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從歐陽修《漁家傲》和晏幾道《鷓鴣天》,看兩首採蓮詩詞藝術特色

“採蓮曲”是古詩詞常見主題,自漢樂府民歌《江南可採蓮》後吟詠不絕,我們熟悉的南朝樂府《西洲曲》,以及李白、王昌齡、張籍、白居易等人以《採蓮曲》為題的詩歌,都屬於這一類。因為歷代詩人多有創作,其豐富的作品數量構成一道藝術奇觀,一向是研究的熱門內容。

今天筆者就從歐陽修的《漁家傲》和晏幾道的《鷓鴣天》,對比分析兩首採蓮詩詞的藝術特色。

歐陽修/《漁家傲》

花底忽聞敲兩槳,逡巡女伴來尋訪。酒盞旋將荷葉當。蓮舟蕩,時時盞裡生紅浪。

花氣酒香清廝釀,花腮酒面紅相向。醉倚綠陰眠一餉,驚起望,船頭閣在沙灘上。

晏幾道/《鷓鴣天》

守得蓮開結伴遊,約開萍葉上蘭舟。來時浦口雲隨棹,採罷江邊月滿樓。

花不語,水空流,年年拚得為花愁。明朝萬一西風勁,爭奈朱顏不耐秋。

從歐陽修《漁家傲》和晏幾道《鷓鴣天》,看兩首採蓮詩詞藝術特色

人物塑造:少女群像的刻畫

兩首詞都為採蓮題材,刻畫了採蓮少女的群像。但側重點有所不同。歐陽修的《漁家傲》塑造的少女形象浪漫、活潑,極富生活氣息。晏幾道的《鷓鴣天》塑造的少女形象靈心善感,帶著青春期特有的憂傷。兩首詞合起來,正好是人在青少年時期最常見的兩種情態。

具體說來,歐陽修是如何展示少女們活潑爽朗的一面呢?首先,詞人用了極具表現力的動詞。如首句讓人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忽敲”,加上次句的“逡巡”(很快的意思),一下子就能讓人感到划槳人的熟練,這說明啥?說明她們經常採蓮,划槳這事稀鬆平常,所以划起來,不會出現像李清照在《如夢令》中“爭渡,爭渡”的窘況。“忽敲”與“逡巡”,再加上隨之而來的動詞“尋訪”,馬上又能讓人感受到採蓮姑娘們彼此的融洽、親近、熱鬧,一群少女聚在一起嘰嘰喳喳的歡騰場面呼之欲出。天知道她們會討論什麼?情郎還是脂粉?比誰採的少採的多?還有那“醉倚”的放縱與嬌態,不是年輕女孩誰這麼瘋啊?這些動詞都體現出她們活力四射乃至奔放大膽的一面。

從歐陽修《漁家傲》和晏幾道《鷓鴣天》,看兩首採蓮詩詞藝術特色

其次,詞人通過十分生活化的場面描寫,營造出了極其歡樂的情景氛圍。這主要表現在詞第三句到第七句。“酒盞旋將荷葉當。蓮舟蕩,時時盞裡生紅浪。花氣酒香清廝釀,花腮酒面紅相向”。五句話,詞人將池塘少女群飲的歡樂無邊表現得目眩神迷。湖面飄蕩的輕舟之上,採蓮姑娘們不僅摘了荷葉,還用它做了酒杯,把酒倒在荷葉裡,順著荷梗吸,一杯一杯,她們的臉上很快泛起了酒紅。一時花香酒氣瀰漫,分不出那荷葉杯裡紅的,到底是鮮豔欲滴的荷花呢,還是霞光似的人臉?

