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李小龍前手重拳打擊手靶。威力如何?可以觀察持靶者黃錦銘的瞬間表情和身體姿態

截拳道創立於1967年,創始人是李小龍。純粹就格鬥而言,李小龍曾對截拳道有一個基本定義——科學的街頭格鬥術。這其中的一個關鍵詞,就是“科學”。

科學化而效率化,正是截拳道實戰訓練和格鬥表達最為鮮明的特徵之一,也是李小龍當年從傳統武術中徹底解放出來,真正顛覆性的實現截拳道現代化的關鍵要素之一。

截拳道的科學化體現在什麼地方?僅舉一例。曾名列八十年代世界拳擊重量級四大天王之首,一生視李小龍為武學精神導師的世界傳奇拳王倫納德曾指出,李小龍出直拳“懂得利用力學原理讓自己的身體起到一個槓桿的作用以獲得更多的勁力”。內行看門道,一看一個準。

上世紀1960年代,李小龍好友兼高水平訓練夥伴,美國“柔道天才”海沃德·西崗為了對比研究他所掌握的松濤流空手道(日本四大傳統空手道流派之一)拳法和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拳法的優劣,曾專門在加州某大學實驗室裡,利用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檢測儀器進行了二者的拳法對比試驗,並將對比檢測結果以短文《重拳的威力》發表在黑帶雜誌上。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重拳的威力》作者海沃德·西崗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本文原載於1968年《黑帶》雜誌


這篇研究文章發表至今逾半個世紀,似乎早已被世人所遺忘,為道塾故紙堆裡覓珍文,特此編譯分享給為道塾的朋友們。

本文將從另一個側面——僅就拳法的攻擊力度和發力技巧的比較而言,向世人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科學性和高效性。

關於原作者

海沃德·西崗(Hayward Nishioka,1942~),日裔美國人,柔道黑帶九段,1967年泛美運動會日裔美國社區學院體育教練,前柔道金牌得主。

他曾在1965年至1970年間,連續獲得五次全美柔道冠軍,在1965年和1967年間,柔道世界排名第5。

1987年1月13日,44歲的西崗在他的柔道道館裡,以多次投摔擊敗了挑戰者雷克森·格雷西(Rickson Gracie,時年28歲)。

西崗承認在60年代曾與李小龍一起訓練(一月一次到李小龍洛杉磯家中後院訓練),並曾經常與李小龍切磋、對抗,他對李小龍非凡的武術才能和格鬥實力感到敬畏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李小龍生前好友兼高水平訓練夥伴、柔道家海沃德·西崗專著封面

《重拳的威力》(power in the punch)

作者:海沃德·西崗(Hayward Nishioka)

翻譯:為道塾翻譯組促單成交王 周靖昆 譯校:朱建華

“來,用你的空手道拳法擊打我的手靶” 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對松濤流空手道的吉岡·梅爾(Mel Yoshioka)說。

嘭(Blap!)地一聲,但是他一拳打出,僅僅只是讓李小龍的手向上晃了晃。

“嗯,還不賴”,李小龍這樣對吉崗評價他這一拳,然後脫下了手靶遞給他“你戴上,拿穩了,我來試試”

隨著“轟”(KRACK!)地爆裂之聲,吉崗的胳膊向後甩飛了,上半身也被李小龍這一拳打得幾乎扭轉了180度。

“天哪! 發生了什麼! 一拳竟然能夠輸出這樣大的力量?! ” 吉崗大叫道。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1967年左右,李小龍運用自制的截拳道泡沫拳擊方靶練習前手重拳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李小龍前手直拳也擁有KO威力。持靶者黃錦銘,《李小龍技擊法》技術照

習武之人都知道,每一個技術都存在正確的或錯誤的發力方式。

為了將一拳的威力最大化,獲得最大的打擊效率,練習出拳就必須首先理解人體解剖結構,遵循一些科學技術原則,如此才能令每一記出拳都充滿威力。

身體的運動機制取決於骨骼和肌肉的協同運動。

人體通過大約2.7億條橫紋肌的收縮發力來帶動骨骼關節產生運動。出拳時,要激活主動肌群,令拳法的威力最大化,同時放鬆拮抗肌群,令動作更協調。運用這些肌肉的時機及協和度,決定了動作類型及質量高低。

抬手臂的動作看似很簡單,而且每天每個人都會有這個動作。 以特定的動作模式不斷重複和應用,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毫不費力且不假思索的就可以舉起我們的手臂。 然而,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是因為肌肉的有序收縮配合產生骨骼運動。 為了便於研究,我們將這些肌肉分為兩類: 主動肌,執行動作的肌肉,和拮抗肌,可能阻礙動作完成的肌肉,

