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著名經濟學家:女兒是為自己養,而兒子是為別人養

經濟學家是一類令人欽佩的知識精英。

他們能夠在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洞見本質、提綱挈領,從萬千數據中找出關鍵信息、發現規律。

在普通人心目中,他們充滿睿智。

在組織管理者眼中,他們不乏見識。

這些談理論道的人物往往成為政府的智囊,為政策制定充當參謀而策劃。

尤其是那些年富力強的經濟學家,鋒芒畢露,更容易成為學術界的明星。

當年,國內曾湧現出一個“經濟學京城四少”的詞彙。

這四位少壯派學者堪為風靡中國經濟界的槓桿性人物。

著名經濟學家:女兒是為自己養,而兒子是為別人養

其中,出生於1953年的樊綱是其中年齡第二大的“一少”。

這位上海人降生在北京,從小在京城長大。

16歲那年,他離開大城市,奔赴東北的黑土地務農。

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他整整鍛鍊了六年。直到22歲,他才告別這塊留下勞動汗水的土地。

後來,他又轉戰地方,來到了離京城較近的河北某縣,繼續從事體力勞動。

25歲的時候,他幸運地參加了高考,以不錯的成績考入河北大學經濟系學習。

4年後,他報考研究生,有幸考進社科院,從此走上攻讀西方經濟學的埋頭苦啃之路。

32歲時,他順利地讀完了碩士,又考上了博士研究生,繼續徜徉在無涯學海。

念博士學位期間,他去了美國留學,在哈佛大學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生專業課程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

從35歲他拿到博士開始,他便在社科院紮根下來。

在這個中國經濟學領域研究的前沿之地,他只用四年的時間晉升正高職稱,在39歲時當上研究員。

這一年,年輕有為的他還躋身進入“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之列。

著名經濟學家:女兒是為自己養,而兒子是為別人養

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經濟學研究,在學術上造詣頗深,專長於理論經濟學。

得益於不懈努力鑽研,他在宏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及"過渡經濟學"領域屢有建樹。

如今,他雖早已年過花甲,卻仍然活躍在中國經濟界舞臺上。

隨著時間的驗證,他的研究成果與貢獻逐漸得到更廣泛的認可。

62歲那年,他與林毅夫、張軍等人以對過渡經濟學理論的突出貢獻摘得中國經濟理論界的最高獎——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第七屆)。

著名經濟學家:女兒是為自己養,而兒子是為別人養

在光鮮的事業背後,生活中別具一格的他有些酸甜交織。

儘管父親的經歷坎坷,但是他並未受太多牽連。

一輩子從未改變對經濟學興趣的他,卻遭受了個人感情和婚姻之變。

這段不算幸福的婚姻給他帶來的除了一些苦果之外,還有一些甜蜜的收穫。

這些甜蜜的收穫大部分來源於他的女兒。

女兒聰明乖巧,令他寵愛有加。

他與女兒的關係非常親密,父女的良性互動成為了生活中快樂的源泉。

也許是女兒的貼心與聰慧,令他感受到了生命中更寶貴的骨肉親情。

談到對女兒的依戀與厚愛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我就喜歡女孩”。

而且,這位經濟學家曾用經濟學的口吻說:“女兒是為自己養的,而兒子是為別人養的。”

這個觀點與傳統觀點大相徑庭,讓重男輕女的人有了新的對標。

真正細細嚼味這句話,哲學色彩躍然紙上。

很多隻想生兒子的家庭正是隻看到女兒嫁人,他們認為養女兒就是替親家養大一個成員,而養兒子不僅跟自家姓,只要把兒媳婦娶進來能夠繁衍後代、光宗耀祖,卻忽視了女兒也是骨肉也是血脈相連的至親,往往具有不少兒子無法比擬的顧家、顧及孃家、疼愛父母的一面。

誠如樊綱所言,得一心滿意足的女兒足矣。

若是勞費功夫只為生子而生子,那無異於厚此薄彼,可謂是真糊塗。


本文為益碗湯原創作品,參考百科詞條-樊綱以及其他網絡相關圖文。

1、中國唯一一部由多位領導人子女合作的電影,好看不亞於瘋狂的石頭

2、楊振寧的弟、妹身份曝光,一個比他級別還高,一個弟媳很不簡單

3、這些名字普通的單位屬於正廳級,不當官的老百姓不知道,各省都有

4、中國第一人:博士畢業後僅四年,他與導師同時當選為院士

5、老爸和3個兒子4人全是大學校長!全球第一學術家庭很難再有?

6、絕了,史上最高權威的專家委員會,除一個秘書長外,其餘全為院士

7、坐落山村,這是中國成材率最高的大學,60%學生成為高職稱專家

8、這個領導人退休了,是985名校傑出校友,如今仍然只有副教授職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