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國遠征軍,葬在“油桶”裡的英烈

在雲南省施甸縣太平鎮尋找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時,發掘出多個二戰汽油桶,其中裝的是在滇西大反攻時陣亡於此的中國遠征軍將士遺骸。

中國遠征軍,葬在“油桶”裡的英烈

在雲南省施甸縣太平鎮尋找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時,發掘出多個二戰時的美軍汽油桶,而汽油桶裡裝的,是在滇西大反攻時陣亡於此的中國遠征軍將士遺骸。位於怒江東岸的施甸縣,在抗戰時期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10多萬名中國遠征軍在這裡駐軍,據怒江天險,與日軍對峙兩年之久,最終於1944年5月1日發起滇西大反攻,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戰,以傷亡約6萬人的代價,奪回被日本佔領的龍陵、騰衝、芒市、畹町等地,取得滇西戰場的全面勝利。圖為兩個汽油桶對接在一起,就是一口棺材。

中國遠征軍,葬在“油桶”裡的英烈

戰爭剛開始時,傷員需要運回怒江東岸施甸縣的後方醫院救治。在怒江的每個渡口,都設有軍民合作站,當地的民夫成為運送傷員的主力,出生於1927年的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在抗戰期間就曾參加擔架隊,運送傷員。因為日軍佔據怒江西岸長達兩年,修築了強大的工事,且據高臨下,給中國遠征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據一些倖存的民工講,因為路途艱險,很多傷員不等運送回後方醫院,就死在了路上,他們只能就地草草掩埋。而即使到了後方醫院的傷員,也因為缺醫少藥,且條件有限,難以得到有效醫治,大部分傷員被安置到當地村民家裡,聽天由命。在怒江之巔的村子裡,村民種地或修建房屋時,經常會發現白骨。圖為這個汽油桶已經裸露在外,有半截已經沒有了,發掘人員在裡面發現了幾顆牙齒。

中國遠征軍,葬在“油桶”裡的英烈

施甸縣太平鎮,位於著名的惠通橋東側,中國遠征軍在這裡修建了加油站。據當地年長的老人講,因為沒有棺木,一些陣亡的官兵,就被裝在汽油桶裡下葬。在滇西反攻時,美軍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除參與作戰外,還提供了武器、汽油、戰地醫院等戰略物資和服務。這些為了保衛國家而犧牲的抗戰英烈,因為歷史的原因,他們的墓地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護和祭奠,而大部分陣亡士兵,至今還沒有找到親人。這些現狀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痛心和愧疚,他們積極行動起來,幫助英烈尋親,修繕英烈墓地。圖為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遺骸收斂。

中國遠征軍,葬在“油桶”裡的英烈

發現的遺骸進行分析之後說,根據發現的牙齒判斷,大部分官兵犧牲時的年齡在18歲至21歲。因為戰爭,他們的生命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紀戛然而止。目前尋找到的遺骸,暫厝於施甸縣的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司令部舊址,將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儘快建設紀念陵園,讓他們得到體面安葬。圖為根據牙齒鑑定,大部分官兵犧牲時僅僅18歲至21歲。

中國遠征軍,葬在“油桶”裡的英烈

抗日英雄為民族的獨立解放而英勇犧牲非常值得欽佩,這種“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是青山”的報國情懷感天動地,正是因為戰爭的艱難與殘酷,更加顯得陣亡將士的無比英勇和信仰的純粹,其犧牲精神值得永世頌揚。而當我們看到這條新聞時,不由讓人難過萬分。油桶裡下葬的方式實在是太慘烈了!此處的慘烈無需通過熒屏的場景再現,也不需要文字描述的蕩氣迴腸,透過油桶那逼仄的空間,以及避免暴屍荒野的最後尊嚴,足以證明抗戰的真實情況絕非抗日雷劇中那樣輕鬆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