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評書是不是沒人傳承下去了?現在好像沒有新人學評書了?

雲隨風1988


不是說評書人沒有人傳承下去!現在的評書人,他都是一商業模式在做,但是有一些做的確實非常不錯,如羅輯思維,羅振宇,他可以說是,現在網絡評書的,首創,當時那可以說是存在於早期,因為他慢慢的也是商業化掉

不過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因為它是傳統傳媒,出生的,接觸過很多,平常人無法接觸到的,文化文學,他們有他們自己獨特的,見解方式,所以也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這個也適應了大多數人的需求,語音的方式代替了紙質方式,其實也是提高了學習方法。很多東西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因為我自己目前也是在用,希望對你有幫助[可愛][可愛]



小小曾老師


音憶

懷評書藝術家單田芳

三俠五義莽崑崙

亂世梟雄見本真

半部白眉童林裡

隋唐故事總關心

長歌一曲徒嗟嘆

回頭亦是百年身

書壇再無雲遮月

人間痛失好聲音

驚聞單老千古,不勝其悲,父子兩代人共同的記憶,又少一個重要符號。懷單老,念父親。

這是我在單田芳老先生仙逝時有感而發的拙作。他是我和父親共同的心靈記憶。在視聽如此多元的時代,評書確實沒有了以往的傳播優勢。但它絕對不會消亡。就像相聲一樣,終將與時俱進,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以嶄新的模式和形象屹立文藝之林。



文峰耳動


一把扇子,一塊醒木,三尺書檯說盡人間百態。曾幾何時,評書是人們必不可少的文化娛樂項目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評書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酷愛傳統藝術的人,都希望評書有更多接班人。如今十大評書大家中,連闊如、王少堂、陳士和、陳清遠、單田芳都已辭世,目前在世的最年輕的也是花甲年紀。國寶評書後繼乏人!

如今,科技迭興,網絡獨霸,聽書、評書這樣優秀的傳統技藝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不被人知。因此,在傳播空前迅捷的網絡時代,評書藝術能否繁榮發展,關鍵在於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藝術表現形式,或採用“互聯網+評書”模式,以適應新時期不斷髮展變化的時代和大眾需求。



舒駿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千年以來,醒木驚天論古今

評書是曲藝的一種。一人演說,通過敘述情節、描寫景象、模擬人物、評議事理等藝術手段,敷演歷史及現代故事。評書是北方的說法,南方一般稱為評話或者說書,廣東稱為說古。評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年代特別久遠,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到了漢唐有了專門的說書藝人。


它是中國人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遊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像“怒髮衝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


而且,說書史和文學史緊密相連,歷史上很多文學名著都是先有說書後有著作,可以說說書史遠早於文學史。比如說四大文學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最初都是說話的話本。《三國演義》話本為《全相平話三國志》;《水滸傳》則為《醉翁談錄》,而《西遊記》來自於話本《大唐玄奘西行記》。


宋代是說書的第一個高峰,宋朝的筆記小說《東京夢華錄》就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的各種城市風貌,包括說書的藝人,有民間也有宮廷裡的說書人。說書這種表演的形式對明清小說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其中的開場詩,結束時候的“且聽下回分解”一類用句都影響了明清的小說。

明朝馮夢龍編的《三言二拍》,輯錄了宋元明以來的舊本,包括文言筆記、傳奇小說、戲曲、歷史故事,乃至社會傳聞,再創作而成,其中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本身就是話本小說集。

說書對於普通中國人的影響更是深刻。在古代這種受教育水平有限,信息傳播又不發達的年代,聽說書很多時候就是為數不多的能接觸外界信息和知識的渠道。而流傳甚廣的話本對於普通人價值觀的塑造更是無法忽視。評書也算得上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最主要的傳播力,這種影響直至今天都沒有消解。

民國時期:“撂地”說三國,萬人空巷

明末清初,已經成型的評書藝術迎來了大發展,那算是評書發展的繁盛時期,名家輩出,書目眾多,書棚書館遍及城鄉。在清代,北京沒有評書茶館,說評書的都在馬路邊上,拉場子露天講演。西單牌樓、東單牌樓、東四、西四,後門外、交道口,都是評書場子。自從庚子年後禁菸,北京的評書館子,才漸漸興旺。直到民國二十年前,說評書的藝人,都上館子,露天場兒說書是見不著的。


號稱“評書大王”的雙厚坪,是這一時期的佼佼者。他的書路極寬,擅說《隋唐》、《水滸》、《精忠》、《濟公傳》、《封神榜》等書,聽眾譽之為“雙記書鋪”。又由於他技藝精湛,學識淵博,獲得“評書大王”的稱號,與“京劇大王”譚鑫培、“鼓界大王”劉寶全並稱為“藝壇三絕”。


