藝人流浪說書。1939年底,到濟南說書,漸有名氣,綽號“楊小麻子”。1941年,為提高技藝,適應新環境,他與高元鈞研究,改快書表演中的“髒口”(語言粗俗)為“清口”(語言文雅),使快書格調更為高雅誘人。1943~1944年,先後到江蘇、河南及山東省內一些城市演出。1945年他在青島2個電臺定時演播快書,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知名藝人。1948年6月青島解放後,他先後加入膠東文協所屬的“友誼社”,任山東歌舞團曲藝隊隊長、濟南曲藝隊隊長、濟南曲藝團副團長,曾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青海等地演出。併為部隊和地方培訓了一大批快書演員,高足有趙連甲、金雙城和侯金傑等。楊立德曾任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顧問。他的山東快書藝術在全國曲藝界有很高聲譽,與高元鈞併成為“高派”、“楊派”。擅說《武松傳》,曾創作山東快書新段子《郝懷友》、《取槍記》、等,並與張軍合著了《怎樣表演山東快書》。

黃順青

黃順青(1895~1983年),原名黃廷選,字舜卿,利津縣左家莊人。8歲起入私塾學堂讀書,數載後因家境貧寒輟學。1917年在親友資助下考入山東青州師範講習所,畢業後,在本村小學、濟南化育小學、縣理一高等校任教。195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利津縣一至六屆和八屆人大代表、九屆人大特邀代表。

1937年12月,日軍侵佔利津縣城後,他反對日偽的奴化教育,憤然辭教,回家務農。利津解放後,他遂投身黨的教育事業,先後任小學教師、城關完小校長等職。在創辦人民教育的過程中,他白手起家,勤儉辦學,創立了利津縣第一所人民的完全小學。他對教師宛如慈父,體貼入微,常為生病的教師請醫煎藥,多次把自己家的老母雞殺掉燉好,端到生病的教師床前。他一生熱愛書法,不僅雙手書寫,且能口筆揮毫。晚年,請他寫字的人很多,逢求必應。多年來,他用自己的書法技藝,熱情服務於黨的政治宣傳。黃順青熱愛文物,晚年他收集和向國家捐獻許多歷史文物。60年代初,他將收購的利津清代名宦趙長齡手稿奉獻給國家,中央文物管理機關給他來信致謝,並表示給予報酬和獎勵,他隨即表示,即不要名譽獎勵,又不要物質報酬。

嶽榮昌

嶽榮昌(1891~1980年),字文原,利津縣北嶺村人。幼年讀書,學業優良。1917年任教,閒暇攻讀醫術。在老醫生嶽庭芳指教下,他醫術進步很快。1928年棄教行醫,後又開辦中藥鋪,益於鄉里。他醫術高明,救人甚多。對求醫者,從不受謝,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1954年,他響應黨的號召,帶頭組織聯合診所,並把藥鋪的設備、藥材和個人存款全部投入集體。1956年他被評為全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57年出席全省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受到省的表彰和獎勵。1959年以來,他先後在沾化、利津人民醫院中醫科工作。雖年近古稀,還步行出診,頗受人們的好評。他在晚年堅持為病人診治的同時,還孜孜不倦地從事醫學著述。著有《醫學原理》、《驗方集解》上下集、《醫案錄》和11種傳染病的《辯證論治》等書,並試製避孕、絕育、流產等9個方劑。50年代以來,他收徒10餘人,熱心傳授醫術,毫無保留。

畢鳴歧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畢鳴岐(1902-1971年),字鳳崗,利津縣畢家嘴村人。1925年畢業於濟南德育師範學校。早年曾在瀋陽和洋行、福茂洋行、張家口華德洋行和上海德孚洋行任翻譯、文書、華人經理等職。建國後,任華生貿易洋行、新民化工廠、建業磚瓦廠經理,曾被選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天津市副市長、政協天津市委員會副主席和天津市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等職。解放前,他就和中共地下黨有聯繫,做了許多對革命有益的工作。解放後,他積極開展天津市進出口同業會的工作,為國家進出口業務的發展做出貢獻。先後創辦了新民化工廠、建業磚瓦廠、新大電鋸廠和新城造紙廠等。抗美援朝運動中,他率先捐獻飛機一架,帶頭認購公債,並擔任華北人民赴朝慰問團副總團長赴朝慰問志願軍。1954年,他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帶頭參加公私合營。他熱心創辦、資助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

