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你会不会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注意!可能是肝脾不调

脏腑辨证之肝脾不调,
别名肝脾不和, 肝脾气滞, 肝郁脾虚, 肝气犯脾, 肝旺乘脾

【概念】

肝脾不调证又称肝脾不和证。是由于肝郁气滞,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或由于脾虚湿蕴,土壅木郁而致肝脾两脏功能失调的证候。多因抑郁、恼怒伤肝、饮食劳倦、思虑过度伤脾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疼痛,善太息,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纳食减少,腹胀便溏,肠鸣矢气,或腹痛泄泻,苔白或腻,脉弦。

肝脾不调证常见于「泄泻」、「胁痛」、「臌胀」、「腹痛」、「月经不调」、「带下」等疾病中。

本证通常与「肝胃不和证」、「心脾两虚证」、「脾虚湿困证」、「肝火上炎证」相鉴别。

你会不会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注意!可能是肝脾不调

【鉴别处理】

肝脾不调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1.在泄泻病中出现肝脾不调证,其病变特点为:平素常有胸胁痞闷,嗳气食少,愤怒、抑郁或精神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此乃脾气素虚,或素有食滞与湿邪,每因情志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所致。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曰:“凡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

2.胁痛病中亦可见肝脾不调证,其胁痛表现以胀痛为主,疼痛走窜,疼痛每因抑郁或恼怒之时出现或加重为特点。其疼痛乃由肝失条达,气机不利,疏泄失职所致。日久肝气乘脾,除有胁胀痛外,尚可有食少纳呆,面目虚浮,肢困无力等症状。治宜疏肝理气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酌加健脾药物如茯苓、白术等。

3.如臌胀病中出现脾脾不调证,临床表现偏重于气滞湿阻,故以腹大,按之不坚,腹皮绷急,胁下胀满或疼痛,小便短少,食少纳呆,食后作胀,嗳气不爽,苔白腻,脉弦为特点。正如《沈氏尊生书‧肿胀源流》曰:「臌胀…或由怒气伤肝,渐浊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本病亦可由感受湿邪,或饮食不节,饮酒过度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水湿蕴结化热,湿热留于中焦,脾虚湿盛侮肝,肝气失于条达,遂致气血凝滞,脉络瘀阻,渐成臌胀。《景岳全书‧积聚》说:「若饥饱无伦,饮食迭进,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滞未消,乃并肠外汁沬,搏聚不散,渐成症积矣。」治宜疏肝理气,除湿散满。方用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合胃苓汤 (《丹溪心法》)。

你会不会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注意!可能是肝脾不调

4.腹痛病中之肝脾不调证,以食少纳呆,脘腹胀闷,痛引少腹,攻窜不定,得嗳气或矢气则其痛可减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由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所致。《景岳全书‧心腹痛》云:“痛证当辨有形无形。无形者痛在气分,凡气病而为胀痛者,必或胀或止,而痛无常处,气聚则痛而见形,气散则平而无迹,此无形之痛也。但宜顺气,气顺则痛自愈。”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

5.再如妇女月经不调病中之肝脾不调证,其病特点为: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少或多,经行不畅,色黯有块,胸胁乳房作胀,小腹胀甚而痛,多伴有烦躁易怒,食少纳呆,或恼怒伤肝引起肝气逆乱,疏泄失职,冲任不调;肝郁乘脾,脾虚不能统血,血海溢蓄失常而致。治宜疏肝健脾,养血调经。方用逍遥散 (《和剂局方》)。

6.带下病中之肝脾不调证,则以黄带绵绵不断,稠粘臭秽,或流黄水,或挟血液,阴中灼热或阴部痛痒,且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胸胁胀满,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此因烦躁多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湿热郁久化热,湿热下注损伤冲带而致。亦有因脾虚湿盛,反侮肝木,肝气郁结化热,湿热下注所成。正如《本草经疏‧妇人门》曰:“白带多是脾虚。盖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矣。皆由肝木郁于地中使然耳。法当开提肝气,辅助脾元。」治宜疏肝清热利湿。方用

