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棉花早、密、矮、膜栽培新技术

一、早

1应用早熟品种:洮南推广的耐密品种都是生育期120天左右的中棉16号、豫棉9号、豫棉12号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早熟、高产、优质,使霜前花比率由原来的50%左右提高到1998年的70%~80%。

2适时早播:4月15日适时播种,坚决不种5月棉,提早出苗,为棉花中后期生长发育争得了时间,促使棉花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

3加强田间管理:棉田管理好坏对棉花的生育期影响很大。我们对不同播期的两块棉田进行了对比试验,一块是4月28日播种,管理较差,另一块晚播10天,管理比较好,虽然相差10天,但是由于管理水平不一样,晚种的这块棉田长势好,现蕾时间,开花时间和早种的基本一样。


棉花早、密、矮、膜栽培新技术

4适时集中采收:棉花吐絮后一般7~8天才能充分脱水成熟。统一管理的棉田,吐絮都比较集中,待棉田吐絮70%,即吐絮一周后,进行第一次采收,此期都是霜前花,单独存放;再有20%左右吐絮采收第二遍,此期将有霜后花,分级存放;最后再采收一次,如果天冷,可将棉秆拔回家采收。此期绝大部分是霜后花或僵瓣棉,不要和前面的好棉花混在一起,因棉花收购标准是就低不就高。

二、密

1一般密植:即垄幅80~90厘米,垄上双行,株距13.3~16.7厘米,亩保苗0.8~0.9万株,品种可选本地推广的辽棉13号和耐密品种均可,如棉株徒长可在6月末到7月初喷施缩节胺化控两次,亩用量1.5~3克。此做法缺点是打围尖和疯水杈较费工时。


棉花早、密、矮、膜栽培新技术

2高度密植:即垄幅80~90厘米,垄上双行;垄幅120~130厘米,垄上叁行,两种垄幅株距均为11.7~13.3厘米,亩保苗0.9~1.2万株。品种选择耐密品种中棉16号,中棉27号等。该种做法的宗旨是多留苗,少留桃,坐早桃。由于密度大,需要化控,整个生育期需化控3~5次,防止徒长。因棉田基本不用打围尖和疯水杈,从而大大减少了劳动用工,此做法技术性强,时间性强,棉农初次应用,须技术员现场指导,高度密植单位面积产量高,使丰产有了保证。

三、矮

1、喷施化学药剂:缩节胺抑制棉株徒长,促进棉株矮化壮实。全过程化控在3~5叶期,亩用缩节胺1~1.5克;现蕾期亩用缩节胺2~3克;初花期亩用缩节胺3~4克。如棉株继续徒长可在盛花期进行第四次化控,亩用缩节胺4~5克。为防止赘芽滋生在7月25日左右第五次化控,亩用缩节胺5克。

2、打顶尖:控制棉株高度在50~60厘米,正常年份7月1日打顶尖,做到“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一般够5~7个果枝,就打掉顶尖,早够早打晚够晚打。


棉花早、密、矮、膜栽培新技术

3、平衡施肥:一般地块亩施底肥农家肥3000公斤~4000公斤,尿素10~15公斤,二铵10~12.5公斤,硫酸钾10公斤。在6月下旬,即蕾期亩追施尿素15公斤。

四、膜

1、增加地温:扣膜可使地温升高,同时又抑制了热量的散失,扣膜比不扣膜早春一般可提高2℃~4℃,生育期增加积温270℃~300℃。

2、保持土壤水分:扣膜的土壤表面和地膜之间形成一个2~5厘米高的不透气小气室,切断了土壤水分同近地层空气中水分的交换,蒸发的水气凝结于膜下,渗入土中,同时,土壤水分在膜下与耕层之间的内循环过程中,深层水向地表移动,使表层含水量增加。

3、消除杂草:由于膜内温度很高,杂草幼苗被烫死。

4、减少肥料流失:由于受地膜保护,避免了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和因降水引起的土壤板结、淋溶和肥料流失;地膜内温度高、湿度大,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促进土壤中有效养分的转化,有利于提高肥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