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趙國中後期的政局演變

趙國中後期的政局演變


在春秋末期,晉國六卿之中,趙氏曾是非常強大的家族,卻也是最不懂得隱忍退讓的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前,趙氏曾以一己之力先後與中行氏、範氏聯軍和知氏、韓氏、魏氏聯軍等鏖戰晉陽,雖都以勝利告終,但卻極大地消耗了趙氏的實力。以致於在戰國前期,趙國財政困難,國力疲弱,不僅要受到曾弱於自己的魏國欺負,甚至連中山這種中立小國也漸漸地在趙國邊境肆意剽掠起來。


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即是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的真實寫照。於趙武靈王而言,是就此忍讓,放任國家衰弱下去,任眾諸侯凌辱?還是改革圖強,爭霸於戰國諸雄之間?


武靈王當然選擇了後者。在戰國七雄中,唯趙國有一種發自骨子裡的傲氣。就如同他曾經不會懼怕諸卿聯軍一樣,面對魏、齊、燕、中山等國的欺凌,他也沒有就此任人宰割。甚至在戰國後期的超級大國秦國面前,河北趙氏也依然毫不畏懼,數挫秦軍,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


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


戰爭是慘烈的,尤其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是對一個國家極其殘酷的考驗。雖然趙國數次的以少敵多之戰有勝有敗,後者的失敗甚至一度使趙國一蹶不振。但哪一次趙國又不是堅持到了戰鬥的最後一刻呢?


公元前497年、455年,晉陽城兩次被圍,趙氏皆以舉國之力堅守。第一次堅守,滅亡了中行氏、範氏;第二次堅守,歷時三年,終使知氏除名。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45萬趙軍累入上黨。前260年,趙括身死,眾趙軍被坑殺。


公元前259年,秦圍邯鄲,平原君拒城堅守三年,擊退秦軍。


公元前233年、232年,秦攻趙,李牧連卻之。


公元前228年,秦軍攻陷邯鄲,趙嘉逃至代城稱王依舊抵抗。直到前222年代郡被克,趙國才算徹底滅亡。


趙國從分晉而始,至代滅而終,湧現出瞭如趙襄子、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雲集了諸如肥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名臣良將,締造了晉陽守衛戰、滅中山之戰、閼與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肥之戰、番吾之戰等或精彩或悲烈的戰役,毅然成為戰國七雄中堅韌的代名詞。


當然,趙國也出現過一些昏君佞臣,也出現過一些令人嘆息的可悲故事:肥義被殺,李牧身死,趙主父餓死沙丘宮,廉將軍逃奔梁楚國,趙括紙上談兵,45萬大軍魂撒長平……


惹人可憐,

又可嘆。



在這裡,本文將嘗試著整合各種史料,以還原出趙國中後期那紛繁複雜的政局演變。



目錄:


1. 趙國崛起——武靈王改革

1.1胡服騎射

1.2攻滅中山

1.3主父身死


2. 國力巔峰——惠文王為政

2.1 趙國崛起

2.2 秦趙爭霸


3. 由盛轉衰——孝成王執政

3.1長平鏖兵

3.2邯鄲卻秦

3.3將兵戍燕


4. 國破家亡

4.1李牧卻秦

4.2邯鄲失守,代郡歸夢


5.結語



1.趙國崛起——武靈王改革


1.1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即位初期,趙國積弱,常受其他諸侯凌辱。為改變這一現狀,他開始著手改革,以求奮發圖強。趙國地北,與樓胡接壤,在與匈奴人的作戰中,武靈王逐漸意識騎兵部隊在大規模會戰中的重要性。於是,他在全國範圍內發佈改胡服、束皮帶、用帶鉤、練騎射的政策,是為“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是個隨性且豪爽的君主,他的改制很徹底,為全面實施新政,他不僅要求軍隊改穿胡服,甚至還下令要全國上下所有臣民包括王室全部都要改穿。由於此次革新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因此也在客觀上增加了改革的困難。


王親貴族公子文、造、俊、成等人對此激烈反對,其中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也就是後來在沙丘之亂中絞殺公子章,困死武靈王的那位王親,更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揚言“易古之道,便是逆人之心”,對變法進行了強烈的抵制。


所幸武靈王雄才大略。在肥義和樓緩的支持下,他軟硬兼施,對公子成等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以國運昌盛為由,才勉強將其說服。然而,公子成等人對變革改新那發自內心的抵制仍未完全消除,這是趙國部分臣子與武靈王貌合神離的原因之一,更是沙丘之亂中邯鄲諸軍不從趙主父號令,將其活活困死的最直接原因。


當然,那都是後話。胡服騎射最顯著的效果便是迅速地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為趙軍滅中山、略燕代、破匈奴提供了最強大的保障。


1.2 攻滅中山


實行革新後,趙國迅速地建立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較之於傳統作戰中的車兵和步兵,它們更具靈活性與衝擊性,很快就在趙國的對外作戰中顯現出強大威力。就在胡服騎射後的第二年,也即是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再次發動了對中山國的戰爭。此戰中,趙軍新建騎兵銳不可當,所向披靡,中山部隊與之一觸即潰,車、兵漫灑平山,為趙軍所滅。號稱擁有戰車九千乘的中山軍接連戰敗,直退到寧葭,莫敢復出。


