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我怎麼就生了個廢物”: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就像孤身攀在懸崖邊的一根樹枝上,然後,你突然聽到咔噠一聲,樹枝斷裂的聲音。”

我的朋友小雨至今仍對童年時的一次經歷耿耿於懷。

她說,其實那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可是自己真的放不下,從小時候一直“揣”到現在。

那時候她大概六七歲,小城孩子第一次隨著父母去北京旅遊探親,看一切都新鮮,對什麼都好奇。以至有一次,全家一起站在街邊等車,她看到一位女士穿了件亮閃閃的衣服,面料自己從未見過,情不自禁就伸出手,摸了摸人家衣襬。

那位女士回過頭狠狠挖了她一眼,斥道:“幹什麼”?!

她嚇得立即縮回手,卻囁喏著,說不出話。

小雨父母本來走在她前面,很快轉過身來,狠狠地批評她一通,讓她給人道歉。

“在爸爸轉身過來那一刻,一定肯定覺得我很丟人吧。我覺得他再也不會愛我了。”

但是事情還沒完,後來在親戚家,爸爸又恨鐵不成鋼地跟親戚們說起這件事,邊說邊嘆氣,這孩子怎麼長成了這樣,不識大體、沒教養。

小雨說,“那時候,我就覺得所有人都在嘲笑我,包括我的父母。那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啊。”

為人父母的怎麼可以“背叛”自己的孩子?


01


  • 有時候是孩子求助時,父母沒有“撐”孩子。

朋友小雨是這樣,萌芽社群的媽媽Sasa也曾分享過自己的心事:

“小時候我和人打架,回家以後大人別說幫我去說理了,肯定還要挨一頓打,因為老爸認定不管怎樣都是我的錯,即使是我被人欺負。 有一次,班裡丟了東西,老師懷疑是我偷的,讓叫家長。我媽聽了二話不說,上來就給我一耳光,理由是‘怎麼老師不懷疑別人就懷疑你’? 我的父母從來不護著我,我甚至都懷疑自己是不是撿來的。”
“我怎麼就生了個廢物”: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 甚至不少父母還以在外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為樂。

真人秀節目《嚮往的生活》裡有這樣一段:大華(劉憲華)早起給眾人做早餐,大家發現後紛紛誇讚。然後畫風突轉,開始了宋丹丹實力上演父母懟兒子的場景。

一會吐槽,“我生了一個廢物”,“怎麼這麼笨呢”,嚷嚷著,我要去民政局“換兒子”。

“我怎麼就生了個廢物”: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接著嫌棄兒子,“你怎麼吃這麼多?”

甚至還翻舊賬,跟大家吐槽孩子小時候上幼兒園時候的糗事。

“巴圖小時候,沒有一次能讓我特別笑著開心地開一次家長會。”

“我怎麼就生了個廢物”: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宋丹丹邊講邊陪著身體動作,“所有孩子都圍成一圈學小魚游泳,只有巴圖站在中間哇哇大哭,”“太沒面子了”。

在場的巴圖尷尬的只能起身走開。

真人秀節目嘛,肯定有表演誇張成分,但這樣的場景在平時生活中真是太常見了。

“這孩子就是太內向,連叫人(打招呼)都不敢。” “你看人家怎麼就安安靜靜的,你又搞一身泥!” “別的小朋友都在跳舞,你怎麼不去?” “我家孩子就是太笨了,啥都學不會。”

在外人面前,父母故意貶低自家孩子,可能是為了面子,也可能是為人謙虛……但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將箭羽狠狠插進孩子的心



  • 最可怕的還是來自父母的二次傷害。

知乎有人形容這種痛:“有時我甚至不討厭那些直接傷害我的人,而是更討厭作為幫兇站在那些人一邊教育我的父母。”

在電影《嘉年華》裡面,小文媽媽在得知女兒被性侵後,反而是上去給了孩子一巴掌,“我不打她我打誰”?

“你再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一天天披頭散髮的幹什麼!”

“你長得越來越像你爸了,你瞪眼,再瞪眼看看!”

“我怎麼就生了個廢物”: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於是,受害者小文從媽媽這裡沒得到安撫、支持,得到的是撕爛衣服、剪短頭髮,耳光以及謾罵。

這種傷害,是傷口上的厚鹽,痛苦後的絕望。

02


前兩天還看到過一個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年輕人越是觸及內心的事情,越不願向父母敞開心扉。

我想起之前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事件。

王猛一直控訴父母對自己沒有情感支持,親戚嘲笑自己“不會剝雞蛋”,父母沒有站出來幫自己說話;遭遇挫敗時,回家被母親嘲笑,“現在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了吧”;上中學時,在學校遭遇不公平,父母沒有支持自己,反而斥責他;再大一些,被導遊開玩笑時,也只是讓他習慣,“這樣事情會有很多”。

在王猛看來,自己就是個情感孤兒

父母子女血脈相連,理應是天底下最親密的情感連接。但如果孩子表達自己的痛苦或者需要幫助時,父母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情感的支持,沒有跟孩子站在一起,親子關係會漸漸走向疏離。

“我怎麼就生了個廢物”: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那些孩子長大之後,會怎麼樣呢?