尚五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尚五(1877~1951年),原名尚國科,藝名尚明五、尚笑五。利津縣鹽窩鎮東村人。尚五自幼聰穎,記憶過人。少年時代在本村私塾求學數年,讀過《詩經》、《易經》,並喜讀古典文學作品。因家境貧寒14歲輟學,後從師習說評書,並自成一派。始在當地從藝,繼赴惠民、濱縣、沾化、無棣等縣演說評書。他口齒清楚,嗓音圓正,抑揚頓挫,富於韻律,並注重與表演結合。說到壯闊處象大河磅礴,說到細微時猶如溪水融融,能扣人心絃,引人入勝。

1928年,尚五因患眼疾赴濟南治療,醫治無效致雙目失明,遂落腳濟南,設館演說評書。數年後由濟返回利津,繼續到各地說書。尚五富有民族氣節和正義感。他一生不僅憑藉自己的藝術才能演說古書,抨擊貪官汙吏和賣國求榮的奸臣,頌揚愛國英雄和清官義士,並以自己的節操維護民族尊嚴。1940年,鹽窩據點的日偽軍,多次邀請乃至恫嚇尚五,要他到據點說書,他始終未去,並說:“我雖不及嶽元帥領兵抗擊外侮,但決不能丟失民族氣節讓後人唾罵”。

尚五晚年收徒傳藝,毫無保留。山東曲藝界對尚五演說藝術給予較高評價,稱他是魯北著名的評書藝人。

綦灃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綦灃(1760-1840年),字彙東,利津縣綦家夾河人,生於書香門弟。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壬子科舉人,嘉慶元年(1796年)欽賜國子監學政,後擢升翰林院檢討。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青年時期教過私塾,治學嚴謹。制定了學規12則,著有《四書匯解》、《周禮輯要》等書,流傳後世。壯年時期,立志學醫,他刻苦功讀醫學經典著作,虛心求教名醫,廣搜民間治病驗方,博採名家之長,經過數年努力,積累了豐富的中醫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尤其在內科、婦科和診治痘診、瘟疫等疾病方面造詣頗深,對診治疑難病症更有獨到之處,每當上述病症流行時,求診者絡繹不絕。他體諒民情民意,瞭解群眾疾苦,對登門看病的人,不分貧富都認真醫治,並儘量採用土單驗方,力求少花錢治好病。鄉間出診,他從不吃病家的飯,不收病家的禮,平易近人,德高望重。其高尚的醫德至今在民間廣為傳頌。綦灃晚年,認真總結了數十年的臨床經驗,著《醫宗輯要》一書,共13卷,14冊,計30餘萬字。列醫病處方2000餘個,驗方、便方和自擬方200多個,是一部內容豐富,論述精湛的臨床參考書,它既有傳統的中醫理論,又有獨到見解和初中經驗,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部珍貴遺產。

王會英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王會英(1829~1909年),字薇卿,號愚村,利津縣臺子莊人。同治12年(1873年)鄉試中舉,翌年舉進士,授翰林院檢討。不久入諫院,掌福建道監察御史、署兵、刑、工、戶科給事中。光緒十八年(1892年)王會英回鄉探親,得知前任利津知縣錢容,縱容汛官王國柱霸佔耕地將耕民趕至臨海墾荒,因遇風潮,災民死亡千餘人。上撥救災庫銀兩萬多兩,他只下發少數,餘皆貪汙自肥。在民衣食無著。現任知縣吳兆榮坐視不救。王會英返京後,查明邸抄,疾書奏摺,彈劾山東巡撫福潤縱吏毒民、翫忽人命。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利津北鄉黃河窪決口,當地民眾受害甚重,慘不堪言,而山東巡撫李秉衡決計不堵此口。王會英得知此情後,不避重臣切齒之禍,奏報朝廷彈劾李秉衡剛愎自用,不恤民情,貽誤河工。朝廷上下為之震驚,急旨諭李秉衡限期將決口堵好,使利津北鄉民眾免除洪水之苦。

王會英為民興利除害,敢於忠言直書。權臣福潤、李秉衡之流忌之如仇,密謀策劃,千方百計排擠王會英出京。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會英被朝廷放任甘肅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子女對他甚加埋怨,但他義無反悔,在甘肅任職年餘,政績卓著。後因年邁體衰,告老還鄉,寓利城數年。

