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清明節來啦,原來古人祭祀方式很“野蠻”?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那對於清明節掃墓祭祀,古代先人是如何做的呢?和極速鑑寶平臺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清明節來啦,原來古人祭祀方式很“野蠻”?

古代“祭祀”有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時代,人們認為人的靈魂是可以離開軀體而獨立存在的,所以祭祀便是祭奠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是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古玩收藏交流+vx“jisujianbao”),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其實,古代最初的祭祀活動是比較簡單的,甚至可以說是有些“野蠻”。人們用一些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巖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其它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這些在古代的壁畫中都有體現。

清明節來啦,原來古人祭祀方式很“野蠻”?

商雙羊尊,商代祭祀使用的一種青銅器

其實不論古今,掃墓祭祖都是清明節俗的中心。但是根據《禮經》等文獻的記載,古時我國北方並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唐朝時墓祭風俗融合(古玩收藏交流+vx“jisujianbao”),清明節上墓祭掃方才成風氣。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並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相傳迄今。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清明節來啦,原來古人祭祀方式很“野蠻”?

還有古人祭祀時燒的包袱裡有冥錢,種類也很多,基本和現代人祭祀大致相同。現代人祭祀已經沒有了古人那樣的繁文縟節,而僅是簡單的進行燒紙、供奉、祈禱或禱告,以及獻食、懷念等儀式。但由於簡單,弊端也相應出現,導致祭拜變得失去了莊重和嚴肅,使得祭拜者的靈魂與先人的靈魂不能有效且進行沉浸式的溝通。或許在祭拜方面,我們還真的學學古人吧!

聲明:圖文由極速鑑寶APP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鑑寶服務平臺”查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