騎兵善野戰而不善攻堅,武靈王重創中山之後,便轉向西攻胡地,以胡制胡,以騎兵戰騎兵,攜大勝之勢,破匈奴,抵榆中,闢地千里,林胡王一敗再敗,喪軍失地,不得不貢獻良馬以求和。和議後,武靈王命趙固主管所佔領的胡地,以源源不斷地向邯鄲提供良駒。


公元前305年,在西破匈奴,解除左側憂患之後,趙武靈王再次起兵攻略中山。戰前,為防止列國的干預,武靈王遣使者前往諸國進行外交活動——樓緩至秦、仇液至韓、王賁至楚、富丁至魏、趙爵至齊。其中以原武靈王手下的能臣樓緩最富傳奇色彩,他入秦後逐漸忘記自己的初衷,以至於在戰國後期,不思助趙,反而屢次為秦使趙,開展忽悠活動。


在做好外交工作之後,武靈王邯鄲聚兵,起二十萬之眾,分兩路進攻中山。北路大軍由牛翦統率,為趙國精銳的騎兵軍團;南路大軍由武靈王親自掛帥,統左中右三軍主力,向中山國腹地出擊。南北兩路趙軍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勢如破竹,先後奪取丹丘、華陽、鴟之塞、鄗、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王以舉國之力所不能當,只得獻四邑請和。


武靈王考慮到趙軍無法在一時之間消化如此龐大的新佔土地,便答應了中山王求和的要求,在接受四邑之後,撤軍撤回。


然而,趙與中山的和平並沒有持續多久。公元前303年,得到休整的趙軍再次進攻中山,破之。公元前301年,趙軍攻破中山國國都靈壽,中山王逃往齊國。


公元前300年,趙軍攻取扶柳,得中山東部邊領土,趙國由此而北臨燕、代。中山國領土所剩無幾,中山王也死在齊國。史稱 “中山五割與趙”。至此,趙國取得了原屬於中山國的大部分領土。


然而,連續的大規模軍團作戰極大地消耗了趙國國力,武靈王不得不暫停戰事,歸息士民而復之。


公元前296年,也即惠文王三年,趙軍東進,廢除中山國君,全中山之土,中山國亡。


1.3主父身死


趙武靈王乃尚武之人,每逢大戰常有親征,然刀劍無情,他害怕有一日自己身死,趙國王權交接不穩產生動盪,便自稱主父,提前退位,於公元前292年將王位禪讓於其幼子何,即趙惠文王,並讓自己的得力大臣肥義悉心輔佐。


惠文王登基時只有17歲。依趙主父的設想,惠文王於邯鄲為國君,掌管內政、外交、祭祀等大權,自己則專管軍事,在外統軍。由此則形成父子二人一軍一政的二元國家。


然而,事往往不遂人願。


在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天賦聰敏的趙何很快就進入了王的角色。加之趙主父極少干預朝政,以至於二元政治的天平逐漸向惠文王傾斜。


人往往總是在壯年輕狂之時立下凌雲壯志,卻在垂暮之際自失風骨。趙主父也是如此,他最初禪讓或許真的是為國家計,甘心放權。可時過經年,他愈發地無法丟下曾經萬人之上、備受崇仰的地位和榮耀。而且,趙主父畢竟才只有四十多歲,在專心軍事、攻滅中山、大破林胡、消化樓煩之後,趙國一躍成為了中原最強大的國家,趙武靈王又有了新的抱負,他要擊敗各國,做中原的霸主!而這一切,都要從收回權力做起。


可放權容易,收權就難了。


樓緩入秦,重臣肥義從趙主父的得力干將變成了惠文王的鐵桿支持者,公子成等人對主父本就不滿,而掌握兵權的李兌更是巴不得有個年幼無知的君主讓他把控。


外出四年,趙主父驚訝地發現,邯鄲城內已經沒有自己可信之人了。


自上而下收不回權力,只得依靠自下而上的改變了。萬般無奈之下,趙主父想起了曾被他冷落的公子章,他企圖以扶植公子章來對抗惠文王,以此收回權力。


公子章為惠文王的兄長,年長惠文王十歲,性格強悍,體魄強健,頗有武靈王之姿態。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發兩路大軍攻伐中山時,公子章即被委以統率中軍的重任,取得過擊敗中山軍的勝利。自那之後,公子章多次隨從武靈王出征,屢立戰功,為國人所稱頌。


趙主父自思,以自己的威望和公子章的戰功,應能夠收回權力。於是他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相公子章,並逐漸與公子章親近。朝中重臣見公子章得寵,也多有趨附者。


