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小楠竹成“大產業”!慄山鎮巴江村村民致富“養成記”

在慄山鎮巴江村,漫山遍野的楠竹林宛若“竹海”。勤勞的慄山人民將一根根竹子變成了竹傘,撐起了巴江村這個省定貧困村及周邊村落的致富路。

近年來,慄山鎮積極創新產業扶貧模式,以“扶貧車間”為載體,扶持和引進適合當地群眾的產業項目,幫助貧困群眾和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創收、顧家兩不誤。

小楠竹成“大產業”!慄山鎮巴江村村民致富“養成記”

過去,慄山鎮巴江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精通製作傘骨等竹製品加工手藝。2018年,慄山鎮黨委政府依託當地優勢,把加工製作工藝傘的“扶貧車間”設在了巴江村。

眼下正是農閒時節,這家工藝傘加工廠卻是一派忙碌的生產景象。夏春華是巴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因車禍頭部受傷,生活無法自理。夏春華既要照顧家裡,又要賺錢貼補家用。今年上半年,她來到傘廠工作,主要負責裁布、質檢等生產環節,工作勞動強度不大,時間也靈活自由。“在家門口上班,不僅能照顧家裡,每個月還有近2000塊錢的工資。”夏春華高興地說。

小楠竹成“大產業”!慄山鎮巴江村村民致富“養成記”

“扶貧車間”裡,大多是像夏春華這樣的固定工人。“扶貧車間”外,還有不少負責傘骨製作和傘面描畫的散工,他們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工作。每天做完農活和家務,楊湘枝就在自家堂屋裡描畫傘面。一支畫筆,幾種顏料,一番行雲流水的運筆後,簇簇花草便躍然紙上。學畫半年,現在楊湘枝已經熟能生巧,一個小時能畫40把傘。完成描畫後,一個電話就有專人上門收貨。

小楠竹成“大產業”!慄山鎮巴江村村民致富“養成記”

傘廠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扶貧車間”總共安排了18戶貧困戶務工,平均每人每月1500元以上的工資。這兩年工藝傘的銷路不錯,主要銷往義烏和南嶽,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在慄山鎮,像巴江村這樣開到村上的“扶貧車間”目前已有三個,車間以就近務工、土地流轉等形式,帶動當地40戶以上貧困戶實現了就業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