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的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機槍是一種手動型多管旋轉機關槍。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其人名一譯格林,故此槍也被譯作格林機槍或譯作蓋特機槍/機炮) 在1860年設計而成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第一支實用化的機槍。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50年代以後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國經重新改良後應用在槍械及小口徑航炮和防空炮上,使用該機槍,射速普遍可以達到每分鐘每管1000發以上。

中文名稱加特林機槍英文名稱Gatling Gun武器類別機槍

設計時間1861年發明者理查德·喬丹·加特林輸入中國時間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子彈射速每分鐘每管1000發以上

研發歷史

製作由來

1861年夏天,理查德·喬丹·加特林開始設計構思轉管機槍,設計出每發子彈的連貫射擊,還包括了兩點轉管機槍所共有的設計特點聲明:一個提供鎖膛的內有擊針的圓柱旋轉體,與槍管一起旋轉;每根槍管都有獨立的擊針。這使得以後

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的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機槍的發明者:理查德.喬丹.加特林所有與加特林機槍相似的設計都不能再獲得專利。

1862型加特林轉管機槍有兩種不同結構。第一種使用的是獨立的鋼製彈膛(彈膛與槍管分離),它的尾部封閉並裝有撞擊火帽。射手通過搖動曲柄帶動沿圓周均勻排列的槍管旋轉,裝滿彈藥的彈膛從供彈料斗中進入到每根槍管後面的閉鎖槽中。當槍管轉到某個特定位置時,擊針將彈藥擊發。而槍管轉動到另一位置時,射擊後的彈膛退出機槍。彈膛可以重複使用,槍管旋轉一週可完成6發彈藥的裝填、擊發和退彈,每分鐘達到了200發的射速,但是存在火藥燃氣洩露等缺點,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流行使用最多的是紙殼槍彈,而金屬彈殼尚未普及 [1] 。為解決這一難題,加特林使用了當時開發的獨立金屬彈殼彈藥。這種彈藥結構被後來所有機槍的設計者沿用。另一種結構使用的是0.58英寸口徑的銅質彈殼邊緣發火式彈藥。在克服如何使獨立的彈膛與槍膛同軸這一難題上,加特林使用了錐形槍膛,槍膛後部直徑更大,使得彈丸進入槍管更加容易。於

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的加特林機槍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加特林機槍(2張)

是在19世紀末期,它成為了歐洲各國控制並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經過改進後的加特林機槍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這在1882年是個驚人的數字。但它也存在一個問題:它的最大弱點是射手在戰場上由於敵軍衝鋒過程中與自己的距離不斷拉近導致情緒激動並殺紅了眼不能控制自己,會發瘋似得把手柄轉動的越來越快,造成機槍過熱卡殼或炸膛。

技術改進

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的加特林機槍

早期的加特林機槍(5張)

加特林機槍於1861年被髮明,於1865年作了相應的改進,於1866年裝備給美國陸軍。加特林機槍可稱是現代機槍的先驅。19世紀,當金屬槍彈的發展逐漸成熟起來的時候,美國的發明家們開始了手動機槍的設計。不過,直到美國內戰時期,機槍才受到軍方重視。在這一時期內,也相繼出現了令軍方感興趣的多管“萊普提”機槍、“巴特利”機槍和“克拉通”機槍。但這種機槍的發明者不是槍械工或機械師,而是醫學博士理查德·喬丹·加特林。

1865年以後,加特林機槍由4管改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並開始分發給美國的邊防部隊。1870年,英國政府經過對比試驗後,在英格蘭建廠生產加特林機槍。與此同時,沙俄政府也購買了加特林機槍,更名為戈洛夫機槍。

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的加特林機槍

GAU-8型30mm加特林機炮

從1884年開始,採用管退式、=半自由槍機式等自動原理的自動武器陸續被髮明。同這些單管自動武器相比,加特林轉管機槍的優勢不復存在,缺點卻更加明顯。當1903年理查德·喬丹·加特林的漫長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多管手搖式轉管機槍已基本消失。世界上大部分軍隊轉而使用自動武器,如管退式馬克沁機槍,導氣式勃朗寧機槍和哈其開斯機槍。許多加特林機槍被當作廢銅爛鐵,徹底銷燬,另一些則湮沒在積滿灰塵的倉庫中,或被髮掘利用在博物館、私人收藏館中進行展覽。這個原因很簡單,一是加特林機槍操作需要4個人,而馬克沁機槍只需要1個人便可以完成。二是射速,雖然每分鐘200——400發已經很快,但是其他機槍例如馬克沁機槍,射速可達每分鐘600發。三是加特林機槍的體積和重量都遠在其他自動槍械之上,所以大都架設在高聳的大型輪架上才能保證穩定射擊,這就使得它的機動性和隱蔽性無法與其他機槍相比。