至此,趙國境內便出現了三股力量。趙惠文王一股,為正統,最是強大;趙主父一股,主父雖已退位,餘威仍在,且仍握有部分軍權;公子章一股,蒸蒸日上。


然而,三顧力量卻各懷鬼胎。趙惠文王想要完全完整的國家權力;趙主父想要再掌政權;而公子章作為主父長子,則想奪回自己曾經失去的王位。


這一切矛盾的爆發點就在於公元前295年的一次沒有成功的分封事件。這年,趙主父打算把趙軍新打下來的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若此,趙國便有兩王,兩王相爭,主父自然為上。


然而,這一籌謀卻被肥義無情拒絕。肥義以“國無二日、百姓方寧”來勸誡趙主父不可立公子章為代王,同時也預指了主父二元政治的必然失敗和武靈王重新執政的危險性。主父只得悻悻而去。


肥義回到邯鄲後,與惠文王商議,為防不測,令其爪牙李兌與公子成移軍城外,以伺機動,讓趙豹坐鎮邯鄲,嚴禁外軍入城。


趙主父本以為自己代公子章討封必成,不想竟被拒絕。而更可恨的是,惠文王竟然封禁都城來防備自己。這激起了趙主父的鬥志,他命人便將肥義拒絕分封的事情告知了公子章,意在激公子章與惠文王相互爭鬥,自己好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公子章聽聞消息後果然十分怨恨,在父親的默許下,決意採取行動。


不久後,趙主父以沙丘選墓為名,讓公子章與惠文王隨行。至沙丘後,惠文王居一宮,趙主父與公子章居一宮。


此時,田不禮勸公子章先殺惠文王,再控制趙主父,以登基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主父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肥義為策周全,自己先行一步探路。公子章見以主父的名義都調不動惠文王,知其已有所準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肥義,起武士攻打惠文王宮。這時,公子成和李兌的軍隊抵達,將公子章擊敗。公子章撤入主父宮,為主父所納。


李兌、公子成等見狀,未向惠文王請示,便領軍圍住主父宮,將公子章及其黨羽盡數誅殺,並將趙主父圍在內宮不得外出。可憐的主父被圍三個多月,食飲無源,只得活活餓死。




2.國力巔峰——趙惠文王為政


2.1趙國崛起


趙主父身殞後,惠文王正式接過權柄。此時,趙國雖然攻滅中山,聲威大震,但仍屬於新興之國。加之趙國位處中原偏北,居四戰之地:西,有經商鞅變法之後穩步走向富強的秦國;東,有聲威日盛的齊國,從來虎視眈眈。因此,惠文王面對的外部壓力依然不容小覷。


而上述的秦齊兩國中,又屬田齊對趙的威脅最大。


幾乎就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同時,作為傳統超級大國的齊國,開始異軍突起。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宣王趁機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上,三十日滅亡燕國。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國。前298年-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攻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前288年,齊湣王稱東帝(兩日)。前286年,齊滅宋。此後,田齊東靠大海,北亡燕代,南迫楚越,西侵三晉,盛極一時,成為中原諸國最大的威脅。


然而,在齊湣王無限制的擴張戰爭中,齊國的國力也被大量消耗。同時,齊湣王的四面出擊也使其樹敵無數,成為眾矢之的。盛況之下,危機已現。


公元前285年,秦軍出函谷關,越過魏、韓,擊敗了強弩之末的齊軍,奪取河東九城。不久,趙惠文王也出兵攻陷靈丘。如此,齊國便直接暴露在了秦趙的兵鋒之下。


公元前284年,也即是惠文王十五年,25歲的惠文王何任樂毅為相,與燕、秦、韓、魏,共計五國聯合,起兵東伐不義之齊國,大敗齊軍。破齊後,秦、韓、魏等止兵,燕、趙仍將兵東向,名將廉頗便是在此戰中閃耀登場。第二年,也即前283年,廉頗攜大勝之勢,引趙軍驅入齊國腹地,破齊軍,襲取陽晉,威震諸侯,趙國也因此躍居山東六國之首。不出半年,燕趙聯軍便克齊70餘城。齊湣王戰敗入莒,為部下所殺。


廉頗凱旋後,惠文王拜其為上卿。


此一戰,田齊為五國聯軍所敗,大部領土淪喪,齊湣王身殞。齊所餘者,僅莒、即墨二城耳。後,雖有田單揮戈返日,復國成功,但齊國已是元氣大傷,就此一蹶不振,再無力與秦、趙等國抗衡。


齊國魔幻般地由盛極一時到幾乎亡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是五國合力,樂毅、廉頗等名將指揮得當的結果,更是齊湣王的窮兵黷武、四面數敵的下場。齊國一蹶不振,使得秦國一家獨強的局面逐漸形成。


五國伐秦時,各國雖合力用兵,但卻各有心思。於燕趙而言,齊國越弱越好,最好乾脆滅亡,燕趙好共分其地。然於秦國則不然,秦國出兵是為了削弱齊國,使其不能與秦爭霸。但齊秦並不直接接壤,齊國如果滅亡則只會讓三晉——尤其是趙國——做大,這不符合秦國的利益。因此,在破齊之後,秦國便撤回兵馬,轉而向三晉用兵。


