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清宮廷玻璃廠——維繫了二百年的彌天大謊

關於中國最早的玻璃廠出現於什麼時間,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內廷成立了玻璃廠,從屬於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專門為皇家制造各種玻璃器。

另外還有人說是元代,馬可波羅帶來的技術。也有說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帶回來幾個玻璃工匠。


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小編認為,這三種說法都不正確。


大清宮廷玻璃廠——維繫了二百年的彌天大謊

羅馬玻璃工匠


公元一世紀,羅馬人發明了用鐵管吹制玻璃,為了壟斷玻璃市場,所有的玻璃工匠都被囚禁在克里特島上,時間長達1600多年。


直到公元十六世紀末,克里特島上的玻璃工匠們開始逃亡,玻璃製造廠在歐洲才漸漸的多起來。所以無論是旅行家馬可波羅,還是下西洋的鄭和,都不可能接觸到玻璃工匠,元代和明代出現宮廷玻璃廠的說法不攻自破。


碩果僅存的清代也疑點重重,很多資料顯示,滿清宮廷玻璃廠從康熙一直到光緒年間,存在的時間將近二百年。


如果這個所謂的宮廷玻璃廠確實存在的話,那也是掩人耳目的幌子,按照當時的條件,宮廷玻璃廠二百多年中一件玻璃製品都沒有生產出來,它的性質更像是來料加工,從歐洲進口玻璃製品,然後進行二次加工。再拿出來呈現給皇帝,冒功領賞。把皇帝當成提款機,冤大頭。

大清宮廷玻璃廠——維繫了二百年的彌天大謊


之所以小編敢於這麼說,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宮廷玻璃廠的確切位置在哪裡。有資料顯示在內庭的養心殿附近。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生產玻璃工藝品是高溫作業,溶化玻璃溶液至少需要1480度以上的高溫,每天消耗的煤炭至少兩噸。


故宮的建築木質結構,防火工作向來是重中之重,再者,以前的玻璃熔爐是直排式,冒出的濃煙能把周圍三公里以內的建築燻黑,這在紫禁城裡是絕對不允許的。


不要說是紫禁城,就是在北京城,即使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中,玻璃廠給周圍帶來的汙染也不容小覷,可是翻遍老北京的故舊資料,也找到一點兒關於玻璃廠的記載。


第二個疑點,宮廷玻璃廠是內務府負責的,內務府相當於皇室的管家,整個皇族的衣食住行都由他們負責,保證皇族的安全是內務府的職責所在,尤其是飲食和藥品安全。只要有可能危害到皇族安全的物品,內務府寧可不用,也不會讓它進入採辦清單。


生產玻璃製品時需要使用大量的高溫澄清劑,而作為澄清劑的主要原料是硝酸鹽和砒霜混合使用,一千多年中,始終沒有更合適替代品。直到三十多年前稀土元素氧化鈰被引入玻璃行業。


即使一個小型玻璃廠,每年消耗的砒霜數量也以噸計。砒霜是劇毒品,一個成人誤食0.06克就能置人於死地。就憑這一項,內務府就不會同意玻璃廠和宮廷發生半點兒瓜葛。


第三,就是玻璃配方的配方的問題,玻璃配方向來是玻璃工業中的頂尖機密,即使現在也是如此。

大清宮廷玻璃廠——維繫了二百年的彌天大謊

上圖這個瓶子,很多專家都信誓旦旦的說這是宮廷玻璃廠的產品,可若要問他這是什麼顏色,使用的什麼著色劑,他就會惱羞成怒的斥責你什麼都不懂就不要亂問。


這個瓶子是棕色玻璃,不是專家們所說的琥珀色,這兩種玻璃的著色機理截然不同。


琥珀玻璃是使用還原氣氛的硫化鐵著色,這也是顏色玻璃中最廉價的,以前的藥瓶,啤酒瓶都大規模使用。而棕色玻璃使用氧化鐵和氧化錳混合著色,然後使用氧化鈷來中合色差。


歐洲可能會給宮廷玻璃廠提供生產技術,但玻璃配方是絕對不會提供的,就是這個棕色玻璃配方,幾年前歐洲人把它混入乳濁玻璃,製造出一種所謂的瓷琥珀玻璃。


同樣的器形,瓷琥珀的售價要高出同類產品幾十倍,而且是供不應求。國內幾家有實力的玻璃廠,用了好長時間,做了無數次實驗,都沒有成功。


國內的玻璃專家都陷入一個誤區,如此高檔的瓷琥珀,一定是使用了新型著色劑。萬萬沒想到歐洲人老瓶裝新酒,把一個有幾百年歷史的老配方改頭換面,狠賺了一把。


歐洲人現在這樣,就不要指望他們二百多年前把配方提供出來。


而且這個瓶子是通過模具生產出來的,只要有了模具,就不可能只製造一件的道理,而這樣的造型,嗯,在當年歐洲市場上是最常見也是最廉價的地攤貨,至於怎樣成為宮廷玻璃廠的傑作,恐怕只有內務府的人心裡最清楚。

