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位於北碚晏陽初中學的歇馬泥塑工作室)

有趣的手工藝很多,但有趣且親切古老的手工卻是帶著濃濃鄉土氣息的泥塑莫屬。泥塑,發源於遠古,興於兩漢,盛於宋,其後經久不衰。

提起泥人張、惠山泥人、鳳翔泥塑,各位大都耳熟能詳。殊不知,在西南一隅,也藏著一種極有童趣的歇馬泥塑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泥塑工作室裡,置物架上擺滿了歷屆學生創作的作品,都貼上了寫有作品名字、創作學生、指導老師的標籤)

比起泥人張的寫實逼真,惟妙惟肖,惠山泥人的豐滿活潑、渾厚簡練,新興的歇馬泥塑風格抽象,偏重於幾何化造型,表達一種天馬行空的童真趣味。這主要歸因於創作泥塑的一群特殊手藝人——晏陽初中學十幾歲的學生。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這群正值青春年少的初中生思維跳躍,創作題材偏於新潮,或是動漫人物、或是人物的喜怒哀樂、或是課堂上的狀態,久而久之,也就自成一派。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快樂的一天》 馮海飛)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享受》 路蘇玲)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課中的我》 劉雨欣)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發呆》 李胡蓉)

“泥塑課堂”誕生記

要說歇馬泥塑的由來,也是一段校園探索學生藝術生活的傳奇。最初學校為豐富學生的課堂興趣,1995年開始,開設了紙雕藝術課,讓學生利用廢舊物品來塑造裝置藝術。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上世紀90年代,學生們利用廢舊物品創作的裝置藝術)

2000年後,晏陽初中學嘗試讓學生採用容易回收利用的肥皂、香皂、蠟塊,甚至南瓜、土豆、蘿蔔進行雕刻教學。但這些材料對於教學又有一定的缺陷,梅雨季節皂雕作品容易受潮,炎熱夏季又易變形,果蔬雕塑更是嬌氣。幾經探索,學校開始探索泥塑。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留存下來的皂雕)

處在鄉村的晏陽初中學,乾脆利用學校周邊的富含高嶺土的黃沙泥來教學,材料易找不說,工具也簡單,學習成本不高,何況這種創造性的泥塑手工,也深得學生喜愛,久而久之,泥塑教學就成為學校的固定保留課程。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早期泥塑作品)

歇馬泥塑的幕後推手

歇馬泥塑發展成為今天成熟的風格流派,2015年申報成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不得不提到晏陽初中學的一位美術老師——鄧達友。鄧老師任教23年來,不斷探索美術教學模式,從裝置藝術到泥塑,再摸索泥塑的創作,給予學生成熟的指導。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鄧達友)

最初泥塑教學時,成型後的作品容易龜裂,鄧老師從泥土的溼度方面多次探究,就地取材的泥土必須經過密封浸泡20-30天之後才能成為合格的泥塑材料,冬夏與春秋季節浸泡的時間不同,全靠鄧老師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對泥土溼度粘度的把握。

成型後的作品亦需要密封陰乾3-5天,再敞開除水汽,如此重複兩三次才能永久保存,時間越長,作品越牢固。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工作室裡的學生作品,都經過鄧達友的指導)

粘土的拼接不能加泥漿,只能靠手藝人把握力度壓緊。成型後的作品著色,嘗試過油漆、水粉、丙烯顏料等,最終還是丙烯顏料最適合這種粘土。

最初,由於泥塑教學影響教室內清潔衛生,鄧老師只好帶著學生到操場、田間等地方上課。好在有了學校全力支持,他成立了泥塑工作室,專門進行教學。

除了對學生技藝上的培養,鄧老師還多次資助有藝術天賦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安心完成學業。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北碚區十佳非遺傳承學生羅陳作品)

20多年泥塑探索,終成一派

當一種手工藝走向成熟,開闢出學校孵化的特色手工藝傳承模式,必然會懷著相同追求的人士為此事業添磚加瓦。離此不遠的西南大學,美術系的師生就會經常來歇馬泥塑工作室交流學習;全國各地的專業藝術院校人士,常到此參觀,甚至國外教育界人士也來到這裡觀摩學習。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杭州師大杜衛校長陳星教授,在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餘澤遠副部長和西南大學美育中心主任趙伶利教授及其博士團隊一行的陪同下,蒞臨工作室指導。)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中國美術教育研究所所長首都師大尹少淳教授、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育學系主住陶旭泉教授,在區教委饒英副主任陪同下蒞臨工作室指導,並肯定鄉村美術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讓鄧達友欣慰的是,來於實踐的美術教學,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不少學生從此走上了學習藝術的道路。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西南大學原副校長西南課程研究中心主任,在博士後教授胡泊的陪同下蒞臨工作室調研指導。)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泰國教育考察團到工作室參觀學習)

萬變不離其宗的製作

和大多數泥塑一樣,歇馬泥塑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製作步驟:

首先取泥密封浸泡20-30天,直至泥土溼度浸透;其次碾土,也就是和泥,讓泥土形成能夠塑造的粘土;然後是搭內骨架,用木板、鐵絲、鋼筋、鐵釘等材料搭出簡單的形態;上大泥堆大形,塑造出作品的大致形狀;入塑造,雕刻局部細節,反覆修改打磨;調整統一,讓整個作品協調;作色上彩繪,使作品更富趣味;最後,便是封存陰乾。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鞋》 路蘇玲)

目前,歇馬泥塑工作室正在與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共同開發泥塑教程。

泥塑走進校園,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了學生的藝術天賦

(▲歇馬泥塑製作工具)

手工藝走進校園,從學生抓起,晏陽初中學“藝以載道,以泥塑人”的特色教育理念開闢出一條特色的教育道路,既傳承了泥塑手工藝,也啟發學生的藝術天賦。

未來,學校還會繼續推動泥塑的發展,與陶藝融合開發,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閃光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