秦昭襄王最希望看到的,便是三晉、燕、齊等國互相纏鬥、削弱,他自好坐收漁利。


果然,在五國攻齊之戰剛一開始,秦軍便轉部隊攻伐三晉。三晉無防,多有敗績。其中,趙國的藺、祁兩城便為秦將白起所攻取。


而後,隨著樂毅被罷和燕軍大敗,趙國對齊國的進攻也暫停了下來。田單復國之後,齊國已不復當年之勢,無法對趙再產生威脅。加之白起東侵,趙國便把軍事重心放在了西側。


青史留名的“將相和”便發生於此間(前283年)。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被合成一篇文章,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早已婦孺皆知,這裡便不再贅述。但藺相如的表現和秦王的態度已經表明了秦國比不久前的齊國要更加強大,而秦王又不似齊湣王那般四處樹敵,因此更難對付。正當趙國一籌莫展之際,南方,那一直以來被秦國又騙又坑又揍的楚國,蹦出來了。


公元前281年,楚國出現一位主張合縱的縱橫家,他用楚國過去的輝煌歷史和如今的恥辱行徑激勵楚王,把楚頃襄王忽悠地神魂顛倒。為雪前恥,並收復失地,楚頃襄王開始派使臣前往各諸侯國進行外交活動,以合縱伐秦。


結果,合縱的國家沒有召集到,反而把秦國的怒火給召來了。


公元前280年,秦王使白起伐楚,楚敗,割上庸、漢水以北等地予秦。前279年,秦復伐楚,白起將兵奪取楚國鄧、鄢等五座城池,並分三路突進楚境,包圍楚都城郢;前278年,秦軍迂迴至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破郢都,並佔領楚國巫、黔中郡。郢都破後,楚頃襄王遷都至陳,四處聚兵,得卒僅10餘萬,雖發起過反擊,但收效甚微,已遠不能同秦國抗衡。秦國取郢後,改其名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名震天下。


秦楚交兵,給了趙國絕佳的發展機會,惠文王趁機令廉頗將兵略地。


公元前278年,廉頗攻齊,破其一軍。前276年,廉頗伐魏,攻陷幾邑。前275年,廉頗二次伐魏,取防陵,安陽。


在秦昭襄王使白起對楚用兵的期間,趙國不斷地向周邊擴地,東破齊,南略魏,北驅胡,迅速強大起來。及楚王東遷、楚國沒落以後,趙國已成為東方六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2.2秦趙爭霸


楚王東遷之後,楚國再也無力威脅秦國,秦昭襄王便把矛頭再次指向了三晉。公元前276年,秦伐魏,得兩城。前275年,秦再伐魏,擊敗韓魏聯軍,斬首四萬。前274年,秦三伐魏,得四城,復斬四萬。魏國接連戰敗,國力大損。


至此,傳統強國齊、楚、魏都被極大削弱,而韓、燕本弱,屹立於東方而能夠與秦抗衡的國家,也惟有趙國了。


秦國,是經歷過商鞅變法的國家,與趙國的胡服騎射相比,秦國的變法更根本,更徹底,可謂脫胎換骨:

首先,重農抑商使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使得新興鐵器更多地應用到農具、手工具上;

第二,實行土地私有制使得封建地主迅速崛起,以使國家更快地進入封建社會;

第三,郡縣代替分封更是前所未有的強化了中央集權。


此三者,使秦國在生產力、國家形態、制度上,都對東方六國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優勢。這也是秦國國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因,更預示著秦趙爭霸的結局。


公元前269年,秦攻趙,圍閼與。趙惠文王先後召廉頗、樂乘二人詢問,二人皆以“道遠道狹”為由,認為難以救援。及召趙奢,趙奢言:“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於穴中,將勇者勝。”這便是俗語“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出處。由此,又一位作風與廉頗迥異的趙國名將,趙奢,閃亮登場。


趙奢,本是趙國徵收田租的官吏。曾有傳言,一次,在收租稅的時候,平原君趙勝家不肯繳納,趙奢依法,令殺了趙勝家中幾個當權管事的人。趙勝大怒,要殺死趙奢以洩憤。趙奢回答道:“您是趙國貴公子,理應以身作則遵守法令,否則便會使法令削弱,法令弱則國家弱,國家弱則眾諸侯兵向。若趙國亡於外禍,您還如何保有財富呢?還望您秉公守法,以使政權穩固,國家強盛。”平原君認為他言之有理,是個可塑之才,這才將他推薦給惠文王。惠文王任命他掌管全國賦稅,方使民眾富足,國庫充實。


趙王知曉趙奢的性格和才能,認為他可以信任,便命趙奢領兵去救援閼與。


趙奢先以膽怯不進來麻痺秦軍,再趁秦軍鬆懈之際火速進軍,只兩日一夜便趕到閼與前線,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佔北側山頭。及秦兵至,與趙軍爭奪北山,趙奢乘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閼與守軍也出城夾擊,秦軍不支,死散過半,大敗而歸,閼與之圍方解。戰後,趙奢因功被進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等平起平坐。


