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 课堂内外

「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 课堂内外

《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的问题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这段文字表面好像没有什么难的,但是问题却不少,譬如说“学而”这两个字的含义。为什么这一篇要叫作《学而》呢?

古人编书的时候,编成了之后卷成一卷儿捆上,就叫作一卷。可是捆起来之后怎么知道里面的内容呢?内容多了之后怎么找呢?于是古人就在竹简的外面做一个标记,标记就选用这一卷开头的两个字,写在竹简的外侧,《学而》就是这么来的。这样你看到“学而”就知道这一卷的内容是什么了。后代的人给文章取标题,都是以标题为中心去阐发理论和抒发感想,但是在《论语》的时代,这种方法很少,所以“学而”作为这一章的标题也仅仅是因为它是这一章开篇的两个字而已。

「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 课堂内外

《论语》开篇第一个字就是“学”,《学而》这一篇讨论的就是学习的问题。学习在人的精神建设、内在文明的建设方面是很重要的,一切都要从学习开始。那么,“学而”是什么意思呢?

“学”,宽泛地说就是学习,但古人所说的学习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效”,“学者,效也”,也就说学习就是效法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学者,觉也”,意思是学习就是觉悟和觉醒。这两个意思所指的是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学习任何事物,都是从观察、模仿开始,而模仿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自己掌握了其中的要领,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也就是所谓的“觉”了。

比如说练习书法,首先要看字帖,而学习数学,要看老师演练,然后去模仿、再模仿,最终就会形成自己的方法。因此说,学习的过程是由效法到觉悟的过程。

“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了之后还要“时习”,那么“时”又是什么意思呢?

“时”就是按时的意思。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学习了就要时时复习或者时时操练。他在这里用了“时时”这个概念,而清代有人认为他这么说不对。因为中国语义学发展到清代的时候,有了归纳法,就是将所有先秦的相关文献找来,寻找“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而在《论语》那个时代,“时”还没有时时刻刻的意思,只是“按时”的意思。比如说,庄子在《庄子·秋水》中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这里的秋水实际上指的是夏天的山洪,意思是山洪按照时节到来,百川灌满了水。这里的“时”就是按时的意思,所以清代人认为“学而时习之”的“时”也是按时的意思。

“习”又是什么意思呢?“习”的意思就是复习、练习。学习到的知识要巩固,就要操练它。所以你在上学的时候解开了一道数学题,老师会让你再做几道。因为想要掌握任何知识都需要反复练习。因此,这里的“习”就是复习、练习的意思。实际上,它还包含有“实践”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怎么读“悦”(yuè)呢?这实际上涉及汉语汉字的发展。

先秦时期,心悦诚服的“悦”字还没有出现,都是用“说”字来代替。所以在读古汉语的时候,你会发现有时候“说”字还会被读成“脱”(tuō),或者“兑”( duì)。这就是假借现象。在这一句中“说”读成“悦”,表示发自内心地高兴。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是指当你模仿一个事物到对它豁然贯通的时候,就会发自内心地高兴,这是一种学习的现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的意思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在这一句之中加入一个“亦”字,就好像还有另外的事情也会让人快乐。我想大概当时有人问孔子什么是人生快乐。问的调门很高,孔子就从最基本的事回答,这就是孔子和他的儒家之道。高调门儿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是得从最基本的事做起。

「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 课堂内外

“人不知而不愠”是什么意思?在过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我给别人讲道理可别人总是听不懂,我就会恼怒,这种解释并不妥当;另一种其实是《论语》所涉及的自我境界的问题,以我为例,虽然我教书很多年,但别人并不认识我,我去参加学术会议别人也不知道我,这时我就开始对他“愠”,整个学术会议期间,只要他说话我就和他过不去,这就是“愠”,是恼怒。因此在这一句的下文里说“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虽然不知道我,但我不恼怒,难道不也是一种君子的行为吗?这里就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别人不知道你,你就变得恼怒,那么你就是孔子眼中的小人。做人,有很多志向高远的事,可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却是人生功夫的下手处。连这一点都做不好,其他“君子”之道,也就不要说了。所以“不愠”这句话,看起来很平淡,细想想却挺可怕:不愠, 是君子;愠,就是小人(没出息的人)。刹那之间,君子小人就有分别,不是很应在意的吗?

北宋程子(程颢和程颐兄弟)读《论语》的时候曾经说过,《论语》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完之后与我不相干,该骂街还是骂街,该恼怒还是恼怒,这样的话就算读一百遍也没有用;而另一种读法是“切己”,什么是切己呢?就是将《论语》和自己的生命、生活联系起来读,这样就会让你明白是非。用这种读法读了《论语》,你会知道“人不知”而“愠”是小人的行为,“不愠”才是君子的行为,这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态度。所以,《论语》是切己之学,它不是讲宇宙是什么,人生是什么,而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对比

我常想:如果《论语》是柏拉图写的,他会怎么论述学习的问题?会将学习放在开篇的位置上吗?从这个问题出发,我想将孔夫子和与他同级别的圣贤做一下比较。

柏拉图一生都在写作,他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写了《对话录》,通过柏拉图的文字我们也看到了他关于学习的观点。他曾经以苏格拉底的口吻讲过一个故事,他说:学习不是一个向外模仿的活动。因为一个没受过教育、不识字的奴隶,给他一道几何题,然后将解题的条件告诉他,这个奴隶就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借助苏格拉底的口,柏拉图认为学习是一种唤醒,在人的头脑中有全能的知识,我们只是用这个条件唤醒它,就算学会了,所以学习不是一个向外模仿的过程。

「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 课堂内外

实际上,你阅读柏拉图的文字,会发现他讲了很多关于人的知识。柏拉图认为人曾经在天上,和神生活在一起,或者说人本身就是神,是全知全能的。有一天,人犯了错,就被打到了地上,过去全知全能的东西就都忘记了。所以,学习就是激活这个记忆,这种说法见于柏拉图早期的《对话录》中,后期又有所变化,他认为学习不只是回忆起来,而是激活我们的学习能力,这是一种心灵的转向。

柏拉图和孔子是有区别的,我们很少看到孔子会有类似的说法,孔子也不会认为人曾经是神。关于柏拉图的观点来源,很多学者也在讨论。在读儒家经典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死读书,因为它是世界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孔子论学习,并不是玄虚的。而柏拉图所强调的是理性,是人有一种天生的认识能力需要去激活。

课本里的《论语》

「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 课堂内外

《课本里的〈论语〉》是北师大教授、《百家讲坛》名师李山老师特意为孩子打造的《论语》精读本。内容覆盖中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论语》“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字句,李山老师将这些字句摘选出来,还原到所在《论语》的章节,进行句义串讲,同时不局限于小学教材,结合《论语》全书以及其他儒家经典,以及《左传》《史记》等史书中的故事,对其进行阐发。在阅读中拓展了孩子知识边界,提升了孩子古文阅读力、理解力、逻辑力。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课堂内外》主创团队

「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 课堂内外「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 课堂内外
「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 课堂内外

主持人徐德琳

美编李煜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李山说《论语》」学而时习之 | 课堂内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