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华山脚下的西王堡,素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尤其是当地的民间社火“华山红社火”,曾长期在陕西东府乃至豫晋接壤地区享有盛誉,它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这个村子距离华山峪口5华里,长涧河与柳叶河萦绕东西,古魏长城遗址与华佗衣冠冢毗邻于东,风景绮丽。另外,古时的西王堡是因军旅屯营而得名,素有尚武的传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传统,为华山红社火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从最初的祭祀山神功能至今天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民间文化表演,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这里的人们不断丰富华山红社火的表演项目,结合当地文化创作了“劈山救母”、“刮骨疗毒”这些特色节目,让人们通过表演了解了华阴的历史文化。

西王“华山红社火”据说是王氏先人元末明初播迁华阴,在当地祀神祭山活动得其真谛,此后世代家族承袭、屡演不衰。至民国年间,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经本村王仰文、祝永坤等人刻意更新,使其在表演手法上有了突破性提高,成为极富视觉刺激的殊世奇观。1945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西王“华山红社火”应邀进县城表演,其高超的技艺,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效应。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1947年元宵西王“华山红社火”在本村演出时,遭到了当地伪军的暴力滋扰,激起了村民奋起反抗,打击了伪军的嚣张气焰,伸张了正气,这次斗争的胜利和演出的成功,使西王血故事益发声名大震。但其后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仅演了一次,此后,这一具有原生态荒蛮特质的民间艺术,已长期与世隔绝,濒于失传。

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西王村民激情萌发,旧艺重操,自发的在本村作一次恢复性的尝试表演,才初步抢救了这一绝艺,但好景不长,因扮演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西王“华山红社火”再度陷入冷落困境。直至1993年华山举办登山节,作为华山文化民俗元素和特色演艺,受邀演出,其惊险逼真的艺术表演赢得了数万观众的情绪共鸣。在演技上取得了新的成功。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西王村“华山红社火”有其突出的地方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这些故事大多以聊斋和封神演义为原创,有名的比如:比干刨心、阎王分身、精忠报国、水漫金山、窦娥怨等等,故事里表现的人物大多数来源于民间传说,也有部分是秦腔戏剧人物的造型更多的代表民众的心里需求惩恶扬善!

人们用已被宰杀的猪头、羊头、血肠、血肚装扮成各种故事来祭祖祀神、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它也是演绎传说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正月初五到十五好不热闹有时一场装扮需要全村小到三四岁大到六七十岁的人一齐上阵,因此他最能把劳苦大众的意愿表达的淋漓尽致。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它主要表现在:场面的险惊、扮演的逼真和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在演技上,除了静态的造型定装外,更有动态的表演场面,在扮演造型和空间设计上,吸收民间芯子和传统建筑工艺的处理手法,再附之以即景生情、妙语连珠的门联、故事联等文学内容的映衬,使其雅俗共赏、文野相生,从而产生一种惨烈中见奇趣,粗犷中寓雅正,原始中出新意的审美效果。

西王“华山红社火”传承地处于西岳华山之下,华佗衣冠冢之侧,以往多在华山和华佗庙会期间举行活动,“劈山救母”、“刮骨疗毒”是自身独有的节目,加之与当地的迷胡、鼓乐、高跷、武术以及当代秧歌等民间文体娱乐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自已有别于他处的显著地域特色。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红社火固然面临着发展困局,但至少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人们还挚爱着这样的民间艺术,隔上两年三年的一场演出,足以吸引十里八乡的人来观看。这场中国民间的“万圣节”,依然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如果难以走出去,期望可以与本地的旅游产业结合,成为外界认识华阴的又一文化名片。

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作者与本账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