例如。肱二頭肌主要用於“拉”的動作的肌肉,肱三頭肌則是負責 “推”的動作的肌肉。當推一個物體的時候,我們想的是把物體推開,因此肱三頭肌成為主動肌,肱二頭肌成為潛在的拮抗肌,而在“拉”的動作下,二者的作用相反。

如果肱二頭肌成為主動肌,肱三頭肌就成為潛在的拮抗劑。 每三個關節和三塊肌肉中,都會存在主動肌。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海沃德·西崗發表在《黑帶》雜誌原文局部刊影

根據萊斯科跟波克的著作《運動學和應用解剖學》的研究,向心收縮是指“肌肉為克服阻力而產生張力”。 因此,儘管有一定的阻力,肌肉明顯縮短並移動身體的一部分。”離心收縮,根據同一作者的說法,“當一定的阻力克服了肌肉的張力,這樣肌肉實際上就拉長了。”

我們採用肌電圖測定方法對兩種肌肉收縮的動作模式進行測試。實驗對象通過電極連接到肌電圖(見圖) ,連接到每塊肌肉的肌腹部。 以以下三個關節和三個關節為目標,在每個關節處進行測試:

肩關節: 胸大肌: 前三角肌: 背闊肌肌;

肩帶: 前鋸肌; 斜方肌 II 型: 斜方肌 III 型;

肘關節: 肱二頭肌; 肱肌二頭肌: 肱三頭肌。

上面列出的三個關節的每一塊肌肉都用空手道的擊打技巧進行了測試。然後採用截拳道擊打技術對這些相同的肌肉和關節進行了同樣的測試,收集了實驗數據。

我們應用肌電圖的肌肉活動數據,

對松濤流空手道和截拳道兩種擊打技術進行了科學量化比較。

當測試肩關節上的肌肉時,三塊肌肉實驗數據都顯示,運用截拳道技術時,它們表現出相對更大的活躍性。

實驗數據顯示運用空手道技術時,對肩帶的三塊肌肉有更大的刺激,肌肉活躍性更大。

同時,採用空手道技術發力時,肘關節中的肱二頭肌比這組的另外兩塊肌肉激活度高很多,而運用截拳道擊打技術時,肘關節測量所得顯示,肱肌和肱三頭肌的表現相對更加活躍。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李小龍宗師演示截拳道核心拳法——前手直拳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1980年代,李小龍後院私教弟子,美國第一代踢拳王喬·劉易斯演示截拳道前手直拳技法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2014年,喬·劉易斯演示截拳道連消帶打前手直拳反擊技巧

空手道擊打既利用了主動肌,也利用了拮抗肌,二者的同步應用部分抵消了擊打對於手靶的衝擊力。大多數的拮抗肌在空手道實驗者出拳時呈偏心收縮。背闊肌、斜方肌、肱二頭肌和肱肌早在撞擊前就表現出緊張狀態。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實驗者以截拳道擊打技術進行測試時,在擊中靶子之前肌肉產生的離心收縮,以及拮抗肌緊張的情況要少得多。

截拳道利用類似子彈發射那樣的彈道運動模型(以最大力量推動拳頭使之速度越來越快),令力量能最大化輸出。並且,實驗觀測到截拳道者在擊中目標的瞬間,主動肌和拮抗肌同時進行了離心收縮和向心收縮。

雖然截拳道的技術測試數據證明其在擊打力量方面更有優勢

但是,空手道出拳時由於能刺激到更多的肌群,

單從這方面看,空手道在鍛鍊肌肉和開發身體的效果,較之截拳道收效更好。

理想的情況是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打擊技巧。

東京大學教授—— 松濤流師範江上茂(Shigeru Egam)大師這樣評價本實驗:

“拳法並非只有一種發力方式。 有些擊打威力可以穿透身體,有些擊打勁力在身體內部爆發,還有些擊打只打傷及表面。

有一些衝拳練習可以用來鍛鍊身體,但也有一些拳法練習能夠強健人的內在精神”。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1968年李小龍作為嘉賓應邀出席黑帶名人堂年度武術家頒獎活動。兩位獲獎者海沃德·西崗和羅禮士一左一右

延伸閱讀:為道塾龍史傳真欄目參考文章(讓歷史事實,告訴你關於李小龍的武術真相

請關注為道塾頭條號,關注更多李小龍和截拳道的精彩

龍史傳真 | 西崗:科學證明李小龍截拳道的出拳力度優於空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