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民建發起人章元善與賑災防災

民建發起人章元善與賑災防災

1924年1月,章元善(後排左一)參加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在上海召開的第二次年會,前左六為會長王正廷

出席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章元善,人們對於他的認識是民主建國會發起人、民主建國會常務理事和民主建國會上海臨時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殊不知,他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賑災防災事業的實幹家。

剪了辮子,留學康奈爾大學

章元善(1892—1987),祖籍浙江諸暨,出生於蘇州。父親章鈺,1903年進士。1908年,章元善16歲時,父親受兩江總督端方之聘,任其幕府,即秘書。他隨家遷往南京,並考入江南高等學堂預科。學堂位於南京門簾橋,學生約有300人,校長為李梅庵。在江南高等學堂,章元善認識了趙元任、周仁、鬱鑫等,他們成了終生的朋友,尤其是與趙元任結下了親密的友情。

1909年至1911年,清政府遊美學務處舉行過3次選派留美學生的考試,利用庚子賠款,先後派出3批公費留美學生,共180人。1910年7月,章元善參加了其中的第二次考試。據《學部官報》所載,考試科目有:中文論說、英文論說、歷史、地理、算學,還有格致,即中等理化、動植物學、生理學,以及德文、法文,除中文論說和德文、法文以外,考試一律用英文。國文論說的題目選自《孟子》“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歷史考希臘、羅馬歷史等,可見考試難度之高。同時應考的還有趙元任、周仁、胡適、竺可楨等人,他們都被正式錄取,當年就出國了,而章元善則名列副榜,即預備錄取,進入清華學堂預科班實習後第二年再考。

入清華學堂實習不久,1911年7月,校方又舉行了第三次考試,錄取了63人,章元善榜上有名。於是,他離校回家,準備出國,先到上海,8月就剪了辮子,乘外輪出國。臨出發前,章元善的父親寫了“手諭”給他:“保重身體、勿背孔教、勤修學業、尊重名譽、勿近危險、不得浪費、勿入黨會、婚姻不得自主。”儘管有種種訓誡在身,一顆年輕的心,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另一個世界的好奇,早已飛向了大洋彼岸。船行一個多月,到了舊金山。9月6日,到了美國東北部紐約州的伊薩卡,好友趙元任已經在碼頭迎候著他。

章元善因祖父章瑞徵曾在蘇州閶門外開設存誠堂藥店,他原本打算到霍普金斯大學學醫,但他父親認為,學醫要7年,離家時間太長了。於是,在趙元任的幫助下,他進入趙元任所讀的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就讀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的化學系衛生化學專業,選讀了微量化學分析。這個專業學習,為他以後從事的公共衛生服務打下了基礎。

留學期間,章元善一度做過《中國留美學生月報》總經理,擔任上海《太平洋報》駐美特約通訊員,1912年5月9日、17日刊登在《太平洋報》的《鐵丹慘史》《鐵丹Titanic失事再志》,這兩則消息就是章元善從大洋彼岸發往國內最早關於泰坦尼克號遇險的報道之一。


與華洋義賑會結下不解之緣

章元善是1911年8月赴美留學的,經歷了整整4年後,於1915年9月回到祖國。此時,他家從北京遷到了天津。1915年到1922年間,他先後做過直隸工業試驗所技士、北洋防疫處化學技師、直隸交涉公署文案(秘書)、北京大學衛生化學講師、《京津泰唔市報》的《中國名人錄》編輯、華北華洋義賑會總幹事等10項工作。他還參與了朱胡彬夏主編的《婦女雜誌》,兼職直隸警察署顧問、康奈爾同學會幹事、留美同學會中國理事、華北製革廠董事兼稽核等。

1920年,北方5省(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這次災情是章元善結緣華洋義賑會的開端,這一年的9月,章元善任華北華洋義賑會總幹事。災情發生後,國內外公私團體紛紛發起募捐賑災,當時,中外人士合辦的慈善機構就有9個,一般都稱“華洋義賑會”。比如,上海商界曾經發起組建的華洋義賑會就是其中一個。1910年,上海商務總會成立的華洋義賑會,由議董沈敦和、朱葆三、祝蘭舫、丁維蕃會同福開森等國際人士發起,專事賑災勸募,以藉助國際的力量救助災民。每當遇到災情及時通報,籌措及勸募義款。簡明扼要地在報上刊發賑災呼籲,讀當年“芻言”頗有啟發:“一勸各店鋪行棧將春卮酒席費移助皖振(賑);一勸祝壽之家將親友所送賀分及宴客酒席費移助皖振;一勸嫁聚之家將一切浮文減少移助皖振;一勸宦場升官得缺得差者酌量捐助皖振;一勸各店鋪行棧生意獲利者酌量捐助皖振;一勸求病癒求壽求嗣者酌量捐助皖振;一勸病癒還願者酌量捐助皖振;一勸為先人資冥福者將齋醮之資移助皖振;一勸求家宅平安者酌量捐助皖振。”“芻言”提出各種節儉資財援助災區的方法與途徑,至今值得借鑑。上海商務總會參與的這個華洋義賑會從1910年10月到1911年8月短短的10個月,收到中外人士捐款152.6萬銀元,支出為144.8萬銀元。1912年上海總商會成立後,華洋義賑會成為獨立的團體,專門從事募捐賑災事業。