閼與之戰後不久,不甘失敗的秦昭襄王再次發兵攻幾邑,惠文王使廉頗將兵救援,再破秦軍。此後數年,秦趙邊境再無兵戈之聲。


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東並中山,北破樓胡,國力大張。及惠文王繼位後,趙國名將名相輩出,聯四國而重創田齊,使山東傳統強國一蹶不振。澠池之會後,秦趙兩國暫時和解,趙惠文王趁秦兵攻楚之際出擊關東,使名將廉頗遍擊關東諸國,擴張領土,增強實力,隨後又揮師西向,在閼與、幾邑等地兩敗強秦,一時炙手可熱,風頭無兩。故遂有秦趙爭霸之說。




3. 由盛轉衰——孝成王執政


3.1長平鏖兵


3.1.1前因


閼與、幾邑之戰後,秦昭襄王認識到趙國的強大,終趙惠文王一世,不再向趙用兵。四年後,也即是公元前265年,雄才大略的趙惠文王去世。趁著孝成王新立,政權不穩,秦國才得以再次出兵攻趙,破三城。


流傳於世的“觸龍說趙太后”即發生在此時。值強敵壓境,太后拒諫之際,趙國大臣觸龍因勢利導,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后,以使子質於齊。後,齊國出兵,與趙軍一道,擊退秦軍。


秦昭襄王見到趙國政權接替無隙,便不再對趙用兵。然而,雄心勃勃的強秦沒有就此停下雄吞六國的腳步,秦昭襄王根據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決定以主力攻打距自己較近的韓魏兩國。


公元前263年,武安君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取南陽(注,此南陽位在河南焦作修武縣以西,非今之河南南陽),斷絕了太行山道。 前262年,秦再攻韓,取野王(地名,非某個“王”),將韓國上黨郡孤立在本土之外。


韓軍連敗,韓桓惠王十分驚恐,他尋思,上黨既與本土隔絕,四面臨敵,遲早必失。倒不如遣使前往秦國,主動獻出上黨以求秦王息兵。


秦國應了下來,但上黨郡郡守馮亭卻不願降秦,他與合郡百姓共同謀劃,“與秦,不若與趙。”打算借趙國之力,抵抗強秦。於是,他遣使至邯鄲,欲將上黨整郡合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上黨郡,居太行山之巔,是山西東南部一塊極其重要的戰略高地,用兵自上黨而下,北可至晉陽,西直指咸陽,東為趙都邯鄲,南為韓魏腹地,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春秋末年三家分晉時,趙、魏、韓將上黨郡瓜分,三國各佔一份,仍名上黨。其中以趙國所據之部最大,韓國最小。


趙國崛起以後,若想與秦國在西爭霸,就必須全上黨一郡,而此刻,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趙孝成王接到馮亭的消息後,便與眾臣商議。


平陽君趙豹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將上黨交給趙國,是想禍水北引,使秦趙決戰。如此,趙國便要替韓國衛戍西方。秦國強大,接受它利少弊多。


平原君趙勝和大臣趙禹則主張接受上黨郡,他們認為:“發動大軍攻伐,經年累月,也未必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天降上黨十七城,此為大利,機不可失。一旦放任秦取上黨,則秦國日盛,一樣會東侵趙國。大戰早晚不可避免,為什麼要放棄上黨呢?”


趙孝成王年少果敢,他聽從了趙勝等人的意見,命趙勝去接收上黨郡,同時又命廉頗將兵駐守長平,以防白起來犯。


秦攻韓兩年,數次出兵,耗九牛二虎之力才絕太行,取野王,隔上黨。誰知勝利果實一朝為趙所取。親昭襄王大怒,決定提前與趙國的會戰。戰國後期一場具有的決定性意義的大戰終於要打響了。


3.1.2經過


公元前261年,秦三攻韓,取緱氏、綸氏,威懾韓國。前260年,秦四攻韓,宿將王齕率軍攻佔了上黨一部。上黨百姓紛紛逃至趙國境內。由此,秦、趙兩軍便於長平直面相對。


前260年農曆四月,王齕率秦軍向趙軍發動進攻,廉頗亦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軍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軍斬殺了趙軍的一名裨將。兩軍互有勝負。


前260年農曆六月,王齕引軍攻破趙軍陣地,擊敗廉頗,斬殺趙四名都尉,並攻佔二樟城、光狼城兩個據點。


前260年農曆七月,趙軍築起圍牆,不予應戰。王齕引秦軍強攻,攻破趙軍營壘,斬殺趙兩名都尉。


半年之內,趙軍連退,一代名將廉頗在秦將王齕的面前一敗再敗,損兵折將。廉頗無奈,只得率軍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自此怯縮不戰。


趙孝成王對前線的戰情也甚為焦慮,在責備廉頗的同時,他與樓昌、虞卿等商議,欲效仿武靈王,親上戰場,率主力前往長平與秦軍決戰。


樓昌則認為即使趙王親出,也無濟於事,不如與秦國議和。而虞卿則認為和議難成,不如派遣使者去楚、魏等國活動,合縱抗秦。


趙孝成王還是年少多變。他前一刻還在幻想著如武靈王那般親上沙場,英勇作戰,衛戍國土;後一刻就馬上認慫,覺得強秦確實難以抵抗。於是他聽從樓昌的建議,決定遣使前去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孝成王不聽。


