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英國人自己承認,三元里抗英,是他們在鴉片戰爭中栽的一個大跟斗

英國人自己承認,三元里抗英,是他們在鴉片戰爭中栽的一個大跟斗



奕山在這場大雨中進行著激烈的思想鬥爭,雨剛停,立刻下令“在城牆的最顯著部分掛起白旗”。同時派廣州知府餘保純縋城而出,赴英國商館向義律乞和。

當天傍晚,義律提出下列停戰條件:

一、要求奕山、隆文、楊芳三位欽差大人於六日內同率帶各省官兵退到城外二百里外駐紮;

二、賠償使費(注:英文本寫“贖城費”,中文本寫“使費”)600萬元,明日先繳100萬元,七日內全部繳清;

三、英兵拒各處,仍行據守,惟兩邊軍士,不得另行預交戰。待至繳清600萬元全數,才將城外炮臺繳還,連船兵皆可退出外洋。

四、各館被掠諸件,須於七日內如數賠還。

五、以上須要廣州知府奉有三位欽差大人會同駐守廣州將軍、兩廣總督部堂、廣東巡撫部院六位會銜公文,令其代行議定依議辦理,方為妥善。

在槍炮的威脅之下,奕山等人別無選擇,只好會銜蓋印,委派餘保純再去訂約。

可笑的是,時已至此,奕山還在擔心道光的責罵,於當晚上了一道奏摺,捏造了從23日到25日的虛假戰鬥過程,說:“逆夷兩路分攻東西炮臺。經總兵段永福、琦忠、長春、張青雲等、督率將士併力抵禦。轟沈火輪船一隻。並被兵勇拋擲火箭火器。焚燒三桅兵船一隻。東炮臺打折夷船大桅一枝。震落夷人數名落水。次日又復擁至。經遊擊伊克坦布等督率兵勇。擊斃夷匪數名。夷人開炮自炸。轟碎三板船一隻。”(《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卷28,第34頁)

都被揍成這樣了,依然還沒忘了吹牛。

當然客觀說來,這場廣州之戰,總共給英軍造成了77人的傷亡,比起之前的虎門沙角,也算不錯了。可這樣的傷亡成績,換來的依然是步步敗退。

5月27日(四月初七日)中午,餘保純在廣州城牆之下,完全按照英方條件,在《廣州停戰協定》上簽字。廣州大戰結束了。

英國人自己承認,三元里抗英,是他們在鴉片戰爭中栽的一個大跟斗


從條約內容說,《廣州停戰協定》,比之前清王朝與英國議和的所有議和條款,都要屈辱百倍。

但比接受這屈辱條款還要困難的,是如何兌現這條款內容,比如賠錢。

從27日到31日,奕山等將藩、運、海關三庫的貯備全部搬出,湊集價值490萬元的白銀繳給英軍,其餘110萬元攤派給行商伍浩官等人,由他們借領英國怡和、顛地等洋行的期票支付。總之不管用什麼辦法,一定要把錢湊出來。

此外,奕山等還分別付出價值628372元和41248元白銀,賠償商館的損失。實事求是說,這筆錢完全就是奕山瞎指揮造的孽,嚴格追責的話,該他個人買單才對。

而在後人看來,這段戰敗最屈辱的,還不是悲慘的戰爭場面,而是奕山期間寫給道光皇帝的奏摺,每一個有尊嚴的國人看了,都得臉紅到害臊。

清朝官員寫奏摺,在道光年間,吹牛誇張是常事,但誇張到奕山這麼無恥的,也真是少見。

比如看這段“軍自據四方炮臺,晝夜轟城,當英兵攻靖海門時,撲近城壁,忽於煙霧中,望見觀音神像,遂不敢再擊”;又如:“火藥庫在觀音山下,貯火藥三萬斤,為漢奸拋擲火彈,正將爆炸間,忽有白衣女神,展袖拂火,頓即熄滅,俄而大雨傾盆,逆敵火箭炮彈,無一延燒。”(見《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卷30,第4-6頁)

也就是大清和英國打仗,是王者之師,有天兵天將相助,前途一定光明。

可問題是,有天兵天將相助,你撤出廣州幹嘛,對這個要命問題,奕山大人依然臉不紅心不跳,舔著臉給道光皇帝解釋:“廣東天氣炎熱,病倒之兵甚多,因而移駐於廣州城外十餘里之白雲山,以便居高臨下。”(《鴉片戰爭實錄》第124頁)

