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位于北碚晏阳初中学的歇马泥塑工作室)

有趣的手工艺很多,但有趣且亲切古老的手工却是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泥塑莫属。泥塑,发源于远古,兴于两汉,盛于宋,其后经久不衰。

提起泥人张、惠山泥人、凤翔泥塑,各位大都耳熟能详。殊不知,在西南一隅,也藏着一种极有童趣的歇马泥塑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泥塑工作室里,置物架上摆满了历届学生创作的作品,都贴上了写有作品名字、创作学生、指导老师的标签)

比起泥人张的写实逼真,惟妙惟肖,惠山泥人的丰满活泼、浑厚简练,新兴的歇马泥塑风格抽象,偏重于几何化造型,表达一种天马行空的童真趣味。这主要归因于创作泥塑的一群特殊手艺人——晏阳初中学十几岁的学生。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这群正值青春年少的初中生思维跳跃,创作题材偏于新潮,或是动漫人物、或是人物的喜怒哀乐、或是课堂上的状态,久而久之,也就自成一派。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快乐的一天》 冯海飞)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享受》 路苏玲)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课中的我》 刘雨欣)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发呆》 李胡蓉)

“泥塑课堂”诞生记

要说歇马泥塑的由来,也是一段校园探索学生艺术生活的传奇。最初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堂兴趣,1995年开始,开设了纸雕艺术课,让学生利用废旧物品来塑造装置艺术。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上世纪90年代,学生们利用废旧物品创作的装置艺术)

2000年后,晏阳初中学尝试让学生采用容易回收利用的肥皂、香皂、蜡块,甚至南瓜、土豆、萝卜进行雕刻教学。但这些材料对于教学又有一定的缺陷,梅雨季节皂雕作品容易受潮,炎热夏季又易变形,果蔬雕塑更是娇气。几经探索,学校开始探索泥塑。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留存下来的皂雕)

处在乡村的晏阳初中学,干脆利用学校周边的富含高岭土的黄沙泥来教学,材料易找不说,工具也简单,学习成本不高,何况这种创造性的泥塑手工,也深得学生喜爱,久而久之,泥塑教学就成为学校的固定保留课程。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早期泥塑作品)

歇马泥塑的幕后推手

歇马泥塑发展成为今天成熟的风格流派,2015年申报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不得不提到晏阳初中学的一位美术老师——邓达友。邓老师任教23年来,不断探索美术教学模式,从装置艺术到泥塑,再摸索泥塑的创作,给予学生成熟的指导。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邓达友)

最初泥塑教学时,成型后的作品容易龟裂,邓老师从泥土的湿度方面多次探究,就地取材的泥土必须经过密封浸泡20-30天之后才能成为合格的泥塑材料,冬夏与春秋季节浸泡的时间不同,全靠邓老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泥土湿度粘度的把握。

成型后的作品亦需要密封阴干3-5天,再敞开除水汽,如此重复两三次才能永久保存,时间越长,作品越牢固。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工作室里的学生作品,都经过邓达友的指导)

粘土的拼接不能加泥浆,只能靠手艺人把握力度压紧。成型后的作品着色,尝试过油漆、水粉、丙烯颜料等,最终还是丙烯颜料最适合这种粘土。

最初,由于泥塑教学影响教室内清洁卫生,邓老师只好带着学生到操场、田间等地方上课。好在有了学校全力支持,他成立了泥塑工作室,专门进行教学。

除了对学生技艺上的培养,邓老师还多次资助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安心完成学业。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北碚区十佳非遗传承学生罗陈作品)

20多年泥塑探索,终成一派

当一种手工艺走向成熟,开辟出学校孵化的特色手工艺传承模式,必然会怀着相同追求的人士为此事业添砖加瓦。离此不远的西南大学,美术系的师生就会经常来歇马泥塑工作室交流学习;全国各地的专业艺术院校人士,常到此参观,甚至国外教育界人士也来到这里观摩学习。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杭州师大杜卫校长陈星教授,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余泽远副部长和西南大学美育中心主任赵伶利教授及其博士团队一行的陪同下,莅临工作室指导。)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首都师大尹少淳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育学系主住陶旭泉教授,在区教委饶英副主任陪同下莅临工作室指导,并肯定乡村美术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让邓达友欣慰的是,来于实践的美术教学,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不少学生从此走上了学习艺术的道路。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西南大学原副校长西南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在博士后教授胡泊的陪同下莅临工作室调研指导。)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泰国教育考察团到工作室参观学习)

万变不离其宗的制作

和大多数泥塑一样,歇马泥塑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作步骤:

首先取泥密封浸泡20-30天,直至泥土湿度浸透;其次碾土,也就是和泥,让泥土形成能够塑造的粘土;然后是搭内骨架,用木板、铁丝、钢筋、铁钉等材料搭出简单的形态;上大泥堆大形,塑造出作品的大致形状;入塑造,雕刻局部细节,反复修改打磨;调整统一,让整个作品协调;作色上彩绘,使作品更富趣味;最后,便是封存阴干。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鞋》 路苏玲)

目前,歇马泥塑工作室正在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共同开发泥塑教程。

泥塑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了学生的艺术天赋

(▲歇马泥塑制作工具)

手工艺走进校园,从学生抓起,晏阳初中学“艺以载道,以泥塑人”的特色教育理念开辟出一条特色的教育道路,既传承了泥塑手工艺,也启发学生的艺术天赋。

未来,学校还会继续推动泥塑的发展,与陶艺融合开发,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闪光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