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观点|让掌银从“让我用”到“我要用”,这个问题很关键!

点击标题下「中国城乡金融报」可快速关注

每每谈到金融科技,无论何时何地,无不充斥着区块链、AI(人工智能)、阿里云等“高大上”的词汇。什么是区块链?阿里云是干什么的?我们能有个大概的印象,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也就是个皮毛——至少它们是科技,用来储存信息、交换信息的,而非别的什么吃的。

但如果说到支付宝、微信,哪怕是农村妇孺,也立刻能说出我们能用它干什么:聊天、支付、缴纳水电费、淘电影票、发红包……好多烂熟于心的功能。它们,就是金融科技的具象和载体。能深入,而后浅出,这才是成功的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服务高深莫测,但呈现到客户面前的,只有一个APP。归结起来就一点:简单。金融科技不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产品是不行的。”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台州银行市场总监王伟文说。他还以本行的科技产品举例:我们给农户一款功能简单的APP(就像仅能接打电话的200元诺基亚手机),农民仅能用它去贷款、还款,没了,非常受欢迎。但我们与大银行合作的先进APP,很多农民反映:“太复杂了,找不到功能,不知道怎么用。”因此,一款APP,有多少功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户在用多少个功能。简单、具象化的APP,才是高深莫测的金融科技在客户端所呈现出来的自画像,也是终极追求。

而关于“简单”,小刘有亲身体会。近日,小刘想办理一张某行信用卡。客户经理让其用手机填单申请,密密麻麻20多项申请信息,包括学历、收入、住宅地址、单位地址等。填完,又让其到电子柜台确认,并且还要多次刷脸!由于该行系统太慢,刷了四次均未成功,随后小刘决定不办了……小刘认为,其借记卡、网银都是在该行办的,为什么每次申请一项新业务,都要把这二三十项个人信息重填一遍呢?

传统银行业务流程之繁琐,一方面与内部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与严格的监管有关。作为新生事物,支付宝、微信的许多业务与传统银行有异,因此,在安全性等方面所受约束较少。而传统银行繁多的流程,多是出于安全考虑。正如某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在论坛上所说:我们售卖基金、理财产品都需要风险测试、“双录”,但现在各类APP上的理财产品,客户经理与客户都不见面,怎么实现“双录”?而出于安全性考虑,银行网银更是需要驱动、证书,证书到期更换等等。因此,如何既符合监管规定,又给予客户“最多跑一次”的便利,是传统银行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

当然,传统银行也有诸多值得自身思考和改进的问题。如前面提到的多次重复采集信息、填单项目依旧繁多、人脸识别流于形式等,似乎金融科技并没有让业务流程真正得到简化。从小刘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银行的缺失:填单虽已电子化,但客户需填的项目依然繁多。

此外,与某宝相比,传统银行APP在申请时需要DIY(手动)的地方太多,且现在的APP多如牛毛,客户下载太多会影响手机运行,因此客户不愿下载太多。那么,银行掌银有什么吸引用户下载的功能呢?

所以,传统银行还应思考的是,如何在研发端改善,让客户“因为这款掌银APP有用,所以自愿下载。”而非“我们开发出来了,人工去教每位客户怎么使用。”即变“让我用”为“我要用”。

原载于《中国城乡金融报》6月15日A2版

编辑:农银报业新媒体中心 胡蓉 李彦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