而之前的戰事衝突,奕山更是筆墨揮灑,連武俠小說寫法都用上了,不是說自己英勇無比,就是說英軍望風而逃,戰場上的場面,真個叫可歌可泣的壯烈,打傷一個英國人,就恨不得當打死幾百個報,胃口十分大。

當然奕山的肚子裡,也是滿腹苦水,如果不這麼吹牛,丟掉廣州這一幕,無論如何也圓不過去,身為道光皇帝家的實在親戚,他深知這其中利害,想要圓過去,擺事實講道理都沒用,一不留神就是琦善那下場,只有先把道光皇帝哄高興了才好辦。

如果說林則徐琦善楊芳之前的表現,還可以叫糊弄,那奕山的表現,真跟給道光皇帝打嗎啡沒倆樣,直接讓道光皇帝昏昏沉沉,還以為前線正捷報頻傳,痛打英國落水狗呢。

就在道光皇帝的熏熏然間,英陸軍則於6月1日起陸續撤軍,到了6月7日,英海陸軍全部退出廣州地區,交還了虎門橫檔以上各炮臺,集結於香港。

但奕山正鬆口氣間,一件震動天下的歷史大事,再次叫他滿頭冷汗:三元里抗英。

英國人自己承認,三元里抗英,是他們在鴉片戰爭中栽的一個大跟斗


英國發動的這次鴉片戰爭,打著種種高大上的幌子,但就後果說,卻是中國老百姓的災難。

雖然在整個遠征過程裡,英軍還算紀律嚴明,就連買食物淡水,都是守法交易。而清政府我們知道,鴉片戰爭之前,社會矛盾就十分尖銳,道光年間民間動亂衝突之多,早不是個別現象,因此好多戰役裡,當地老百姓都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看清軍和英軍死磕。

但狼偽裝的再好,終究還是狼,隨著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英軍的兇殘傲慢,也逐漸顯露無疑。

特別是廣州停戰協定簽訂後,原地駐紮的英軍們百無聊賴,就開始四處禍害,一開始還是跑到周邊鄉村偷雞摸狗,後來乾脆明火執仗,燒殺搶掠的事情沒少做,簡直成了一群洋土匪。

而比起剛登陸中國時的小心謹慎,現在的英軍,基本完全放開了,在他們眼裡,中國軍民就是一群落後幾百年的土著,想怎麼欺負就怎麼欺負,基本不用客氣。

但他們不知道,即使在民智十分愚昧,鴉片嚴重氾濫的清王朝,中國人民也是惹不起的。

廣東當地,本就是民風兇悍,英國紀律敗壞後,等於是在拉仇恨,憤怒的火焰,正在悄然聚集。

渾然不覺的英軍,卻終於幹出了出格大事:一夥英國兵跑進北山寺裡胡糟,竟然把廟裡寄存的棺木給撬了,死者的衣物陪葬品,更給搶的精光,連死人財都不放過,足見窮兇極惡。

這惡劣的表現,也令廣東鄉民們集聚已久的怒火,徹底爆發了。中國老百姓的道德傳統,就是禍不及先人,別管多大的仇,辱我先人,就跟你不共戴天。英國蠻夷你洋槍洋炮又如何,敢刨我們棺木,我們就跟你玩命!

1841年5月30日,數千集結起來的三元里鄉民,以鋤頭木棒為武器,發起了對英軍的憤怒反撲,先是中午十二點,英軍發現四方炮臺周圍有中國軍隊活動,連忙派兵搜索追殺,誰知對方且戰且退,英軍想不追擊,立刻又被對手打過來,就這麼跑跑打打,就憑這原始的誘敵深入戰術,終於把六十多英軍誘進了牛欄崗泥濘地裡。

老天爺這時也幫忙,當天暴雨傾盆,英軍的步槍在暴雨中無法開火,只能硬碰硬肉搏,鄉民們也來了精神,幾千鄉民奮勇衝殺,以前仆後繼的血戰氣概,在瓢潑大雨中,與號稱世界最強大的英國皇家陸軍,結結實實打了場肉搏戰。

雖然後來不同的史料,對此戰的戰果,總有各種誇張渲染描述,但哪怕是最保守敘述的英國本土資料也承認,英軍這次真是灰頭土臉,狠狠栽了個大跟斗。

(以上為覃仕勇、張嶔長篇通俗歷史書《風雷激盪七十年》節選,欲知上下文內容,請到專欄閱讀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