及趙使求和,秦昭襄王為了麻痺趙國,並防止各國合縱,果然對趙使殷勤接待,且向各國宣傳秦、趙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卻說長平前線,廉頗數敗後,令軍士棄戰馬,築營樓,堅壁清野,以拒秦軍。秦軍急切而不得勝。秦王無奈,便使范雎行反間計,遣人攜赴趙施行反間計,並散佈傳言說:“閼與之戰中馬服君趙奢曾大敗秦軍,所以秦國最害怕的是趙奢之子括。”


趙孝成王本就對廉頗數次兵敗,損兵折將有忿,現更是對其遷延歲月,徒耗錢糧不滿,於是便聽信傳言,打算派趙括引軍前往長平,代替廉頗。


藺相如聞訊,抱病向孝成王進言:“大王以虛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空讀兵書,不知合變,不可為將。”


孝成王不聽。不顧藺相如等人的勸諫,令趙括領軍二十萬至長平,替廉頗為將。趙括到任後,遵照趙王意圖,變更軍隊部署,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軍。


秦昭襄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為主將後,暗地裡起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同時令軍中嚴守換帥秘密。一場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殲滅戰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趙括出兵攻打秦軍,白起令秦軍佯敗撤退。趙括不知是計,便令趙軍乘勝追擊,直追到秦軍的營壘面前,但就如秦軍攻不破廉頗的營壘一般,趙軍一時之間無法攻破秦軍的大營。正在兩軍膠著之際,白起遣一支奇兵,突襲到趙軍後方,截斷趙軍歸路,又遣騎兵部隊直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孤立的兩部,同時將趙軍的糧道切斷。


及數戰不利,趙括方知中計,被迫下令停止進攻,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


秦昭襄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親至河內,徵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公元前260年九月,趙軍斷糧日久,兵士互殺為食。趙軍多次突圍,皆慘遭失敗。


趙括無奈,只得親率精銳強行突圍,不成,為亂箭射死。


軍無餘糧,主帥戰死……陷入絕境的趙軍主力走投無路,只得向秦軍投降。白起納降後,恐趙軍再生變亂,遂下令將趙國降軍全部坑殺,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長平之戰最終以秦國獲勝而告終。此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從此轉入衰落,再無力與秦國爭霸。


3.2邯鄲卻秦


長平之戰後,白起上奏秦王,提出“趁勢攻打邯鄲,一鼓作氣滅亡趙國”的方案。他認為,此時正是滅趙的最好時機,若遷延日久,待趙國恢復元氣,亡之難矣。


但秦相範睢忌憚白起的功勞,便以秦軍疲勞理應休整為由,建議韓國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以請和,秦王最終同意了範睢的方案。


秦軍索要六城的消息傳來,趙孝成王與眾臣商議,虞卿認為割地與秦,秦勢更強,趙地有盡而秦之求無窮,如此,秦不動刀兵而趙將滅亡。六城之地,與秦失,與齊亦失,俱失,不若與齊,並以此與齊、魏等合縱抗秦。趙孝成王採用了虞卿的謀略,派虞卿東使齊王。同時,將靈丘封於黃歇(楚春申君),以結好楚國。在國內則恢復生產,重整軍備,以防秦犯。


秦昭襄王打仗打的太多了,勝過,也敗過。但如趙國這般,慘敗後不服軟反而繼續強硬抵抗的國家,還是第一次見到。


趙國不割六城,反而謀求與東方諸國合縱對付秦國,這使得秦昭襄王大怒。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王陵率秦軍攻打趙都邯鄲。趙孝成王命平原君趙勝全面負責邯鄲守備,並再次啟用廉頗為將。趙勝散盡家財,編妻妾入行伍,與軍民共赴國難,並鼓舞全城士卒死命抗秦。王陵苦戰,不能取勝。次年,秦王增兵十萬支援王陵,王陵再戰,亡軍五校(4至5萬),仍不能勝。秦昭襄王見狀,另任王齕為主將,再次增兵十萬進圍邯鄲。王齕拼命攻城,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下。而此刻,邯鄲城內也是彈盡糧絕,趙孝成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趙勝奉命出使楚國,著名成語“毛遂自薦”便出於此行,因篇幅有限,便不再詳述。趙勝使楚後,與楚歃血定縱。隨後,楚考烈王出兵十萬往救邯鄲。同時,魏安釐王也命晉鄙領兵十萬救趙。但魏王畏懼秦國的虎威,只令大軍停鄴觀望。信陵君魏無忌見狀,當機立斷,誅殺晉鄙,並挑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


公元前257年,魏、楚兩國軍隊先後抵達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秦軍鄭安平所部兩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得降趙,邯鄲之圍遂解。魏楚聯軍乘勝進軍河東,秦軍再敗,河東郡大部失守。韓國見聯軍大勝,便也加入聯軍隊伍一同對秦作戰。秦軍三敗。趙之太原、皮牢、武安,魏之河東、安陽、汾城,韓之上黨、汝南等皆被收復。


