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新增“病理改变”提示快速救治

国家卫健委3日公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较之半个多月前公布的第六版指南,新版方案有哪些不同?记者就此采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医师沈银忠教授。

关注儿童孕产妇特殊人群
沈银忠表示,基于治疗的规范化、同质化,提升救治成功率、减少病死率,新版指南相比第六版还是有不少变化的。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对孕产妇和儿童的相关问题的描述。孕产妇和儿童这类人群与普通成年人的症状差异有哪些?新版指南给了明晰表述,“孕产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接近”,“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

从病毒传播途径来看,新版指南其实没有本质变化,第六版提及,在密闭环境中病毒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新版将此明确下来,同时增加了“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沈银忠对此解释,这提示着病毒一旦分布到不同环境,理论上有可能引起感染,对医务人员来说,临床要注意感染的可能性。
专家同时提及,市民无需恐慌,目前绝大部分患者都实现了收治治疗,污染环境的概率很低。公众日常更要注意健康卫生习惯,包括便后勤洗手、盖好盖子冲马桶等细节。


明确重型临床预警指标
新版指南中增加了“病理改变”:按照大体观、镜下观分别对“肺脏、脾脏及肺门淋巴结、心脏和血管、肝脏和胆囊、肾脏、脑组织、肾上腺、食管、胃和肠管等器官”进行描述。“这样的病理改变结果,其实我们并不意外”,沈银忠说,“病理改变的内容提示更多基层医生,新冠病毒肺炎患者需要快速救治,缩短病程,以此减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也为未来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探索方向。”

在临床表现一栏里,新版指南增加了“血清学检测”,新冠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患者发病3—5天后呈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沈银忠说,诊断方法很多,包括核酸检测等,此次加入血清学检测,是一种间接诊断方法。在传染病诊治领域,血清学诊断很常见,它与其他诊断方法共同发挥了相互补充的作用。对广大基层单位,核酸检测对技术和资源的要求比较高,血清学的方法相对较为简便,可以实现更广范围诊断。
新版指南中,对成人、儿童的重症均明确了临床预警指标,成人指标包括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肺部病灶进展快等。沈银忠说,这样的预警指标为医护人员及家属带来极大参考,一旦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意味着必须及早干预、对重症患者实行更多支持策略。新版指南在明确抗病毒治疗时,同时增加“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来自罗氏制药的消息同时证实,商品名为雅美罗的托珠单抗,也是全球首个针对IL-6受体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治疗IL-6升高的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药物。托珠单抗在重症、危重症救治中,可及早干预可能发生的多脏器衰竭“炎症风暴”,以此减少重症、危重症患者病死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