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寫詩詞必須依照格律嗎?不合律但押韻行嗎?

Sweet-Maiden


既然講的是詩詞,一般理解就是古詩詞,詩是詞產生之前,比較接近的那個時期的詩,絕不是現代詩,也不是打油詩,詞是在律詩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詞,絕不是現代歌詞,也不是元代散曲。

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這個之“近”指的是跟唐代近,而不是跟今天近。古體詩指的是中唐之前那種不太講究平仄對應、詞性對仗,只限定字數跟押韻的詩。近體詩就是律詩,包括絕句、五律七律和排律等,如果一本書講的是詩詞格律,其中所講的詩就是律詩。格律要求就極其嚴格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分別為五言、七言等,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每2句成一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要求全詩第二、四、六、八句通押一韻,限平聲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同時,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古人寫律詩也有出律的,杜甫李白也有很多古體詩,寫古詩不一定非要寫律詩。但是如果標明自己要寫律詩那就應該按照正規的格律來,不然就一定有人跟你較真。

詞的格律更麻煩一些,一詞一律,要求更繁瑣、更精細,所以創作新詞一般叫填詞,跟往中藥格里填東西差不多。但是,好多詞牌有變體,我猜可能就是有人填錯了,一首新詞效果還挺好,那就錯出錯用了,既然如此,那咱們後人也可以試試這個法子。

詩詞是用來抒發情感的,其實形式美固然重要,重要的是要發自內心,要能打動人心,要有好的立意和意境。

大家誰都可以寫詩,劉邦文化不高,寫出了引導四百年大漢氣度的《大風歌》。黃巢學問也不怎麼樣,寫的詩卻很獨特: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岳飛一員武將,寫出了傳頌千古的《滿江紅》。一般人內心有了情感的積澱,就有寫詩詞的意願,這就是發自內心。普通人寫詩也完全可以不依格律,只要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能打動人心就是好詩。


東水西原


這個問題雖然爭論的人很多,但有些人並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所以也就說不到點子上。我認為比較合理的認識和解決辦法應該在以下兩點:

一、如果你要創作詞或者格律詩,只要你在題目上寫上詞牌名或標上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就必須按格律平仄來寫,不按格律平仄你寫那門子詞或格律詩啊?不要再說意境為上文字為先那樣的蠢話了,能寫詞和格律詩的人,還不知道意境文重要?但意境文字再重要,離開了格律平仄,它就不叫詞和格律詩了,格律和平仄正是詞和格律詩與其它文章體裁的區別。寫不了詞或格律詩,你不寫就是了,那麼多體裁你可以隨便寫,為什麼非要把不符合詞和格律詩要求的作品來當詞和格律詩傳播,別人指出來就一百個不服氣,非要說格律平仄過時了,意境文字為上等等,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二、如果不瞭解詞和格律詩基本知識,不懂格律平仄,最筒單的辦法就是不要在自己的作品上註明詞牌或五絕五律七絕七律,這樣就沒有人來和你爭論你的作品符不符合格律平仄了,也不會暴露自己不懂格律,也不用再爭論是格律平仄重要還是意境文字重要了。因為,無論你寫古體詩,還是五言詩七言詩,還是自由體詩或者打油詩現代詩,這些文體根本不要求講格律平仄,也不需要爭論是否合轍押韻,是否平仄對仗,多自由啊!

最後結論就是:要寫詞和格律詩,就必須講究格律平仄,這一點根本無需爭論!你要反對格律平仄,或者根本不懂格律平仄,你不去寫詞和格律詩就行了,實在沒有必要打著創新改革的旗號去否定格律平仄。詞和格律詩作為獨特文體形式,格律平仄正是它最大的特點,它是中華文華的瑰寶,需要的是繼承和傳承,你不喜歡或者根本不懂,你就要對它說三道四,要改變它,拋棄它,這不是正確的態度,也不是有些自以為是的人力所能及的事情。


5真自在


現代人寫詩死守格律的,沒有一個是寫詩的高手!

死守格律的人,就像一個蹩腳的裁判,兩隻眼死盯每個球員的雙腳,不管你在那邊場地,只要腳步走些微不合規則的動作,便是哨子一響,違例判罰!好似很公正很懂球的樣子!

好的裁判是什麼?公正執法是關鍵不假,但是一定要儘量保持球場的連續性,充分維持競技體育的激烈性與觀賞性,這才是觀眾喜歡看的,如果你左一個哨,右一個哨地吹,即便是你的哨都合情合理,誰還看這個比賽啊?