漸漸的在茶館說書就越來越不景氣了,說評書的都開始“撂地”了。評書藝人連闊如在30年代北平的報紙上開有專欄,他記錄了這一轉變:“近幾年來,閒散階級的人,日日見少。聽評書必須有閒功夫。閒人少了,說書的座兒,也受影響。哪位說北平的閒人有的是?我說那不是閒人,是失業的人。他們雖閒著,吃飯還困難哪!哪裡有錢去聽評書?聽評書的閒人,是有資格的閒散人物,不是沒有錢的閒人。如今我調查了幾處,各評書館的座兒,全都減少。


開館子的維持不住的已有數家,其餘的都是扎掙勁兒,勉強支持。評書演員,有許多都往天橋找地。今年夏天,天橋的評書場兒,據我預料是比往年多得很哪。有些個說書的藝人,還想不開,認為在天橋上地,是憨蠢,還不肯去上明地。其實早年的評書演員,都是在大街的路旁,拉場子露天講演,在天橋上明地何足為辱?掙養家便算好手,何分彼此?我很希望說書的藝人,迎合聽主,往天橋上地,來個說書的大比賽,倒是熱鬧。好聽書的人們,乘此機會,又逛天橋,又聽評書,不可錯過這個好機會。”

天津評書老藝人劉立福已經九十高齡了,還堅持在劇場裡說書。他12歲起就跟著父親泡在書場上,泡著泡著就被“扣住(吸引住)”了。他回憶說:“評書的門道真多。別人說五天的書,師爺能說上半拉月,處處有‘閒白兒’。‘閒白兒’又叫‘書外書’,離故事的主線不遠,隨時能回來。有人專愛聽這個。”


書場說書,十幾分鍾說一段,一段一收錢,為儘可能讓觀眾留下來,每段書都要留“駁口”。駁口的功能類似章回小說的“且聽下回分解”,訣竅是利用語言或情節制造懸念。陳派評書,駁口是一絕,明釦、暗釦、虛扣、實扣、連環扣……變化多端。包袱怎麼包的,要包什麼,得讓人看明白。包袱一抖,出來的東西跟原先不一樣,矛盾打這來,趣味打這來。


書場子裡頭什麼人都有,少爺、老頭、玩鳥的、下棋的,聽一段書出去接茬做買賣的……有人想聽熱鬧、有人想聽包袱、有人想聽故事、有人想聽道理;有聽書找樂的,有想聽哭了的。把臺下說哭了難,說樂了容易。師爺、父親上臺一搭眼,就知道臺下想“吃”什麼。想吃什麼,喂什麼。


據資料記載,當時“撂地”說書人說《三國》,便萬人空巷,把街道圍得滿滿的。另外,評書與相聲也有很大的淵源。尤其是單口相聲和評書的“片子活”技巧幾乎相同。有些相聲的“段子”也來源於評書章節。評書儼然已是當時最流行的文化。


評書文化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那個時代人物的行為方式,有一種戲劇化的狀態。抗日名將張發奎在回憶錄裡說,馮玉祥一次開會晚了半個小時,就跪下抽自己的耳光,後來他的部下聯名求蔣介石將他調走,因為跟他在一起,戲劇化過強,有些扛不住。民國時代的許多名人,似乎潛意識裡不是為了名垂史冊,而是為了進入評書。那時評書鼎盛,人自然有評書意識,表演性很強,大家一有機會就立言立行了。

田連元:讓評書走上電視的第一人

評書在1949年前一直被看成是江湖賣藝的,說評書的人也是闖蕩江湖,走到哪兒說到哪兒,登不得大雅之堂。1949年以後,評書逐漸被歸為曲藝團的編制之內。在北京、天津、河北、東北,有數不清的說書藝人,他們或消失於民間,或歸納於體制。“文革”期間,評書被當成四舊、牛鬼蛇神,成了“革命”的對象。但這種深深紮根在群眾心中的藝術,並沒有因為“文革”浩劫而消失。


1979年,評書終於又回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當鞍山市人民廣播電臺把新錄製的評書《岳飛傳》通過電波傳播出去的時候,評書又恢復了她的生機和活力。劉蘭芳的丈夫王印權回憶,《岳飛傳》在鞍山首播的時候,受到了聽眾的熱烈歡迎,幾乎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他說:“文革期間文藝形式比較單調,就是樣板戲和革命歌曲。《岳飛傳》一出來,人們感到非常新鮮;《岳飛傳》播出的時候剛剛粉碎‘四人幫’不久,文革期間很多群眾受到壓抑,老幹部受到迫害。


《岳飛傳》說的恰恰是一個愛國英雄精忠報國的故事,但受到秦檜的陷害,一下就和很多老幹部受迫害的命運聯繫在了一起,歷史出奇地相似。”所以,《岳飛傳》在當時與鄧麗君的流行歌曲一樣,成了大江南北的流行現象之一,劉蘭芳的名字可能也是當時文藝界知名度最高的人。

