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囧媽》:重新思考愛情婚姻親情後,我們是不是都誤解了生命

2020年春節,註定會讓我們每個人銘記。

因為武漢的新型肺炎,我們都沒有辦法去電影院,原想看的賀歲片,只看到了《囧媽》,刷了兩遍,儘管很多槽點,但是,還是想寫點自己的感悟。

《囧媽》:重新思考愛情婚姻親情後,我們是不是都誤解了生命

因為是唯一一部被網絡買斷首播權的賀歲電影,《囧媽》可以說佔盡了天時地利,但是,評分並不高,一是因為家庭氛圍不適合集中精神看電影,二是這部電影的確製作並不精緻、漏洞很多。

但是,首席體驗觀想說的是,我並不是為了挑錯才看電影的,更不會為了電影的不盡如人意而較勁,至少,在這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抗新型肺炎期間而動氣。

第一遍是和家人一起在投影上看的,所以,一直分心,第二遍是晚上自己用手機看的,重新品味了一下自認為其中對自己有營養的部分,所以,想著要寫出來分享自己的感悟。(另,強烈建議,這部電影一個人看)。

關於愛情與婚姻

《囧媽》電影中的主題之一是關於愛情與婚姻。

徐崢出演的徐伊萬與袁泉演的妻子張璐的愛情與婚姻,以及徐伊萬父母的愛情與婚姻,全是以美好的愛情開始,以失敗的婚姻告終。反觀現實中,有多少人不是這樣,尤其是那些以美好愛情開始的婚姻,怎麼就會走入到一地雞毛的婚姻結局呢?

《囧媽》:重新思考愛情婚姻親情後,我們是不是都誤解了生命

圖片來自電影《囧媽》宣傳海報

最終,有孩子的,大多選擇將就過完一生或者將就到孩子上大學或者結婚,而沒有孩子的,最終肯定會面對的結局多數是分開,有離婚的,也有離婚不離家的。為什麼?

因為我們都曾經誤解了愛情與婚姻。

愛情中,我們不僅得到了力必多、多巴胺、荷爾蒙,還同時學會了愛是給予,愛是付出,愛是讓對方高興;

但是,婚姻不一樣,從我們父母那一代開始,婚姻就已經是滿足自我需求的一種途徑,無論是肉體的還是精神的,或者是約定俗成的,每一個婚姻都是有所需求的,為了傳宗接代也好,為了固定安全異性伴侶也好,為了精神和肉體不寂寞也罷,這些,都是自我的一種需求,與對方無關,甚至,在走進婚姻的那一刻,我們沒有和對方說清楚自已的需求,更沒有衡量對方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正如電影裡張璐說的:

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都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我們進入婚姻時並不老實,徐伊萬和張璐以及徐伊萬父母,甚至每個人都一樣,帶著對婚姻的誤解進入了婚姻,結果是並不幸福,因為與愛情只想對方高興不同,婚姻中我們只想自己高興,如果對方不能讓自己高興,那我們只能想辦法去改造對方,把對方改造成一個自己理想中的那個人。

這其中,經濟收入基礎決定了一個家庭中誰可以購買改造權,經濟收入懸殊的夫妻中,有錢方可以購買對方的改造權,這樣的夫妻可能會和諧走完一生,但大概率是,改造權一方因為特權及無法監督,而向外尋找更多改造對象(出軌),因為這種雙方的懸殊又會讓婚姻中的一方想對等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經濟收入相當的夫妻就比較簡單了,誰都購買得起改造權,最終只能是一方痛苦地過一生或者最終分手。

《囧媽》的主題是一個老掉牙的話題: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沒錯,愛當然不是,但婚姻是。只是我們一直羞於承認罷了。

所以,真正幸福的婚姻,真的是有一方不索取不控制,至少有一個人在奉獻甚至犧牲,憑什麼?憑愛?肯定不夠,大概率上是憑文化,從小到大被教育好馴化好的那種文化。

關於父母子女

《囧媽》試圖詮釋代際鴻溝,雖然最終依然落入俗套,但是,畢竟結尾彩蛋中媽媽說:我們已經收到很多邀請,還要到外國演出,匆匆掛上了電話,當時給人的感覺是:這個媽媽終於長大了。

電影中徐伊萬在一千個不願意一萬個不願意中,還是完成了他自離家上大學後第一次與母親單獨相處的6天6夜,中間兩人的種種不適,到慢慢適應甚至最終互相理解,算是冰釋前嫌的皆大歡喜套路。電影的結尾,黃梅瑩飾演的媽媽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很少有人關注:我的伊萬已經不是6歲的伊萬了。