寫詩也是如此!好好的一個優美的意境,可以成一首好詩!你一個平又一個仄的細摳,這個字,那個詞的換來換去,最終格律好像是合了,意境弄沒了!誰還看你所謂的詩啊?

格律的存在有利於讀詩有韻律感,節奏感!按照格律寫詩在頌詠的時候,更能體現詩歌的抑揚頓挫感,那麼我要問,這有按照格律才有韻律感與節奏感嗎?為了這個韻律感與節奏感可以捨去詩的意境與文字的連續性嗎?可以捨去蘊藉與言之有物的理念嗎?

格律就是一個不甚合格的框架。

隨情賦景連流韻

豈容仄平滯詩情

屈子離騷橫萬古

那個失替語暫停


一笑貫長天


問題:寫詩詞必須依照格律嗎?不合律但押韻行嗎?


前言

可以,但是有條件。

第一、寫詞必須按照格律,沒有不按照格律的詞;第二、詩也分兩種,近體詩必須按照格律規則創作,古體詩不需要合律,只要押韻就可以。

一、為什麼填詞必須按照格律?

最早的詞是依照曲調填詞,都是用來歌唱的,後來曲譜遺失,明朝開始有人依照前人作品歸納詞譜,變成了依譜填詞。所以填詞不是把字數填對能押韻這麼簡單。

例如這首比較簡單的《浣溪沙》,

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後段三句兩平韻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 ◎○⊙●●○△ ⊙○◎●●○△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細更沈檀。⊙●◎○○●● ◎○⊙●●○△ ◎○⊙●●○△

一個詞譜,對於字數、押韻的方式,平仄的要求,都有自己的規則,缺一不可。所以說,填詞必須按照格律。

注:“○”標平聲 “●”標仄聲 “⊙”標應平可仄 “◎”標應仄可平“△”標平韻 “▲”標仄韻 “。

二、近體詩必須按照格律創作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有四句的絕句、八句的五律和七律、八句以上的排律。例如唐朝開始的進士科就是五言排律: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是最嚴格的詩體,中間的2345聯上下句必須對仗,聯和聯之間還要黏連:每一聯的下句第二個字和下一聯上句第二個字必須平仄一樣。例如【聞夷】是平聲、【客調】是仄聲,下面依次而來。

押韻還必須是平聲、必須一個韻部,這首是【青】韻:靈、聽、冥、馨、庭、青。如果押【庚】韻就是出律了,例如:庚更[更改]羹盲橫[縱橫]觥彭亨丁英.....都不能用。

三、古體詩可以不合律只押韻

舊體詩分兩種,一種是剛才說的近體詩,一種是古體詩,這種詩可以只押韻不講究格律。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就是一首不合律只押韻的古體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押韻也可以用領韻通押,例如【青】韻、【庚】韻就可以通用了。例如陳子昂的

《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

龍種生南嶽,孤翠鬱亭亭。 ◆亭【下平九青】峰嶺上崇崒,煙雨下微冥。 ◆冥【下平九青】夜聞鼯鼠叫,晝聒泉壑聲。◆聲【下平八庚】春風正淡蕩,白露已清泠。◆泠【下平九青】哀響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英【下平八庚】.......

古體詩還可以換韻例如白居易《長恨歌》: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下平八庚】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下平八庚】
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上聲六語】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上聲六語】
君臣相顧盡沾衣,【上平五微】
東望都門信馬歸。 【上平五微】

結束語

簡單說,近體詩和詞必須依照格律規則,古體詩可以不需要依照格律規則。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詩詞分古典詩詞和現代詩詞。如果是現代詩詞,平仄可以忽略不計了,但押韻還是要的,這是指嚴謹一類的,好多報刊發表的詩和流行歌曲,連押韻都沒有,不都照樣有市場嗎。所以,所謂現代詩已經演化成“敲鍵盤”了,說一句,敲一下就下一格了,還在乎什麼呢。古典詩詞,一般指唐代近體詩和宋詞,這是講格律的,元明清保留了下來,延用嚴格的詩詞作法。至於現在作詩填詞是否講格律?回答是明確的,因為不管時空怎樣的變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詩詞,也是國之文脈的一部分,應該大力提倡和保持古典詩詞的作法,與歷史有個連接,與文化有個傳承。