龙胆泻肝汤 (《医宗金鉴》)。

肝脾不调证多发于女性,肝气郁结,脏腑功能失调,所谓“百病皆生于气也。患者平素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疾病的发生、发展常与情志变化有关。

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肝郁气滞,则血液运行不畅,可引起血瘀。或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血液溢于脉外留而不去,亦可形成血瘀。从而出现刺痛,肿块,出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等症状。

你会不会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注意!可能是肝脾不调

【类证鉴别】

1.肝胃不和证与肝脾不调证:

肝胃不和证和肝脾不调证都是由于情绪恼怒而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侵犯中焦所致。二证均有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少腹胀痛,善太息等肝气郁结表现。但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临床表现除具有肝气郁结证外,还伴有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呕吐等胃气上逆表现。而肝脾不调证是由肝气郁结,肝木乘脾,脾失健运而成。故临床不仅具有肝气郁结证,还兼见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肠鸣矢气,身倦乏力等脾虚症状。一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一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常,二者截然不同,可资鉴别。

2.心脾两虚证与肝脾不调证:

心脾两虚证与肝脾不调证临床上均有脾虚证表现。但心脾两虚证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饮食不节,损伤气血生化之源,心失所养;或病后失调,长期失血致心血耗伤、脾气受损所致。而肝脾不调证多因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或饮食劳倦伤脾,脾虚湿蕴反侮肝木而成。二证除了皆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肠鸣矢气等脾虚症状外,心脾两虚证还见有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失眠多梦,健忘,面色皓白,神疲倦怠,自汗,脉细涩或结代等心气血两虚的表现。而肝脾不调证则伴有胸胁胀满疼痛,心烦易怒,善太息,月经不调等肝郁气滞症状。二证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同中有异,不难区别。

3.脾虚湿困证与肝脾不调证:

二证临床上均腹胀便溏,或大便不调,肠鸣矢气等脾气虚弱表现。但脾虚湿困证是由湿邪伤脾,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或由脾虚水湿内生。临床见头身困重,胸闷,腹泻,浮肿,舌苔白腻,脉濡,气候潮湿时加重等水湿停聚的表现。而肝脾不调证为肝脾二脏功能失调,必见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疼痛,善太息等肝郁气滞症状,可资鉴别。

4.肝火上炎证与肝脾不调证:

二证都具有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疼痛等肝郁气滞症状,故需加以鉴别。肝火上炎证多由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性炎上,火气上逆所致。以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胁肋灼痛,头痛眩晕,耳鸣如潮,便秘尿赤,或吐血衄血等肝火表现为主。而肝脾不调证则以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或腹痛泄泻等脾虚症状为特征。

你会不会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注意!可能是肝脾不调

【文献别录】

  1.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经行声哑及目暗、泄泻、带下等证》:「…所谓肝木侮土者,则左脉当弦,而右脉当弱。宜扶土而柔肝。亦有左关反软,而右关反劲者,则所谓木乘土位,肝尤横而土德益衰,宜参耆升陷、而参用柔驯肝木之法。」
  2.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3. 《景岳全书‧郁证》:「实邪在肝,多见气满腹胀,所当平也。及其怒后而逆气已去,惟中气受伤矣。既无胀满疼痛等症,而或为倦怠,或为少食,此以木郁克土,损在脾矣。」
  4. 《类证治裁‧肝气》:「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
  5. 《张氏医通‧诸气门》:「怒气所致为呕血,为飧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怒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痹,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缓,发于外为痈疽。」

【主要症状[权重]】

  1. 小儿五硬
  2. 大便秘结
  3. 大便艰难
  4. 目札
  5. 经行泄泻
  6. 经前乳胀
  7. 肠鸣
  8. 腹泻
  9. 慢性活动性肝炎
  10. 溃疡性结肠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