《囧媽》:重新思考愛情婚姻親情後,我們是不是都誤解了生命

圖片來自電影《囧媽》宣傳海報

其實,這句話已經明確告訴我們了,我們誤解了為什麼父母總是把我們當作孩子——因為他們自己就沒有長大,而他們的孩子,也只能不長大。當然,他們沒有長大的原因很多,肯定不是個體的問題,而是一代人的不長大——他們的上一代也沒有長大。

成年以後,我們大多不願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無法忍受超過幾天在一起,一個名叫“正確的”老師一直告訴我們說:

  • 要接納父母,調整自己,因為讓他們改變已經很難了;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 孝順父母首要是一個順,順就是孝。

所以,兒女們因為不敢不孝,當然也就不敢不順,而叛逆期的兒女內心無法“順”,於是,只能想盡辦法去做事業,想用事業的成功來替代孝順父母,想用錢來購買到的服務去替自己完成“順”的義務,以為這就是孝。

但我們誤解了父母,正如父母誤解了我們一樣,父母以為的兒女就是他們“鍥而不捨地改造的、一直不會長大的孩子”,父母希望孩子的陪伴,除了自己沒長大外,也是因為只有在他們目光所及範圍內才能保護自己的孩子,就像孫悟空給唐僧畫的那個圓圈,你只要不走出圓圈就是安全的。

很多孩子想掙脫父母的束縛,就是想掙脫家族註定的人生高度,最終有極少數孩子可能會有所突破,當然,也有少數會掙脫到更低一層,但更多的孩子是最終聽從了命運的安排,維繫這個家族已經確定的目標,沿著這個家族目標往前推進,也可以在每一代中間實現一點點突破及上揚,但基本無法掙脫上幾代既定的方向和路徑。

其實,電影最後徐伊萬就是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向命運妥協了。但是,好在,他的母親並沒有向命運妥協,母親的長大以及放手,可能會給徐伊萬一個重新尋找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

關於生命的意義

事實上,掙脫家族的宿命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世間大多數人無論怎麼抗爭,最終都會迴歸理解父母、不再掙脫,為什麼當我們成了父母那一天,我們終於知道父母那樣做是正確的?因為父母讓孩子在自己能力所及的保護範圍內,才能保護子女。比如這個母子偶遇狗熊襲擊的傳統橋段:

《囧媽》:重新思考愛情婚姻親情後,我們是不是都誤解了生命

圖片來自電影《囧媽》截圖

媽媽為了保護兒子不被狗熊吃,本能地擋在兒子前面——那時的媽媽其實是動物本能,而動物本能中,能為父母養老送終或者一直陪伴、孝順父母的動物並不多。據考證,著名的烏鴉反哺也只是故事

正常的、可接受的一種解釋是作為群居鳥類,烏鴉是有可能在自己吃飽的前提下將食物分給其他無法獨立獲取食物的同類。但暫時沒有辦法分辨這種行為只是一種單純的反射性行為還是具有高度邏輯思維與高級情感的共同作用的後果。

其實父母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給予我們生命,他們也不知道如何讓我們的生命更有質量,但他們卻本能地想讓我們的生命能延續下去,而我們也是這樣希望子女的生命延續下去的。至於生命的意義,還是需要每一個生命自己去尋找去發現。

我們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自己,我們的愛情應該怎麼樣、婚姻應該怎麼樣,生命應該達到什麼樣的質量,我們全都設定好了,我們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自己和周圍呢?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你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囧媽》:重新思考愛情婚姻親情後,我們是不是都誤解了生命

這是電影中的另一家,兒子和媽媽以及媽媽的媽媽,也許,這就是生命的意義——相互扶植著走完一生,對於大多數人已經是很圓滿了。

電影中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這些新一代夫妻都沒有子女。關於是否該生孩子,也是生命的意義的話題,那天和一個90後女孩聊天,她說:我沒想明白人為什麼要孩子?我說,可能,當一個人有什麼物質的或者精神的東西需要繼承時,就需要生個自己的孩子吧。她說:那完全可以傳給自己的學生啊,選一個學生可比生一個孩子再養大更容易,而且,選學生可以選一個自己更滿意的,甚至會比自己教育出來的子女都滿意,把物質的遺產或者精神的遺產傳給學生,應該更合適。

我想也對吧。

但我隨即講了一個曾經聽過的故事,在動物世界裡,群居動物都要爭奪王位,誰拼到了王位誰才有交配權,也就意味著,只有能力最強的動物才有機會讓自己的基因傳承下去,而其他的動物,只有一生而已。

當社會發展到今天,養兒已經不能養老了,而自己的生命是否傳承也已經可以選擇了,不知道這是幸事還是不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