這樣撒歡的採蓮情景,現在自然是看不到了,但農耕時代卻是普遍風習。那時的荷塘是清的,道路是綠盈盈的,南方很容易見到一片片湖,古代女孩子平時受限又多,一遇到採桑、採蓮這樣的集體活動,就是自我放飛的時候了。每逢採蓮,不僅荷湖上下,採蓮曲響,折荷當盞,爭相飲樂,也是常備項目。想起來也是極有情趣的一個活動。

以荷葉當酒盞,據說是這樣玩的:先將荷葉連莖摘下,在其葉心光凹處,用針刺破,留下細微的小孔,然後手捧荷葉注入酒水,隨著酒水的下滲,人可輪流從荷葉斷莖口或接或吸。荷莖成了天然吸管。

從歐陽修《漁家傲》和晏幾道《鷓鴣天》,看兩首採蓮詩詞藝術特色

類似的活動採蓮詩詞多有提及。如隋代殷英童有《採蓮曲》雲: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唐代戴叔倫《南野》有云:茶烹松火紅,酒吸荷杯綠。由流傳至今的詞牌《荷葉杯》,也可想見當時的風尚。

歐陽修的《漁家傲》以動感的詞彙,抓住了典型的採蓮場景,成功地勾畫了一群青春少女帶著野性的淳樸與浪漫,歡快無邊,詞裡的她們彷彿一個個從紙上湧出來。

而晏幾道的《鷓鴣天》又是如何寫出了採蓮少女們憂傷的一面呢?詞人主要是通過下闋的心理描寫來突出的

“花不語,水空流,年年拚得為花愁。明朝萬一西風勁,爭奈朱顏不耐秋”。心思極為敏感細膩,看到盛開的夏荷,聽著流蕖的清波,她們竟然沒有因之而心情舒快,反而想到了秋後的花凋河枯,殘紅狼藉,進而為滿塘蓮荷擔憂,一時愁從腸起,不可釋懷。詞人“年年”的修辭,又使得這種悲傷情緒得到重複與加強。以西風摧殘作結,語極強烈,而意極沉痛。這裡的“萬一”、“爭奈”,是在假設中深化了表達。整個下闋都因為心理刻畫的哀傷細膩而瀰漫著青春期特有的憂鬱氣質。晏詞以此突破了採蓮詩詞慣有的歡暢基調。由此也成功塑造了一群勤勞善良,內心敏感多情的少女形象。

從歐陽修《漁家傲》和晏幾道《鷓鴣天》,看兩首採蓮詩詞藝術特色

藝術表達:創作技巧的剖析

語言上,兩詞都兼有文人之雅與民歌之俗,屬於雅俗共賞一類。詞風清麗,明白如話。但晏詞較歐詞更富美感。如“來時浦口雲隨棹,採罷江邊月滿樓”句,韻致之高,為歐詞所無。

創作手法上,歐詞通篇白描,從敲槳並船到折荷群飲,再到最後的酒醒驚望,詞人都是通過寥寥數筆,傳神地表現人物情態、場景畫面。具體來說,有兩個顯著特色。

動靜結合。詞人通過一長串的動作充分展示了青春的活力,“敲”、“尋”、“當”、“蕩”、“生”、“釀”、“相向”、“醉倚”、“驚”、“起望”,連貫成篇,一氣呵成,特別是“敲”、“當”、“醉倚”、“驚”字,極其生動地活畫出採蓮少女們的生氣與純真。動還體現在畫面感十足的場景上,比如“酒盞旋將荷葉當”,“花氣酒香清廝釀,花腮酒面紅相向”,“醉倚綠陰”,以及“驚起望,船頭閣在沙灘上”,這些像電影鏡頭在切換一樣,讓人目不暇接。正是這些動作與畫面迸發出了採蓮湖上濃郁的歡樂氛圍。而“眠一餉”的靜,既調和了動,又引出餘味繚繞的煞拍。

詞在“動——靜——動”的結構中臻於完美

從歐陽修《漁家傲》和晏幾道《鷓鴣天》,看兩首採蓮詩詞藝術特色

紅綠色的搭配。這是歐陽修這首詞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古典詩詞善用色彩,古已有之。王維、杜甫、李賀、杜牧等大家都是“用色”的高手。為什麼他們偏愛色彩表達呢?

