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今天是宅在家里的第几天?已经掰着指头数不过来了,和家人待这么久的关系感觉已经达到了临界点!


被孩子逼疯的家长


群里面的家长说,再不开学真怕自己会忍不住把孩子给“搓”了。每天上网课线上打卡,但是孩子自觉性往往没那么大(至少我孩子每天都需要连拖带拽,偶尔加踹的才能坐到电脑前),憋着嘴,叹着气上完每天上午的2节课。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孩子上课,家长守候在侧,无时无刻眼睛看着,耳朵听着视频的课程,生怕一个不留意孩子从眼前飞奔到屋里的其它角落。对于翅膀硬了的孩子,还真得用绳子绑着才行。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好不容易把视频课程听完,下午还要辅导作业,于是各种亲情翻车现场轮番上演。需要开动脑的作业,你讲得唾沫横飞孩子依然一脸懵,于是只剩下咆哮……7+2你怎么不会做呢?7+2、7+2就跟2+7一样,那是等于几呀,我的天……。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有时老师会布置默写和背诵的作业,这作业时间就可长可短没个准数了,会背的文章,基本读两遍就能录音提交,欢欢喜喜的完成上传。


但若是遇到不会背的,可能得一个个的解释文章种的每个字、每个词是什么意思,句和句之间、段和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亲身传授背诵技巧,可能一篇文章背完差不多一个小时过去了。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生子抄写不用动脑经超级简单吧,结果孩子前一秒健步如飞仿若要上房揭瓦,下河摸鱼,下一秒坐到桌子前拿起笔立马开启了晕书模式(参考晕船、晕车症状)。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家长想在家办公,带娃工作两不误?不存在的,在家办公最大的挑战,不是协同工具不好用,不是远程沟通不高效,是孩子没有开学上课。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在家上演父慈子孝,承欢膝下?不存在的,不知道何时的疾风扫堂腿,不知道何时的“一地”惊喜。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家长们双手合十,心中默念,什么时候是个头儿,什么时候能把孩子扔到学校去。


网上一个小视频揭示了如果还有少量残存病毒的情况下开学,哪怕只有一个带病毒的学生,整个学校的群体爆发感染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假若城市中仅有少量感染者存在,成年人做好防范戴口罩、勤洗手,做足了自我防护。那么哪怕在地铁、公交、公共场偶遇感染者,自己感染机率也很小。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不可能持续戴口罩,不可能不和任何人接触,而且低年级学生本身就比较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所以目前在家听空中课堂是最为安全的方案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了老师做“网红直播”的应变能力,更考验了家里的亲子关系,纷纷期望着武汉能早日渡过难关,孩子们早日回到学校老师的怀抱。


被老人嫌弃的子女


由于疫情影响有些子女和老人分开,于是隔着手机屏互诉“相思”,父母总是隔三岔五问吃了没,有没有熬夜,别混点熬坏了身体。子女也会反复的问屏幕那边的父母,你们缺不缺东西,不要出门,要不要口罩……。就担心着一不小心对方感染,自己相隔万里的 无能为力。


而住在一起的2-3代人,大年初几的那几天还能其乐融融的喝茶看春晚,客气寒暄,几日后各种不满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简直是站着是错,躺着是错,坐着是错,装死、装聋更是错上加错。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但是大家都是吵两句以后就没了下文,因为突然才发现,自己想走也走不成,走得出家里的大门也走不出小区的岗亭。于是闭着眼睛怂在房间中不到客厅里抛头露面。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我们家日常德矛盾导火线是小孩写作业,一说要写作业他就开始哭爷爷喊奶奶,而爷爷奶奶也是耳根子软的,一听到房里传来嚎叫就开始捶门,要来解救水深火热的孙子,于是房里面的孙子立马哭声加大分贝,响彻震动楼宇。


我偶尔问婆婆以前“收拾”我老公时,是怎样得情形,也是这般一会儿心疼孩子太激动容易出汗感冒,一会儿担心孩子嚎久了嗓子会发炎,还忧虑教训久了孩子会厌学?


婆婆回答说:“那不一样,我教训他时绝对不会让别人插手,更别说是奶奶(孩子爸爸的奶奶),就算是亲爹也别进来参合。我就他随便嚎,他过了一会儿知道嚎也没人帮,自然就不会再横着来。


意识到对儿孙是两套标准的时婆婆说,道理我都懂,但是见不得孙子哭,小孙子开口一嚎,我们两老肝儿都是颤抖的。


我们家和孩子做作业的问题矛盾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婆婆的老闺蜜这两天给她打了不少电话,她自己和女婿住一起的各种心塞塞,女儿女婿两口子大矛盾没有,但是鸡毛蒜皮的小摩擦不断,动不动河东狮吼,都不知道是应该训女儿脾气大,还是训女婿皮痒,两人一会儿吵得要干仗离婚,一会儿搂搂抱抱拍照互笑像啥事儿没发生,弄得两老心脏都快受不了。


两代人之间最美的距离


不住一起麻烦重重,思念重重,但是两代人住在一起却没有想象的轻松,隔代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很难保持一致。怎样的距离才是两代人最合适的距离呢?一位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家庭亲和理论:“一碗汤距离”最为完美(父母与子女家的居住地相距不近不远,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这样的距离满足两代人“相见好,同住难”的问题。


一碗汤的距离或住在同一层,门对门;或住楼上楼下,也可能是同一小区不同楼栋,还可以是相邻小区隔条马路。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如果具体用数字表示,大概在200-800米约之间最为合适,不超过两站路(公交车)。


也住在同一个大小区或者分别住在相邻的两个中型小区里,这样就不会过于近了两代人互相影响,过于远了串门又不方便。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借用一段顺口溜写在最后:


楼上楼下,有事电话;

女儿偶聊,姑爷少见;

大人心静,外孙乱窜;

各自天地,主权独立;

保持距离,安宁久远。

困在一起,同一屋檐下,亲情翻车现场!不忍直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