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滿門忠烈楊老令公,寧願絕食而死也不投降

公元979年6月3日,宋太宗趙光義滅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割據的局面,中國又一次進入大一統時代。北漢在哪裡,可能許多人不知道,但北漢一位名將楊業,也就是後來流傳甚廣的楊繼業楊老令公卻是家喻戶曉。

滿門忠烈楊老令公,寧願絕食而死也不投降

楊業

楊業是山西太原人,自幼能騎善射,曾放言行軍打仗如同遊獵一般,輕而易舉。也許正是有這樣的志氣讓他堅守太原城二十年。宋太宗趙匡胤幾次攻打太原都折戟而歸。史料記載,有次趙匡胤御駕親征,百萬雄兵圍困太原城。楊業在城中堅守不出,幾日後就在宋軍疏於防範的時候,他帶著一隊人馬衝了出來,一路上所向披靡,差點活捉了趙匡胤。趙匡胤從此認識了楊業,他沒想到北漢有如此猛將,於是想法設法招降他,可惜一直都沒成功。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宋軍滅了北漢,但太原城卻始終攻不下來。宋太宗讓北漢皇帝劉崇出面勸降楊業。君臣二人相見,抱頭痛哭。楊業為了城中的數萬百姓,只好同意投降。宋太宗也十分愛惜其才,不以降臣對他,仍予以重用。此後,楊業長期駐守在晉北雁門關一帶,對抗遼軍。

宋太宗剛滅北漢不久,意氣風發,想一舉拿下幽雲十六州。許多將領都站出來,勸趙光義,遼軍可不是北漢軍隊能比的。可趙光義正在興頭上,哪裡聽得進去。宋軍兵發三路,直入遼國境內。東路的曹彬貪功冒進,致使宋軍戰前的部署全部被打亂。西路的楊業同中路軍在恆山會師。代北人民熱淚盈眶,出來迎接宋軍。無奈整個戰局發生了逆轉,遼軍一舉攻下寰州,楊業他們的後援已經被遼軍切斷。

這時,雲、應、朔、寰四州之民七八萬人,扶老攜幼,遷往內地。潘美、楊業感於大家的一片愛國之心,雖然形勢已經十分危急,但還是率部保護這些內遷的百姓。

滿門忠烈楊老令公,寧願絕食而死也不投降

雁門關

這時,楊業建議採用“示形於東而務於西”的辦法,避開遼兵襲擊,保護軍民安全撤退。即領兵出大石路(今山西應縣大石口),向北奔應州,虛張聲勢將遼軍主力引向西邊,以使雲州、朔州軍民乘機南出石碣谷(今山西朔州南),避開遼軍襲擊。若再在谷口安排一千弓弩手,派騎兵在中路支援,官民和宋軍都能安全撤退。

本來此計切實可行,卻遭到監軍王侁的竭力反對。他主張從雁門關北上,從馬邑出擊,與遼軍正面作戰。

楊業堅決反對,王侁反而嘲笑他:“君素號無敵,今遇敵不戰,是不是另有什麼打算?”

楊業本是北漢降將,他聽出了王侁的話外之音,氣憤地說:“我不是怕死不想戰鬥,只是這樣死了,沒有什麼價值。既然你們責備我,我就為你們打頭陣去冒死。”

臨行,楊業哭著對潘美等人說:“這次出軍,必然對我們不利。我原想創造時機、為國立功,以報皇上的恩遇,但你們以為我是放縱敵軍,不敢出戰。既然如此,我當先去戰死。”

他又指著陳家峪口(朔州西南)的方向說:“諸位在峪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等我轉戰到這裡,就以步兵夾擊相救,不然會全軍覆沒。”言畢,他率軍進入遼軍的伏擊圈。

滿門忠烈楊老令公,寧願絕食而死也不投降

楊家將

第二天清晨,楊業與遼軍在朔縣東相遇。雙方激戰良久,遼軍佯裝敗退。楊業追趕時,伏兵四起。楊業率部苦戰到次日下午,殺出重圍,到陳家峪口,已是黃昏。潘美、王侁聽說楊業兵敗,早已逃之夭夭。楊業氣得捶胸痛哭,只好帶所剩的100多名士卒繼續力戰。楊業遍身負傷,仍砍殺遼兵上百人,後傷重不能行進,在樹林中被遼將耶律奚達射了一箭,從馬上摔下,被遼軍活捉。

被俘後,他在遼營絕食3日而死。楊業之子楊延玉亦戰死沙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