大清宮廷玻璃廠——維繫了二百年的彌天大謊


這個花瓶據說也是宮廷玻璃廠的大作,只不過使用的著色劑的氧化銅和氧化鉻,人的眼睛對綠色分辨率最敏感,所以玻璃工業中,關於綠色的配方最多,如果宮廷玻璃廠確實存在過的,綠色玻璃可能是他們掌握的第一個配方。


但圖上這個花瓶肯定不是宮廷玻璃廠製造的,因為法國一家知名的玻璃廠對此申請過造型專利。

大清宮廷玻璃廠——維繫了二百年的彌天大謊

宮廷玻璃廠製品


這幾件東西鮮豔奪目,迄今看上去也賞心悅目,據說代表了宮廷玻璃廠的最高水平,可小編認為,這些東西也不是他們製造的。


生產套色玻璃最大的難題是解決不同玻璃間的膨脹係數,如果在這裡出了問題,所有的心血都白費了。


玻璃製品會在退火結束時自動炸裂,直到最後一個不剩。


如果不討論配方,生產工藝問題,我就想知道,生產套色玻璃會產生大量不可再利用的玻璃廢料,(玻璃溶液的有效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這是現在的數據,二百多年前利用率更低)。一個最小型的玻璃熔爐每天至少也要產生一千多斤五顏六色的玻璃廢料,宮廷玻璃廠存在了二百多年,產生的玻璃廢料超過一億斤,使用五噸的卡車至少要裝滿一萬輛,堆到哪裡都會非常引人注目,我就想問問專家們,這些玻璃廢料去哪了。

大清宮廷玻璃廠——維繫了二百年的彌天大謊

遺棄在海灘上的玻璃渣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個所謂的宮廷玻璃廠,就是內務府精心設計的一個騙局,為的是滿足皇帝的虛榮心和好奇心,200多年來沒有生產出一件產品。


玻璃製品的價格當時一直居高不下,屬於奢侈品行列。這些也可以在一些清朝文學作品中找到佐證。


比如說在經典名著《紅樓夢》中,有40多次提到玻璃製品,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劉姥姥逛大觀園時,碰到的那個真人大小的穿衣鏡。


公元1688年(康熙27年),法國人盧卡斯·德·內翁發明了鑄造鏡面玻璃板的技術,從此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玻璃鏡。在康熙年間一平方尺的玻璃鏡售價白銀300兩,像劉姥姥碰到的那個鏡子,至少有6000兩銀子,足夠300箇中等人家一年的花銷用度,當真是奢侈之極了。


清朝著名的大貪官和珅被抄家以後,抄沒的贓物中,玻璃器皿佔一大項,有兩庫房之多,估價600萬兩,雖然其中不乏栽贓的成分,但當時玻璃器皿之昂貴也可見一斑。


和珅被抄家時,宮廷玻璃廠已經運行100多年了,和珅還做過多年內務管部總管,如果宮廷玻璃廠能夠自己生產玻璃製品,和大人就用不著辛辛苦苦去貪汙受賄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宮廷玻璃廠確實是存在的,但他們的職責就是在進口歐洲的玻璃製品上二次加工。這應該是行業內的秘密,由於行業的特殊性,二百多年來,瞞過了所有外行人。


後來宮廷玻璃廠會在光緒年間消失,主要原因還是歐洲玻璃生產技術發展太快,到19世紀末,現代所有的玻璃種類都已經齊全了。他們供奉給滿清朝廷的玻璃製品花樣翻新。

大清宮廷玻璃廠——維繫了二百年的彌天大謊

紅樓夢中的玻璃繡球燈


宮廷玻璃廠因循守舊,跟不上歐洲發展的節奏,經他們二次加工的玻璃製品質次價高,被遣散也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