3.3將兵戍燕


由於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與其不接壤的燕國自然就在他的拉攏範圍之內。為迎合秦國連橫之意,並趁趙國危難之際趁火打劫,燕國開始不斷地向趙國發動戰爭。


公元前259年,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誘使趙國北部地區的武垣令傅豹、王容等眾投入燕國。


公元前256年,燕軍攻趙,克昌壯城。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命慄腹以為趙王賀壽為名,刺探軍情。慄腹回國後向燕王喜報告說:“趙國的青壯年全都死在了長平,只餘一堆孤幼尚未成人,可趁機攻趙。”


於是,燕王領慄腹、卿秦率兩支軍隊,領兩千輛戰車襲擊趙國。慄腹一軍攻鄗城,卿秦一軍攻代地。趙孝成王聞訊後,令廉頗引軍八萬擊慄腹,令樂乘引軍五萬攻卿秦。由於趙國調度合理,指揮有當,最終大破燕軍。燕軍慘敗,大部被殲,主將慄腹身死,卿秦、樂閒等被俘。戰後,趙孝成王將尉文城封給廉頗,任其為假相。


公元前250年,廉頗趁勝進軍,圍困燕都;前249年,樂乘與廉頗一道,再圍燕都。燕國用厚禮向趙國求和,趙國才退兵解圍。


經此數戰,燕國損失慘重,再無力西侵趙國。秦燕連橫遂解。




4. 國破家亡

4.1李牧卻秦


破燕之後,趙孝成王已至遲暮之年。在此時,他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召李牧回朝。


李牧,趙國柏仁人,早年曾長期駐守在趙國北部邊境——雁門郡,以抵禦匈奴。因匈奴善機動,常分散出擊,劫掠趙國邊境。而待趙軍集結,他們又作鳥獸散,難以徹底消滅。若要主動出擊,則茫茫戈壁、大漠,難以尋人;若固守城池,則只能任匈奴剽掠。為此,趙軍的歷任統帥都非常頭疼。


及李牧任郡守時,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在軍中立下規章:“匈奴入侵之際,各營士兵都要退入營壘固守,有擅出殺敵者,斬。”於是,往後每逢匈奴入侵,李牧都收攏士兵退入營壘,不予應戰。如此,持續一段時間後,匈奴皆認為李牧膽怯,就連趙國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怯戰。趙王也有責備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


又過了數年,匈奴從趙軍手中得到的物資越來越少,而趙軍邊境士兵按時拿著軍餉卻無用武之地,多次請命出戰。李牧見時機已到,便精選戰車一千三百輛,良駒一萬三千匹,勇士五萬人,以伺出戰,同時組織弓箭手十萬人,伏於兩側。待一切準備停當之後,李牧令兵士漫山遍野地放出大批牲畜。匈奴見狀後十分眼饞,但出於謹慎,只是派出小隊人馬前往劫掠。李牧佯敗,匈奴僅一小隊便俘獲上千畜生。匈奴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大喜過望,親率主力入侵。是時,李牧揮軍反擊,大破匈奴,滅襜襤,敗東胡,降林胡,殲敵十餘萬,單于領殘部遠遁,十數年內,不敢接近趙國邊境。李牧也因此而聲名大震。


公元前246年,李牧被趙孝成王召回,孝成王派他出使秦國,定立盟約。而此時,秦國的昭襄王已經去世,在經歷過兩任短命皇帝(秦孝文王:三天;秦莊襄王:三年)後,嬴政於前247年即位,是年13歲,即秦始皇。嬴政見趙國已恢復元氣,難以迅速擊破,便與其暫立盟約,歸還趙國質子。


公元前245年,也即在召回李牧的第二年,趙孝成王逝世。遍觀趙孝成王這一世,雖有長平大敗,令趙國損失慘重,但其後知恥而後勇,拒絕向秦服軟,遍使五國合縱抗秦,並重用虞卿、趙勝、廉頗等名臣名將,拒邯鄲而破秦軍,收復失地。又令廉頗、樂乘等屢敗燕軍,戍衛北部邊境。總體而言,仍不失為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


後,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


公元前244年,廉頗率軍攻取魏國的繁陽,趙悼襄王受近臣郭開蠱惑,派武襄君樂乘代替廉頗的大將軍之職位,廉頗盛怒,領軍擊走樂乘。隨後,廉頗也帶領部下投奔魏國。如此,趙國一次就損失了廉頗、樂承兩位大將。而田單、趙奢、藺相如等早已去世,李牧因持有戰功,便成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趙悼襄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克武遂、方城;前242年,趙悼襄王派將軍龐煖再次進攻燕國,殺死燕將劇辛。