黑格爾早在《美學》中有言:“顏色感應該是藝術家所特有的一種品質,是他們所特有的掌握色調和就色調構圖的一種能力,所以也是再現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一個基本因素。”

詞裡一共出現了兩次“紅”,“盞裡生紅浪”,“花腮酒面紅相向”,出現了一次綠,“醉倚綠陰眠一餉”。按色彩學,紅色代表熱力與奔放,正對應活力四射的青春少女,綠色代表蓬勃的生命力,同樣對應正當其年的採蓮姑娘們。紅綠色的搭配入畫,不僅帶來絢麗的視覺效果, 也給詩詞打上更積極光亮的底色。

從歐陽修《漁家傲》和晏幾道《鷓鴣天》,看兩首採蓮詩詞藝術特色

晏詞在創作上,上闋白描,下闋則進行心理刻畫。“守得蓮開結伴遊,約開萍葉上蘭舟”,開頭即點出採蓮的主題,接下來卻並沒有像歐詞,大幅描寫採蓮相關活動,而是以極為優美的筆觸,簡略地概括了採蓮全程,不作任何細緻描寫。“來時浦口雲隨棹,採罷江邊月滿樓”,兩句六個意象,不僅對仗工整,意境空濛,“來”與“去”,和一天天重複的時光,更構成一種音韻和時序上的循環之美。同時,這兩句也為下闋的議論作了時間跨度上的鋪墊:日子一天天這樣過去,很快就到秋天了啊。

“花不語,水空流,”顯得凝重,“年年拚得為花愁”,則直抒胸臆,憂心不已,到“明朝萬一西風勁,爭奈朱顏不耐秋”,情感上更為強烈,表達上也轉入哀痛,幾乎是在唱輓歌了。為什麼採蓮姑娘們這麼哀傷?

這就不得不說到作者以物喻人的象徵手法尤其是最後議論式結拍,完全將蓮花的命運與人聯在一起了。盛放的蓮花正像她們綻放的青春,被西風吹落的朱顏,也正寓示著她們終將逝去的金色年華,傷物即傷己。

從歐陽修《漁家傲》和晏幾道《鷓鴣天》,看兩首採蓮詩詞藝術特色

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箇中有我也。”

借物抒情也是晏詞不同於歐詞的地方。

點睛之筆:結句的神采

自來詩詞結尾,是古詩詞創作一大關節,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有云:“(詩詞)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南宋沈義父《樂府指迷》也說:“結句需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一首詩詞是否精到,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即看其收尾如何。詩詞名家往往善於收尾,比如李清照,她的詩詞常有漂亮結尾。大家熟悉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都是經典範例。

回到歐詞與晏詞,兩首採蓮曲的結尾都很出挑。歐詞結尾“醉倚綠陰眠一餉,驚起望,船頭閣在沙灘上”,將詞收束在一個定格畫面,與李清照《如夢令》“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出一轍,屬於以情景結句,含無窮韻味於畫面之外。採蓮少女的驚狀、船閣沙灘的奇異,以及她們豪飲的那個熱烈勁兒,都給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間。確如宋人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所說:“其妙處,透徹玲瓏,言有盡而意無窮。”

從歐陽修《漁家傲》和晏幾道《鷓鴣天》,看兩首採蓮詩詞藝術特色

晏詞的結尾“明朝萬一西風勁,爭奈朱顏不耐秋”,為一個假設句式,這樣的收尾同樣很多。如我們很熟悉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詞人通過“萬一”的假定,使詞意陡轉,將採蓮少女的愁引入靈魂深處,起到深化主旨、畫龍點睛的效果。沒有這一句,則“年年拚得為花愁”顯得無據,蓮、人互喻的深意也無從體現。詞的涵義和深度也都要大打折扣。

清人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雲: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於起。結有數法:1,或拍合。2,或宕開。3,或醒明主旨。4,或轉出別意。5,或於眼前指點。6,或於題外借形。

觀晏詞所法,正合3、4。即轉出別意,同時醒明主旨。

結語:

同樣的採蓮題材,都是婉約風格,歐陽修的《漁家傲》歡快明麗,晏幾道的《鷓鴣天》優美感傷。應該說,兩首詞都寫出了青春之歌。只不過一個展示的是青春的活力,一個偏重於青春的憂傷。活力與突如其來的憂傷,正是青春的兩面。

由此看來,歐陽修與晏幾道,為我們提供了兩首絕妙好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