然而,各地華洋義賑會各自為政,就地開展工作,這些團體到1921年夏先後結束,9個會一共放出賑災款1700餘萬銀元,約佔全國公私賑災款的46.5%,結束時尚有餘款120餘萬銀元。為總結經驗,討論如何處理餘款,各會聯合舉行聯席會議。會議結論是以餘款為基礎,設立一個全國性的常設機構,用來應付未來的賑務。1921年11月,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在上海成立,會議選舉王正廷為名譽會長,會長梁如浩。北京國際統一救災總會負責人、美國人馬洛裡(Mallory)任總幹事,馬洛裡熟知章元善在天津的工作和為人,推薦章元善為副總幹事。章元善所學專業以及在北洋檢疫所的工作經歷,使得他有一種使命感,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項工作。他回到天津,辦理交接手續。1922年年初,他舉家遷入北京,正式就職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從此,他和賑災防災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標本兼治,防災比賑災更重要

經歷過多次賑災的章元善意識到:賑災雖然可以救活不少人,但是放賑以後什麼痕跡也沒有留下,人民依然困苦,災難仍然會再發生。他認為:“單純救濟只是治標而不是治本,防災比救災更重要。”1923年,他在河北省香河縣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信用合作社。從此,他專心研究農村合作互助事業對於防災賑災的作用。1926年,章元善作為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代表赴日本參加第二次遠東紅十字會議,在會上,他宣讀了題為《科學方法之救災述略》的報告,介紹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的歷史及所開展的工作。同年,馬洛裡回國,章元善代總幹事,1927年他正式任總幹事,直到1936年10月。

章元善主持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10多年裡,經歷災情不少,1920年,天津地區大水成災,黃河流域卻又大旱,哀鴻遍野,民不聊生。1931年,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長江、淮河流經的省份發生特大水災,田園淹沒、廬舍蕩然,生機盡絕,受災地區達131個縣,“流亡人口估計有1015.776萬人,佔災區總人口的40%”,其中安徽災情最重。1933年,黃河中下游地區水患成災,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籌募賑款19.85萬銀元,分兩批在山東菏澤,河南考城、蘭封、滑縣,河北東明、長垣、濮陽發放農業賑災款項。

他卸任以後,1937年春,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發生嚴重旱災,全省出現旱情的有100多個縣,重災區有忠縣、達縣、廣安、渠縣、儀隴、嶽池等9個縣,次重災區有江津、臺川等35個縣,輕災區有巴縣、永利等89個縣。同年春季,河南、貴州、甘肅等省也發生不同程度的旱災。幸好章元善在任時,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資金老本還在,及時救助了災區。

章元善認為“標本兼治”,方法是“互助合作”,省與省之間合作,官與民的合作,工農業的合作……他最主要的業績是利用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的款項修路開渠,為民謀利。以修路築路為例,他認為,賑災救災,交通是第一要務,沒有道路,救災物資送不到災區。因此,當災情平息,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開始修路築路,先後在14個省份中,新築路1993英里,修理舊路1296英里,其中建築的西蘭公路為最大工程。西蘭公路即西安至蘭州,全長1400多里,途中有六盤山、華家嶺、車道嶺等崇山峻嶺阻隔,工程十分艱險。1931年,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受陝西省、甘肅省當局委託,採取以工代賑的方法,組織沿線民工修建西蘭公路。督建這條公路不僅備嘗艱苦,而且還有生命危險。西蘭公路建成後,從西安到蘭州乘汽車僅用3天時間,而此前需要用18天才能抵達。這在當時,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為民造福的好事。在此期間,章元善先後擔任過陝西省合作事務局主任、國民政府實業部合作司司長。


抗日戰爭時期,章元善輾轉重慶、貴州等地,1939年10月,出任中國國貨聯營公司董事長。1942年,應周詒春之約赴貴陽,任中國國際救濟委員會常務委員,並將機構移至重慶。抗戰勝利後,章元善往返於重慶、上海、北平,經多方聯繫恢復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1945年12月,他參與組建民主建國會,當選常務理事。1946年,中國國際救濟委員會遷到上海,同年2月,章元善舉家移居上海,住陝西南路125弄某號。1948年7月至1949年2月間,他參加了一個聯合國社會工作考察團,訪問加拿大、美國,並取道新加坡和香港地區。考察一結束,他即回到上海,並立即與民建會理事、臨時幹事範堯峰、何萼梅等人取得聯繫,在“紅房子”西餐館附近的林蔭道上,秘密交換情況,佈置工作,迎接解放。

曙光在即,血雨腥風撲面而來。民建上海臨時幹事會幹事黃競武和民建上海分會理事姜化民在上海解放前夕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受盡酷刑,後慘遭殺害。上海解放後,章元善代表民建總會參加了兩位烈士的葬禮和追悼會,並擔任主祭。

1949年9月,章元善出席新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後被任命為政務院參事,離滬赴京。1950年4月,全國人民救濟代表會議召開後,章元善將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與國際救濟委員會的全部賬冊,按冊清點移交給中國人民救濟總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