張銓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張銓(1795~1872年),字寅階,號翼南,利津縣左家莊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進士,由刑部主事薦生員外郎中,在官供職十餘載,為官清廉,恪盡職守,查處清理過許多民間冤案,頗有政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初任江蘇省常州府太守。他生性醇厚誠實。青少年時代,嗜學不厭,頗有文才,尤喜唐詩。為官期間,體恤民情,秉公辦事,除應酬官事外,餘暇吟詩,數年後因仕途維艱辭官歸裡。卸任後,主攻於詩,每作刻意求新,造詣頗深,文名著稱,蔚然成家。張銓一生作詩千餘首,著有《愛山堂詩存》若干卷,留傳於世,其中一些名句百年來膾炙人口。時人謂其詩有盛唐之風。

李佐賢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李佐賢(1807~1876年),字仲敏,號竹朋,利津縣左家莊人。出身於一個詩書盁庫,累世為官的家庭,自幼聰敏好學,博聞強記。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總纂、福建汀州知府等職。咸豐二年(1852年),引退故里。

自少年起,就工於詩文,擅長書法,喜愛金石書畫,尤以古錢為專好。每遇奇錢異幣,不惜重金購買,罕見古錢,則設法借去,搞成拓片連同記述文體一同保存。自咸豐九年起,他把收藏的10大箱古幣分類鑑別,逐類繪圖並加註釋,於同治三年(1864年)編輯成書,名曰《古泉匯》,共17冊64卷。今存山東省圖書館。他集錢學著作之大成,收錄古錢拓本5000餘種,錢範75個。在古錢學研究中堪稱創舉,被中外古錢幣學家奉為經典。晚年著書有《書畫鑑影》、《武定府詩續鈔》、《石泉書屋詩鈔》等。後世稱他為古錢幣學家、金石學家、收藏家和鑑賞家,被列為山東文化名人。

趙長齡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趙長齡(1797~1872年),字怡山,利津縣姜家莊人。他少年時代勤奮好學,頗有文才。道光十年(1830年)中舉人,道光十二年中進士,參加殿試被選為庶吉士,留翰林院庶常館,後步入政界。先後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廣東肇慶府太守、四川按察使、陝西巡撫等職。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廣州設立五口通商大臣,趙長齡奉令協辦。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任鹽運史,治理鹽務,查辦偷稅漏稅,恩威並重,頗有成效。同治五年(1866年),任陝西巡撫後,去陝西參與鎮壓捻軍,作戰失敗,被清廷罷官。兩年後,皇帝下詔令其還京,他已年老為由告退官場。其晚年著書若干卷行世,其中有《詩文集》、《元善堂制藝》等。

嶽鎮南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嶽鎮南(1785~1843年),字文峰,利津縣北嶺村人,生於書香門第。幼年讀書,記憶過人。青年時代,博覽群書,以文章負名。創作《制藝詩賦》和駢體文數百卷。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中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任都察院監察御使,九江府知府、甘肅、直隸按察使,雲南布政使等職。以為官清正廉潔、辦事機敏諳練而出名。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出任九江府知府時,該地多大盜,世風不淳。其先是嚴明法紀,擒治盜首,教化盜羽,為民除害。後又修茸書院,培育人才,教民眾懂禮貌,知廉恥。他任職三年,九江大興。初任直隸按察使時,文安縣王海隴調奸未成毒死三條人命,前人官長審理不清,業已另案緝兇。嶽鎮南詳閱案卷,徹夜不眠,經周密調查,很快使案情大白,避免了冤案發生。不到一年他升任雲南布政使。在任期間,秉公執政,革除賄賂歪風,發現所屬官員徇私舞弊者,立加嚴懲,贏得了民眾好口碑。

季元方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季元方,字叔度,利津縣鹽窩鎮人,清乾隆年間武舉出身,先後任陝西秦州營都司、階州高臺營都司,新疆葉爾羌都司。在任期間,他治理軍隊,安撫民眾,取得了很大成績。後被朝廷提升為湖北襄陽營守備,官至從三品遊擊將軍。在季元方的戎馬生涯中,最值得後人稱道的是他在新疆葉爾羌的政績。

乾隆二十二年平定準噶爾後,季元方轉守襄陽,葉爾羌回部民眾為其立生祠祀之,祠上掛著兩塊匾額,一塊上寫著“正直永垂”,一塊上寫著“功垂百代”,直到現在還保存完好。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望不斷黃河滾滾東逝水

道不盡利津代代出英賢

鳳凰城、鐵門關

演繹了無數英雄才子故事

文昌閣、東津渡

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篇

新時代

利津名人輩出的故事正在延續

也必將抒寫出新的傳奇

• end •

審核 | 尚凡剛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弘揚開放、包容、變革、圖強的利津精神

講好利津故事,傳播利津好聲音

利津的這些“大人物”,你都知道嗎?

利津發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