他們會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所得;

他們會十分努力,卻又活得小心翼翼。

如同前面提到的Sasa,她後來找我做諮詢我才知道,她雖然是一個工作上很拼的人,在社群關係中相處得也非常妥當,但是情感上卻很難建立親密關係。

在感情上她遭受過孤立和背叛的境遇,但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後,那段艱難的時光,她從不對家人坦誠。Sasa說,不是怕父母擔心,所以報喜不報憂;而是知道,說了,也得不到父母同情,或許還要被罵“眼瞎”。

“遇到事情連父母都不敢信,我其實不知道還可以信誰。”Sasa曾這樣說。“一直拼命上進,也不過因為生活沒有託底。”

說者淡漠,聽者心酸。

每個孩子都該有這樣一種安全感:

孩子,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會和你站在一起。

你應有自己的堅強,但父母仍願做你的鎧甲,擁抱你,呵護你,且無條件愛你。

03


  • 孩子需要知道,即使世界以矛相對,父母肯定是站在孩子前面的那個。

有一年放假回老家,我帶兩孩子去好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個女兒,比我家弟弟Eric小几個月。從朋友家回來後,一大家子圍在一起聊天,遠方姨姨就問,“你有沒有跟阿姨家的妹妹玩啊?”

“是哥哥!”當時,Eric大概一歲半多點,他雖然說話已經比他哥哥當年快多了,但到底年齡小,還無法順暢表達自己的意思。

姨姨立刻糾正孩子,

“不對,不對,應該是妹妹。” “是哥哥!”Eric堅持說。 “是妹妹啊,比你小的女孩就是妹妹。”長輩幫著解釋。 “來,我教你說:妹妹。”其他人也插話。……

你肯定能想象出那種場景,大大小小親戚們挨挨擠擠坐在一起,齊刷刷糾正孩子的稱呼錯誤。

當時,我剛好走開去旁邊和Joshua衝牛奶喝,回來就看到這樣一幕。

Eric看到我立刻跑來,嘴裡喊著,“是哥哥,是哥哥”。

當時Eric那無助、急切、惶恐的眼神,我至今清楚記得。我抱住孩子,迅速瞭解情況之後,我認真看著Eric的眼睛說,“對啊,你說的對,你是哥哥,阿姨家的孩子是妹妹”。

他連連點頭,說“你是哥哥”。

“我怎麼就生了個廢物”: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直到這個時候,全部大人才明白,原來孩子所說的哥哥,指的是自己,正處在學說話的Eric,代詞還分得不清楚。

我能明顯感覺到孩子鬆了一口氣,他很認真地嘗試糾正自己的發音,“我是哥哥,哥哥,你,我是哥哥”。

很多時候,在真相不明的時候,直覺是幫助我們做判斷的軍師。你下意識是怎麼看待孩子,往往在十字路口或突發事件中完全顯現出來。

對事不對人,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但要做到這點其實很難。在全世界都認為孩子“不對”的時候,你又是否可以有堅定的決心,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呢?

我當然也會跟孩子說“不”,甚至有時候Eric還會小大人般“套路”我,問“媽媽,是不是我說什麼做什麼,你都會同意呢?”

我坦然告訴他,“當然不是什麼都同意啊。但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情,你都是我愛的孩子。如果真的做了不對的事情,我們一起面對,我陪你想辦法”。

成長路上哪有不犯任何錯誤就長大的孩子?面對孩子和成人定義不一樣的行為偏差,我們更需要強化理解和信任,才能真正陪孩子一起面對。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堅定不移地表達信任,並不是溺愛,而是一種不離不棄的承諾。

“我怎麼就生了個廢物”: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 孩子還需要知道,即使你看上去荒唐,我也願意陪著你,不理其他人的看法。

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陽光小美女》,最讓人感動的場景是在影片的最後,妹妹奧利芙(7歲)參加“陽光小美女”的選美比賽時,大跳脫衣舞。

不僅被觀眾喝倒彩,眼看也要被評委趕下臺,這時候爸爸衝上舞臺,保護女兒,跟著女兒一起舞蹈,後來全家人都衝上舞臺,一起跳舞。

他們舞姿僵硬,卻是來自家人最好的支持。

“我怎麼就生了個廢物”: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 孩子更需要知道,父母會一直是支撐你的力量。

美劇《this is us》裡面,有特別煽淚的一幕:

當領養的孩子蘭德爾和家人產生隔閡時,老爸傑克帶著他去黑人的武道館學習武術。

於是,有了這樣的場景:

父親背起兒子蘭德爾做俯臥撐。

“我怎麼就生了個廢物”: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無論他遇到什麼事,

你都願意支撐起他嗎?”

“願意!”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