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省級非遺:華陰西王“華山紅社火”中國民間的萬聖節

省級非遺:華陰西王“華山紅社火”中國民間的萬聖節

華山腳下的西王堡,素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傳統,尤其是當地的民間社火“華山紅社火”,曾長期在陝西東府乃至豫晉接壤地區享有盛譽,它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這個村子距離華山峪口5華里,長澗河與柳葉河縈繞東西,古魏長城遺址與華佗衣冠冢毗鄰於東,風景綺麗。另外,古時的西王堡是因軍旅屯營而得名,素有尚武的傳統。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文化傳統,為華山紅社火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從最初的祭祀山神功能至今天具有警示教育意義的民間文化表演,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這裡的人們不斷豐富華山紅社火的表演項目,結合當地文化創作了“劈山救母”、“刮骨療毒”這些特色節目,讓人們通過表演瞭解了華陰的歷史文化。

西王“華山紅社火”據說是王氏先人元末明初播遷華陰,在當地祀神祭山活動得其真諦,此後世代家族承襲、屢演不衰。至民國年間,這種傳統民間藝術經本村王仰文、祝永坤等人刻意更新,使其在表演手法上有了突破性提高,成為極富視覺刺激的殊世奇觀。1945年,慶祝抗日戰爭勝利,西王“華山紅社火”應邀進縣城表演,其高超的技藝,引起了社會的轟動效應。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1947年元宵西王“華山紅社火”在本村演出時,遭到了當地偽軍的暴力滋擾,激起了村民奮起反抗,打擊了偽軍的囂張氣焰,伸張了正氣,這次鬥爭的勝利和演出的成功,使西王血故事益發聲名大震。但其後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遷,僅演了一次,此後,這一具有原生態荒蠻特質的民間藝術,已長期與世隔絕,瀕於失傳。

改革開放後的1986年,西王村民激情萌發,舊藝重操,自發的在本村作一次恢復性的嘗試表演,才初步搶救了這一絕藝,但好景不長,因扮演條件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西王“華山紅社火”再度陷入冷落困境。直至1993年華山舉辦登山節,作為華山文化民俗元素和特色演藝,受邀演出,其驚險逼真的藝術表演贏得了數萬觀眾的情緒共鳴。在演技上取得了新的成功。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西王村“華山紅社火”有其突出的地方藝術特點和審美價值。這些故事大多以聊齋和封神演義為原創,有名的比如:比干刨心、閻王分身、精忠報國、水漫金山、竇娥怨等等,故事裡表現的人物大多數來源於民間傳說,也有部分是秦腔戲劇人物的造型更多的代表民眾的心裡需求懲惡揚善!

人們用已被宰殺的豬頭、羊頭、血腸、血肚裝扮成各種故事來祭祖祀神、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如意,它也是演繹傳說的一種表現形式。從正月初五到十五好不熱鬧有時一場裝扮需要全村小到三四歲大到六七十歲的人一齊上陣,因此他最能把勞苦大眾的意願表達的淋漓盡致。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它主要表現在:場面的險驚、扮演的逼真和強烈的視覺刺激效果。在演技上,除了靜態的造型定裝外,更有動態的表演場面,在扮演造型和空間設計上,吸收民間芯子和傳統建築工藝的處理手法,再附之以即景生情、妙語連珠的門聯、故事聯等文學內容的映襯,使其雅俗共賞、文野相生,從而產生一種慘烈中見奇趣,粗獷中寓雅正,原始中出新意的審美效果。

西王“華山紅社火”傳承地處於西嶽華山之下,華佗衣冠冢之側,以往多在華山和華佗廟會期間舉行活動,“劈山救母”、“刮骨療毒”是自身獨有的節目,加之與當地的迷胡、鼓樂、高蹺、武術以及當代秧歌等民間文體娛樂的有機融合,形成了自已有別於他處的顯著地域特色。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紅社火固然面臨著發展困局,但至少在這片土地上,這裡的人們還摯愛著這樣的民間藝術,隔上兩年三年的一場演出,足以吸引十里八鄉的人來觀看。這場中國民間的“萬聖節”,依然有著不可抵擋的吸引力,如果難以走出去,期望可以與本地的旅遊產業結合,成為外界認識華陰的又一文化名片。

本文部分圖片、文字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作者與本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省级非遗: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中国民间的万圣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