到了現代,又有人把它的原理應用在機炮上,以求得高射速;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空軍使用的 20mm M61

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的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機槍在中國(8張)

“火神”(Vulcan)機炮。60年代後的加特林機槍和機炮,無非是把當時槍管旋轉的動力來源,由手動改為電動或者用導出發射藥燃氣的動力來驅動槍管旋轉。前者稱為外能源(美國使用的加特林機炮習慣使用),後者稱為內能源(蘇聯習慣用)。還有網上總是流傳著另一種被稱為"加特林機槍”的7.62毫米口徑六管機槍,實際上那是美軍的M134速射機槍,它是二戰後第一種加特林式輕武器,但不應直接稱之為加特林機槍,這導致了很多人對它和早期手搖式加特林機槍的混淆。

退出歷史

史料稱,俄、土戰爭中曾有8個連的俄軍使用加特林機槍,每連50挺。1879年的祖魯戰爭,英國軍隊藉助加特林機槍,主宰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另一支英國海軍部隊開始在其船隻上安裝加特林機槍。直到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馬克沁機槍的問世,加特林機槍才被擠出戰爭的歷史舞臺。

激光疊加

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的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激光槍

在2015年英國倫敦國防與安全博覽會上,萊茵金屬公司利用四臺功率各為20千瓦的激光發射機同時開火,利用一種名叫“疊加”的技術,組合得到一束功率為80千瓦的強大光束。這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新型激光“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激光槍可以在500米之外擊中無人機。激光還可以引爆炸藥和炮彈,使其它船隻上的傳感器失靈,甚至能在較小的船隻上燒出洞來。該公司聲稱,通過將每個激光槍單元組合起來,該武器可以釋放出“無限”的能量。

工作原理

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的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自動原理,即轉管發射原理,它利用一套傳動機構使數支槍管繞一個公共軸轉動,從而完成連續射擊。加特林機槍是機械式的,最初槍管轉動需要由人力轉動搖把,後來改進為由電動機或導出燃氣動力來完成。其優點是射速高,威力大,而且槍管交替工作的方式使它能保持較好的持續火力,主要缺點是體積、質量大,消耗能量多。

轉管機槍(即加特林原理機槍)與轉膛機槍的區別是:多根發射管和彈膛相對各自的槍機之間不動而整體連續不斷地旋轉,這種原理的工作特點是每個根發射管都有自己的槍機和閉鎖機構,分別依次完成進彈、閉鎖、擊發及拋殼等動作。而轉膛原理是由一個能夠容納多發彈藥的旋轉彈膛配合保持靜止的同一根發射管同一套槍機及閉鎖機構來依次對準並擊發各膛中槍彈,同時由處於其他位置的彈膛依次裝填和退殼。相比轉管機槍的射速更高,並可通過改變電機的功率來調節射速;槍管高速旋轉可加速冷卻,另外若槍是由外能源帶動,則有較高的可靠性,不會因不發火而影響連續射擊。

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的加特林機槍

總體評價

加特林轉管機槍從誕生之日起,工作原理就決定了其具有能連發射擊,火力猛等優點,但也存在重量大、機動性差等缺點。正如許多其它發明一樣,在軍用領域,加特林轉管機槍是“早產兒”——當時世界主流軍事思想還沒有為其誕生做好準備。

1862年並不存在對轉管機槍的戰術需求,因為當時軍隊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將一挺機槍作為高效火力來使用,轉管機槍不能給人以深刻印象。而將機槍用在步兵進攻中作為近距離支援武器的思想,直到 1898 年才由美國陸軍進行了論證,甚至後來在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陸軍都還經常採取大規模步兵集群衝鋒的戰術,可見直到20世紀初很多國家都還對機槍的威力不夠重視。

更為不幸的是,就在加特林和其他的天才發明家們在不斷解決技術難題,努力完善各自發明的同時,也不自覺地為自己的發明創造掘好了墳墓——當手動武器發展到極致的時候,也就為自動武器的出現創造了成熟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