更為巨大的影響在於評書走上電視,而在電視上說評書的第一人就是田連元。1980年,田連元錄製了廣播評書《楊家將》,播出效果非常好。後來,遼寧電視臺臺長提出,廣播能夠播評書,為什麼電視不能播呢?當時電視臺播評書確實有阻力,一是因為那時的電視臺頻道資源很少,二是大家都認為電視是一種視覺藝術,講究畫面的精彩變化,你一個人在那兒坐著講那麼長時間有人看嗎?領導的態度很堅決,大家就嘗試著開始。當時他們選定了《楊家將》,而評書人就是田連元。


據田連元自己的回憶:“當時電視臺給我的每期節目20分鐘,而平常我的一場演出單元是2個小時,這就意味著我必須要在三四分鐘內吸引住觀眾,這在節奏的把握和高潮、結尾的設計上都是全新的挑戰。古老的藝術想要在現代傳播方式的電視中佔有一席之地,我覺得本身的語言表達也要有區別。電視語言需要更加精煉、富有哲理,而評書本身則要求有‘哏’,也就是幽默感和喜劇特色;有‘勁’,也就是有懸念。”


1985年,電視評書《楊家將》在遼寧臺開播,播出了幾十集,也沒有收到觀眾的反饋。一個多月後,有一天因為轉播足球,把評書停了一天,結果一整天,打進電視臺的電話就沒停過,都在問“為什麼不播評書?”1987年,北京電視臺也開始播放田連元的《楊家將》,用媒體的話說“當時達到萬人空巷的程度”。


30年後可能就沒人說評書了

二三十年過去了,評書仍像當年一樣,是廣播中最重頭的內容之一。當年劉蘭芳講《岳飛傳》,最多的時候在一百多家電臺播出,而今天單田芳的評書已經覆蓋了全國五百多家電臺。儘管今天的娛樂消遣方式多種多樣,但聽評書仍是人們最喜聞樂見的方式之一。可是,歷數一下今天說評書的人,單田芳、劉蘭芳、袁闊成、田連元、田戰義、連麗如、張少佐、孫一……能說評書的人不超過10個。

單田芳先生對此深有體會:“說書解放以前沒人管,瀋陽好就去瀋陽,營口好就去營口,1949年到1955年,政府也不嚴格管理,有特業科,到哪裡去演出要開介紹信,有這個介紹信好辦事。到了1955年,不能隨便流動了,我當時正在鞍山,藝人登記,寫履歷,文化局存檔,成立曲藝團,派幹部來管理,有組織了。”


“我最早所在的鞍山曲藝團,出了不少學員,男的女的十五六個,大部分是藝人的子弟,都幹了本行。一代一代都是這麼下來的。現在改革了,學這個將來上哪兒就業去?誰開工資?沒有就業的機會,自身都難保。所以隨著這個社會的變遷,學評書的人越來越少。”


評書這門藝術的傳承和其他藝術有所不同,它不是簡單的口傳心授,從前,帶徒弟都是要管徒弟吃喝,徒弟跟師父形影不離,觀察師父的言談舉止、表情動作,從中領悟。特別是,師父在茶館說書,徒弟在下面看,可以仔細琢磨今天師父哪些說得好,哪些說得不好,在臺上臺下的交流中,能獲取很多經驗,現在都是對麥克風說,沒那個條件了。


評書還會有人聽,可能真會無人講。10年“文革”沒有摧毀評書,但是在傳媒時代的評書繁榮背後,評書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評書演員孫一說:“30年後可能就沒有人說評書了。”這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作為評書界最年輕的表演者,孫一今年已經40歲,他說:“我回頭一看,怎麼沒人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玖子巖


這是一種很好的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極難的藝術形式,如果失傳太可惜了,現代人的功利性很明確,有太多很容易就成功的途徑,誰還會下苦功夫忍受長期的貧窮去學評書呢?一個評書表演藝術家頂得上一個歷史大家,有的知識面行行業業、五花八門的都得涉獵,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以及世間真像要比專家還厲害,這不是一年半載能積累起來的,最主要還是語音天分。

雖然很難,但不會失傳,畢竟是一個謀生的手段,會有人去認真研究的。例如郭德綱


農業農村新思維


學習的過程充滿艱辛。學習的興趣保持到濃烈而不懈怠。傳授的師傅耐心和負責任。以上說的都不再是幻境,可能還可以延續和吸引一部分繼承者。


仁核


評書受眾面太小,而且評書很多年沒有出新品了來回就那麼幾部,老藝術家凋零,新人很少入行,就算有入行的市場也不是太接受。大浪淘沙評書可能就慢慢消亡了。


輕輕喝茶男


一種文化是不是能夠傳承,最主要是能不能隨時代而進步和發展。比如郭德綱的相聲,與時代緊密結合,使相聲又無人問津變為萬人空巷。不與時俱進的文化註定會被淘汰!


每日讀書心得體會


這是我們最悲哀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一種現實文化,那個時候能聽段評書就會很快樂,津津有味,但是現在科技發達,網絡發達,到處都是段子,美食,遊戲,或者其他產業的一種文化,所以評書就快要落寞了。


明月醉無心


是有傳承人的。但因為受娛樂圈的影響,評書人的表演方式和說書方式要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