古典詩詞的格律,包涵押韻,即比方格律是“人”,“耳鼻喉舌牙”等是人的組成部分。所謂格律,一船指詩詞中的平仄、押韻和句式結構都有一定的規定要求。比如七律有四種格式,每一格式的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必須對仗,一韻到底,有不得供旁韻等的要求。填詞的作法更多,要求更嚴,而且每一詞牌的結構都不一樣。言歸正傳,詩詞的格律,並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測,有的在創作過程中,感覺很無奈的原因是平時學習訓練不夠,還想創作出一鳴驚人的作品,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詩詞為什麼要講格律,尤其是宋詞,因為詞是音樂文化,講格律就是為了使詞好唱,詩詞中所講的失律,即等同唱歌跑調了。所以,詞中的平仄、押韻不能亂來,作詩也一樣。至於其中的道理,一兩句說不清,道不明,《三上詞話.詞論》捲上有推導和演示,這裡不多說了。

再說詩詞的創作,如果有了基礎理論的武裝,有了文學功底,有了足夠的學習訓練時間,加上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和天賦,創作詩詞並不是像天空的月亮,只可望而不可摘的。如果想表達思想感情,或詩或詞,均可運用這個文學體裁所創作出的作品表達出來,既朗朗上口,又易於傳播和記憶。再說一下對於古典詩詞的創作有個態度的問題,這個態度多指音韻的選取,應該是採用中古四聲,自然押韻是詩的《平水韻》和詞的《詞林正韻》,這樣作出的作品像模像樣,否則,自己不放心,還會形成誤導。比如創作《滿江紅》,它除了上下段有對仗等要求,更有押入聲的規則。一旦出了規則,標個諸如“新韻”什麼的,似像非像,就不是《滿江紅》了。學問應該有標準,學術應該有權威,論證應該有成果。實踐證明,掌握了詩詞的知識,並不會束縛思想的表達,反而能夠駕輕就熟,能夠運用“舊瓶裝新酒”方法,創作出反映時代的作品。應該有這個自信!

注:作詩填詞,原聲創作,不用可平可仄,注意音韻要求。


三上詞話作者


先不下結論,先問一句,如果在下象棋時,讓車、馬、炮任意走,相過河而將軍出田字格,此時的象棋還能叫象棋嗎?答案肯定是不行的。每個行業都其規則,先守規則才能入室,然後才能言及其他。格律是古詩詞規則,不能說格律有約束就去反對它,就要去格律化。 就算是現代詩,都有韻律、節奏、音步等規則,不能說只要換了行的就稱為詩。世界各國詩也都不例外,有抑揚格、揚抑格、抑抑揚格、壓運韻、音步、換行。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言:

“詩之所以能激發情感,完全在它的節奏,節奏便是格律。照這樣看來,恐怕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帶著鐐銬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是不會跳舞的才怪腳鐐礙事。只有不會做詩的才感覺得格律詩的束縛。”

我們看到過西方名著,如沙士比亞的詩劇,還有歌德等人的,都是在劇中人物情緒最緊張時,用韻律(語)來表現的。可發見出韻律的重要性。我們知道,詩歌起始於音樂,而詩歌的韻律與音樂有著緊要的關係。古人論詩,也是以此關係來論。如王昌齡、司空圖、蘇東坡等。

現在有許多寫現代詩的朋友,寫詩時根本不注意這個,一提醒還說是寫自由詩不需要用韻,其實是他(她)不理解韻的重要性。在全世界詩歌理論中來看,無不有韻律的約束。世界四大文明國,除西伯來字母無韻母外(他們用其它方法約束,如自上至下貫頂法等),其它的都有韻律的約束。事實上證明,韻律的生命力是很強大,到未來幾百年裡,是絕不消失的。

古詩的格律其實不難(詞先不講了,太多了,專門列文講),只要稍加學習,就能輕鬆掌握。下面簡單講一講。

一、格律詩的四種句式

這裡要說的格律詩(也叫近代詩),是指唐代以後形成的詩歌規範,與詩經、樂府中的那種古體詩並不一樣。格詩律對字數、平仄有嚴格的規定,有三種體裁:絕句(每首四句),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這三種的根基是絕句。

絕句有四個句型: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二、五絕和五律

四個句型組合起來就是五絕。它可以有四種不同的組合

1.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至於五律,它比五絕正好多了一半的句子。但是隻要掌握了五絕的格式,五律的格式就不用去硬記了,它不過是按組成五絕的那種方法,再在下面接上另一首五絕而已。


三、七絕與七律

七絕也分為四種格式,都是從五絕的格式中衍生出來的。

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這一格式,在每句前面加上兩個與原句前兩字平仄相反的字,就構成了七絕: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至於七律,跟五律是一樣。

