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窮村莊如何負債“突圍”?河南東彰儀村的選擇:靠集體

新華社鄭州11月26日電 題:窮村莊如何負債“突圍”?河南東彰儀村的選擇:靠集體

新華社記者韓朝陽、牛少傑

460萬元鉅額債務,13年村集體零收入,幹部繞著矛盾走,群眾繞著幹部走,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照鏡鎮東彰儀村曾陷入“越窮越亂,越亂越窮”的怪圈。

負債的窮村莊如何“突圍”?東彰儀村的選擇是:靠集體。

企業倒閉欠下“糊塗賬” 矛盾累積拖成“渙散村”

在東彰儀村,2000年倒閉的村辦榨油廠是所有人心中的“傷疤”。

1995年,東彰儀村看好當地盛產棉花的優勢,貸款、集資上馬了榨油廠,本想學30公里外的“中原首富”劉莊村,靠發展集體經濟帶動村民發家致富奔小康,沒想到榨油廠建成沒幾年,獲嘉縣種植結構大調整,失去了原料來源的榨油廠無奈倒閉。

倒閉的榨油廠給東彰儀村留下個爛攤子,銀行貸款、村民資金、工人工資構成一筆高達400餘萬元的鉅額債務,80%的村民牽涉其中。“亂、窮就是因為債務問題,債主天天來要賬,我沒臉見人,躲在房頂上,焦頭爛額,啥事都幹不成。”2001年至2003年擔任村支書的宋文之勉強幹滿一任,隨即辭職,“帶不動,只能撂挑子。”

“400多萬元的大窟窿,誰能填平?”退伍老兵王光新5次被推選為村支部書記,又5次“望而卻步”,“水太深,我不敢跳,怕被淹死。”

2003年後,歷任村幹部都不敢揭“傷疤”,只能繞著矛盾走。幹部越繞,群眾越鬧,久而久之,村幹部不管群眾,群眾也不選村幹部,東彰儀村成了“半癱瘓”的“渙散村”,2017年之前,集體經濟更是13年零收入。債務問題成了阻礙東彰儀村治理、發展的“攔路虎”。

產權改革借東風 清產核資理舊賬

“集體空,沒人聽”。

“半癱瘓”的東彰儀村亂象叢生,亂佔宅基地、搶佔集體土地等時有發生。嶽紹武、王保瑞等老黨員都覺得村裡不能再亂下去,“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必須選出一個有威信、能幹事的村支書,帶出一批好黨員,解決問題。”

2014年年末,人品好、能力強的王光新再次被推選為村支書,王光新對村中亂象也“忍無可忍”,下決心觸矛盾、解難題。他問黨員、訪群眾,無論是治亂象,還是謀發展,繞不過去的仍是債務問題。但面對鉅額債務,王光新短期內也沒有好辦法。

時至2017年夏,獲嘉縣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改革的第一步是村集體清產核資,趁著改革的東風,王光新終於找到理清舊賬的好辦法。

“各戶申報,黨員登記,重新對賬,我們下力氣清理了從1981年到2017年的債權、債務。”王光新說,梳理後發現,村裡欠債460萬元。但與此同時,也有村民因侵佔集體資產等原因欠村集體的錢,全村305戶中,92戶農戶侵佔216畝土地,38戶農戶侵佔宅基地、廠房等集體資產,通過債權、債務抵扣,東彰儀村當年就還上了50餘萬元債務。

“一碗水端平,理清舊債,摸清家底,得罪一時,受益長遠,讓群眾感到公平公正,看到新作為、新氣象。”王光新說,清產核資後,集體的土地、廠房、宅基地、井、電、路、渠等都明確了權屬,僅216畝土地,若全部流轉出去,村集體一年就能收益近20萬元。70歲的王保瑞拿到20餘年前村裡拖欠的工資,全村人看到了債務問題解決的希望。

壯大集體經濟 突破債務“包圍圈”

清產核資只是東彰儀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摸清家底、明確權屬的基礎上,通過身份界定、股權量化,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

對東彰儀村而言,債權、債務抵扣只是清產核資中的“順勢而為”,如何盤活村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解決債務問題,最終營利給村民分紅,才是“大文章”。

2018年10月,東彰儀村與當地企業合作,投資1200萬元建成了65畝蔬菜基地,發展高效農業,該項目計劃發展為佔地1000畝的田園綜合體。僅此一項,村民可獲得地租和務工收入,村集體通過井、電、路、渠等基礎設施和勞務服務獲利。

此外,通過集體土地流轉、廠房租賃等途徑,有13年集體零收入的東彰儀村,在2018年獲得16萬元集體收入,邁出了“無中生有”的關鍵一步。“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我們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紅利,嚐到了甜頭,解決了問題。”王光新說。

“集體空,沒人聽;集體有,跟黨走。”這句話如今成了王光新的口頭禪。東彰儀的黨員幹部重新守住了“攤子”,帶領群眾,摘掉了“渙散村”的帽子,建成黨建示範村,而一系列盤活集體資產的謀劃也正方興未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