公元前241年,趙悼襄王與楚、魏、燕合縱,命龐煖率四國精兵,進攻秦國蕞地,不克。轉而攻齊(秦燕齊連橫),奪取齊國的饒安。


同年,趙、韓、魏、衛、楚五國結成合縱聯盟,共同討伐秦國。楚考烈王任縱約長,春申君黃歇執掌軍務,聯軍擊敗秦軍,奪取壽陵,直逼函谷關。嬴政令秦軍出關迎戰,五國聯軍兵敗,再無力兵臨函谷關。


公元前236年,秦將王翦趁趙國兵出燕代之際,襲擊趙國鄴地,得鄴地九城。


公元前235年,趙悼襄王逝世。


縱觀趙悼襄王執政,棄廉頗,走樂乘,五國合縱敗於強秦,兵敗王翦失之九城。雖重用李牧、龐煖等悍將,但所敗者,無非弱燕。點滴之功,難改頹勢。嬴政之統一,幾乎已不可阻擋。


後,趙遷繼位,是為趙幽繆王。


公元前234年,趁趙幽繆王新立,嬴政遣桓齮領軍攻打趙國,取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滅趙軍十萬。


公元前233年,桓齮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而上,深入趙國後方,攻佔赤麗、宜安,邯鄲告急。趙幽繆王急調李牧回都,任為大將軍,令其阻擊秦軍。


李牧率邊軍主力與邯鄲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築壘固守,拒不出戰。


桓齮自思,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令秦不能勝,今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自當尋求與趙軍的決戰。於是,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救援,待李牧兵出營壘之後,在野外將其殲滅。此即圍點打援之戰法。


然李牧洞悉敵情,他沒有去救援肥下,而是待秦軍主力去肥下後,趁秦軍大營空虛,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隨後,李牧判斷,桓齮失去輜重,必將回援,遂部署少量兵力正面阻擊敵人,而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桓齮撤軍回攻時,李牧指揮兩翼主力對其實施鉗攻。秦軍失去輜重,本就軍心不穩,又為趙軍所伏,大敗退走。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軍攻伐趙國。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偏師由鄴地北上,渡漳水向邯鄲進迫;另一路為主力,由嬴政親率,由上黨出井陘,欲將將趙國攔腰截斷。


趙幽繆王聞訊後,使李牧率軍抗擊。因趙都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加之秦南路軍強,北路軍弱,李牧便決定採取南守北攻的趙略,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於是,他令司馬尚引軍於邯鄲南側死守長城一線,自率趙軍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偏師。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以趙軍主力對秦軍偏師,在局部形成巨大優勢,趙軍在國內作戰,又佔據地利。因此,在李牧的猛攻之下,秦北路軍大敗。李牧得勝後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共擊秦南路軍。嬴政知北路軍已退,側翼暴露,便也撤軍退走。


李牧兩卻秦軍,聲威大震。


4.2邯鄲失守,代郡歸夢


公元前229年,趙國北部的代地發生地震,由此引發大面積饑荒。又因趙連年作戰,國力已相當衰弱。嬴政乘機使王翦率秦軍主力攻打邯鄲。趙幽繆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國之力抵抗秦軍。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便不能速勝,於是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再次收買了趙王的近臣郭開,並讓郭開散佈流言,說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趙幽繆王面對秦大軍壓境,早已是驚弓之鳥,聽到這些傳言,不加證實便信以為真。他派趙蔥和顏聚前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幽繆王於是暗中下套捕獲了並將其斬殺,司馬尚也因此被罷官。


趙幽繆王臨戰親佞,誅殺無辜良將,無異於自毀長城。李牧被殺後,僅過了三個月,即前228年,王翦引軍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王翦破邯鄲,俘趙王,威震中原。


邯鄲城破之際,趙幽繆王的兄長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至代地,被眾大夫共立為王,是為代王。代王嘉即位後,遣使與燕國聯合,並屯軍於上谷,繼續抵抗秦軍。


公元前227年,嬴政收韓趙之地,將兵東進,直指燕代。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便發生在此間,具體事由不再詳述。蘇洵在《六國論》中所說“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後者惋嘆李牧,前者即意指荊軻。


荊軻失敗後,嬴政盛怒,派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嘉聯合抵抗秦軍,燕太子丹統領燕代聯軍與秦軍對抗,最後在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所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也莫過於此了。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前222年,秦亡楚。同年,嬴政遣王賁攻遼東,亡燕。後,王賁回師攻代,虜代王嘉,趙國正式滅亡。


5.結語


趙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經歷了崛起、巔峰、衰落、滅亡四個過程。其中以惠文王在位時期國力達到巔峰,期間,廉頗、藺相如、趙奢、趙勝等名臣名相輩出,趙兵四方略地,故有秦趙爭霸一說。趙孝成王在位初期打輸了長平之戰,損失了趙國大量的有生力量,但其後期重用虞卿、廉頗、樂乘等大臣,屢敗秦燕連橫,使趙國國力又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趙悼襄王與趙幽繆王是邯鄲趙國的最後兩位國君,前者輕信佞臣郭開,使趙失廉頗、樂乘,自絕一臂;後者亦輕信郭開,殺李牧、罷司馬尚,自毀長城。及公子嘉赴代為王,大勢已不可逆轉,國破,也只在須臾之間。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