總結

詩詞格律是需要嚴格遵守的,既然你要寫,就得遵守它的規則,如果你寫古詩沒按格律寫,你可以把它叫做古風就行。但對於詞,如果你用了這個詞牌名,就必需要按其規則寫作。格律詩是眾詩歌體裁的一種,它的侷限處,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我希望大家寫作時遵守它的規則,帶著鐐銬跳舞吧,越是要帶著鐐銬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寫作零度


寫詩詞必須依照格律嗎?沒有這種說法,沒有任何一個詩詞理論強行規定寫作詩詞必須遵守格律——它沒有這個權力,也沒有這個必要,更談不上什麼意義,因為:

1、寫作詩詞是否遵守格律,純屬個人寫作自由,即便古代最專制集權時代,皇帝也不會愚蠢來個“聖旨下”不遵守格律禁止寫詩。

2、從古體詩發展到格律詩詞,是中國古典詩詞發展中的一個巨大的進步,它讓當時的詩詞依照當時的聲韻聲調唸誦時有了抑揚頓挫、韻味十足,可以這樣說,唐詩相對於前朝的所有古體詩,是一大進步,而詞的發展乃至進入宋詞之高峰,又是對唐詩的一大發展和進步,長短句配合聲調聲韻,令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境界。可以這樣說,起碼我個人在寫作詩詞時,會力求遵守格律,主要還是一種對中國格律詩詞的尊敬——我喜歡它、我尊敬它、我愛它,所以我願意儘量遵守它的規則,而這個過程,也確實讓我獲得了巨大的愉悅感。你會愛一個人,卻不去尊重她嗎?詩人和詩歌,豈非等同於一對戀人?但不會有人、或者有什麼理論會對你說,你必須遵守你的情人制定的規則,否則就怎麼樣怎麼樣。

3、你完全可以不遵守格律,包括聲調和聲韻,或者按照你所說的,只押韻但不講究聲調,那沒有問題,寫作自由,起碼這份自由是無人會剝奪你的,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你甚至可以不遵守格律卻還標註七絕五絕或者七律五律等等,沒人會抓你的,警察不會管這件事,我唯一想說的是,只要你感覺好。對嗎?你寫詩當然是為了某種愉悅感,藝術創作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感,也就說,只要它能夠給你帶去愉悅感,為什麼不呢?

4、我剛開始寫詩時也只知道一點押韻,對平仄聲調問題一竅不通,那還是七十年代初,國內買不到、更不可能借到古典詩詞的任何書籍,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詩詞理論的,我只是從小喜歡看書,看到了書中偶爾出現的那些五言、七言詩,覺得好玩,就模仿著寫,那時候甚至不知道平聲韻、一二四或者一二四六八押韻的規則,直到那年年底我的一位兄弟的插兄來我家,此人稍微懂點中國古典詩詞方面的知識,但也只懂得一些比較淺的,比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類的,但已經讓我受益匪淺,所以從小學四五年級直到1978年之後,我的整個古典詩詞懵懂啟蒙時期,寫詩就只押韻不知道聲調問題,八十年代的某一年我買到了一本王力寫的關於古典格律詩詞規則的書,具體書名我忘了, 由淺入深,這本書徹底啟蒙了我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認識和認知,不過,我真正的開始熱愛寫作格律詩詞,並自願遵守格律,那已經是在新世紀網絡文學論壇時代了,那時候不少文學BBS聚集了很多古典詩詞寫作高手,人家的填詞作詩都力求遵守格律的,相互點評時對格律遵守情況和詩詞內涵的分析給予了差不多的重視。開始我還不相信,不少網友的詩或者詞,都寫的非常棒,起碼在我眼裡意蘊十足,還都註明了絕句還是律師,或者某某詞牌,我曾經獨自對網友的詩詞進行格律檢查,結果發現大多數的格律都很嚴謹,這立刻讓我有一種汗顏的感覺,從此我也開始力求遵守格律,如果發現寫作中實在難以遵守,就乾脆不寫。習慣使然,近二十年來,我只要寫作詩詞,就力求遵守格律。

——還是那句話,寫作詩詞,和任何一種形式的寫作一樣,規則是死的,具體寫作是活人所為,重要的在於你的感受,開心就好,不遵守格律的詩詞寫作,讓你開心嗎?還是遵守格律的詩詞寫作讓你更開心?或者,不在乎平仄聲調,但只押韻,更叫人有愉悅感?我迄今發在頭條號的詩詞裡,也有不少其中有出律的詞句的,那一定是我找到了好字詞好句子,雖然出律,但不捨得放棄,於是就自我原諒了,比如我這首“鷓鴣天”:

鷓鴣天·修煉士

塊壘一爐丹田熬,

漫天銳氣手中刀,

重重暗影疑無路,

一點精純破九霄。

三清境,

鬼陰曹,

人間世故總妖嬈。

凌風馳騁八方路,

上下生死也咆哮。

——最後一句“上下生死也咆哮”就出律嚴重,我在悟空問答的一個帖子裡發出來的時候,有網友就提出批評了,認為不應該出律。我堅決接受人家的批評,但也堅決不願意修改了。因為當時寫作到結尾這句時,千辛萬苦就是找不到一句完全遵守平仄聲調又符合我的意味要求的句子來,最終還是想到了這句,發現好幾個字都出律,自我感覺還行,出律就出律吧,這首詞其他句子基本上沒有出律,所以我還是完稿了它。

如上。


天淞子


這個問題,猶豫了好久,到底要不要回答,就好像寫詩詞到底要不要依照格律來辦,好了說說我的個人感覺以及觀點吧

第一我的創作大多不按照格律走,因為我是一個愛自由不喜歡被約束的人,所以我是常常不按照格律走的走心的那一位

第二我的創作大多數是走心的,隨著心的自由度越高,獲得的靈感更大,注入作品的靈魂層次更多,就像是拿掉玻璃罩下的跳蚤,想跳多高就跳多高,秉持藝術創作的天賦,作品的格律與押韻都是隨著注入大量的個人靈魂與靈感的淋漓酣暢而水到渠成的

也就是說我的作品裡的格律與押韻都是自然形成的,根本沒有人為管控的因素在裡面

第三是三點一線的主骨架架構,三點一線即是過去的我、現在的我、未來的我為我作品的主骨架

——

本文回答來自我的純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附上兩張我加了我的臺詞的照片




由靈靈由


我喜歡詩詞,有時候也會寫一點兒,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1、寫詩詞,必須押韻,您可以用新韻或平水韻。我個人建議,寫詩用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

2、詩有古體詩、近體詩之分,近體詩有格律,古體詩無格律要求。

古體詩,比如杜甫的《石壕吏》《潼關吏》是五言的,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七言的,李白的《秋風詞》是雜言的,這都是古體詩,可以換韻,也可以一韻到底,無格律要求。

3、近體詩有格律要求,也稱為格律詩。詞也有格律。

格律詩分為絕句、律詩、排律,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如果對格律沒有基本瞭解的話,建議讀一讀相關的書,比如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龍榆生先生的《唐宋詞格律》。

4、寫格律詩和填詞必須符合格律要求。

格律決定了詩詞的音樂性,體現了詩詞的平仄之美。只不過由於吟誦教育的缺失,我們體會不到了。格律是近體詩和詞的最基本要求,沒有格律,詩詞便不是詩詞。即便是唐宋年間的某位詩人有個別不合格律的作品,也不應成為我們突破格律的理由。郭德綱相聲中舉過個例子,正好放在這裡:好比廚師炒菜,要知道哪個是炒勺、哪個是漏勺,拿個痰桶炒菜,誰敢吃啊!這道理是一樣的。如果覺得格律束縛自己,可以新詩,非常自由的。這不矛盾。


關注梅鶴讀書,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梅鶴讀書


寫古詩如果不是古詩裡的近體詩,或者叫格律詩,那就不必遵循什麼格律。只要押韻就可以。例如李白的《蜀道難》,《夢遊天姥山吟留別》,等等。白居易的《長恨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屬於這一類。這些詩都是震爍古今的名詩大作。由此可見,好詩,傳世之作,未必只有格律詩。所以,詩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學養選擇不同的體裁進行古詩創作。

至於詞,因為其一開始就是按照官府樂坊專門製作的樂曲,依音律去填詞而成。能夠流行開來的,樂曲的題目便演變成詞牌。後人如果再製作此曲,便須按照原來的詞牌填上新詞,再出新章的,所以,寫詞,也稱填詞。既然是填詞,就必須依照原調的格式,字數,聲韻,平仄等等。不可隨心所欲。

目前互聯網發達,寫作平臺五花八門,這是好事。但是這不能作為創作古體詩詞可以隨便來的理由。一般而言。喜歡古詩寫作,要先作一些功課,譬如,古詩的起源,發展過程,風格流派,具體要求,以及必要的文學修養。有些詩詞作者偏執於靈感,才氣,也的確會偶有佳作。但是可以肯定其創作道路走不遠。詩詞創作是文學創作的一支,需要創作者,苦學鑽研,厚積而薄發。決不可急於求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