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解鎖”海岸帶空間規劃①|區位優勢突出的潮上帶

“解鎖”海岸帶空間規劃①|區位優勢突出的潮上帶

海岸帶是陸地和海洋相接的地帶,一般由潮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組成,兼備海洋和陸地的屬性。就空間而言,包括“陸地空間”和“海洋空間”;就資源而言,包括“陸地資源”和“海洋資源”;就生態而言,包括海岸帶大生態系統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由此可見,海岸帶空間規劃應堅持陸海統籌,按潮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分區,進行分類施策。

究竟應該怎樣規劃?規劃的重點和挑戰又在哪裡?為此,我們邀請到該領域資深專家、長期從事海洋政策法規與規劃研究的王殿昌。今天先請專家就潮上帶規劃等內容進行解讀——

制定潮上帶空間規劃的意義是什麼?

王殿昌:潮上帶區位優勢突出,戰略地位重要。據統計,全球約有230個國家(或地區),180多個分佈在沿海,約佔全球總數的70%,在沿海100公里範圍內居住生活的人口數量約佔全球總人口數量的40%。據統計,我國沿海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7年我國沿海地區經濟和人口密度為3709萬元/平方公里和354人/平方公里,分別是全國平均值的4.3倍和2.4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完成從“海防前沿”到“開放前沿”的轉變,原有基礎優勢得以充分發揮,迸發出巨大的發展動能,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

進入新時代,沿海地區在共建“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因此,制定實施海岸帶空間規劃,使陸地國土規劃和海洋國土規劃無縫銜接,既是貫徹“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目前,潮上帶空間規劃面臨哪些挑戰?

王殿昌:過去一段時間,沿海相鄰區域之間,採用相似的“招商引資”“引進項目”等模式,導致引進產業質量較低、產業園區建設重複、產能過剩等問題比較突出,成為新時代產業優化發展的嚴峻挑戰。

一是沿海地區引進的項目良莠不齊。由於引進的項目質量不高,導致地方政府投入“匯而不溢”,輻射帶動效應不明顯;入園企業 “聚而不散”,一些被引進的項目只圈地、不生產,造成土地資源重大浪費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積壓。因此,優化佈局、升級產業、調整結構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二是產業園區低質重複。據《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年)》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2543個產業園區,沿海地區有國家級園區1094個,約佔全國總數的43%。2016年5月,國家海洋主管部門的專題調查數據顯示: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園區126個,園區重複建設問題比較突出。

三是重化工產業佈局過度分散。沿海地區化工基地、鋼鐵基地分佈可謂遍地開花。重化工園區與居民生活區交織,安全事故隱患較大。

四是核電規劃佈局密集。發展核電是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意義重大。但在我國人口集聚密度最高、經濟社會最為發達的沿海地區,核電場的佈局方式需要審慎對待。沿海地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發展理念的轉變、空間格局的重塑和產業佈局的重構等重大挑戰。

潮上帶規劃的重點有哪些、有什麼發展建議?

王殿昌:潮上帶空間規劃範圍的界定,應以沿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基礎,以沿海縣(市、區)向陸一側邊界為內邊界,以平均大潮高潮線為外邊界,作為潮上帶規劃空間範圍,並確保基礎數據精確和規劃實施評估方便。潮上帶規劃的基本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引領,堅持陸海統籌,依託區位優勢,發揮基礎優勢,挖掘潛在優勢,加快推進特色海洋城市、特色大灣區和特色高端產業園區建設,構建沿海地區生態健康、生活宜居、生產安全的協調發展格局。

一是打造海洋特色城市格局。全球高度發達的經濟圈都以“中心城市”為圓心,“中心城市”發揮了吸引產業集聚和人才集聚的無可替代作用。在渤海沿岸地區,要突出“近都臨海”的區位優勢,以服務首都為基本定位,打造以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特色海洋城市群。在黃海沿岸,要突出“北方海洋”地域特色,打造“遼、魯、蘇”藍色經濟帶,並加快青島海洋科學城建設。在東海沿岸,要打造以上海為中心的“國際航運”“國際貿易”“高端裝備製造”為特色的城市群;打造以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為“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海洋城市群。加快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南海沿岸,要突出熱帶海洋地理特色,繼續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和自貿區建設,推進構建北部灣海洋城市群。

二是打造灣區協同發展格局。實踐證明,通過大灣區建設,可重塑產業分工和格局,優化沿海產業佈局,帶動區域協同發展。打造跨省的“一類灣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基礎上,加快啟動“渤海大灣區”“滬杭大灣區”“北部灣大灣區”建設規劃研究。打造跨市的“二類灣區”。在跨省級“一類灣區”基礎上,啟動山東膠州灣灣區、福建廈(門)漳(州)泉(州)金(門)灣區等建設規劃研究。推進灣區建設,旨在促進產業集聚與區域協同發展,促進產業優化佈局與產業結構調整。

三是打造濱海高端產業基地、高端海洋裝備製造基地。我國船舶工業已形成三大產業群,分別是環渤海船舶業集群、長三角船舶業集群、珠三角船舶業集群,但產品附加值與技術含量低、小企業多、佈局較分散、低端產能過剩,建議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打造高端產業基地,吸引世界頂尖人才,製造國際品牌產品。

四是優化沿海重化基地佈局,加大整合力度,淘汰落後產能。在我國已建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基礎上,堅持走高端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要實施嚴格的准入政策,控制鋼鐵行業“向海”佈局,打造高端鋼鐵基地。

五是科學規劃海岸工程佈局和濱海城鎮建設。濱海城鎮化建設,需要保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相對平衡,以資源定發展規模,以環境定發展方向;科學規劃濱海核電產業佈局。濱海核電站發展與佈局,需要建立中央與地方、部門與部門、地區與地區間的會審機制和程序,要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建立健全聽證制度;科學規劃濱海建設佈局。海岸工程建設,需要規劃指導、規範約束和立法保障。做好潮上帶空間規劃,要轉變發展理念,遵循自然規律,構建海陸協調發展格局。要建立高層協調機制,保障多用戶、多部門用海活動。要預留足夠的海洋發展空間,為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

記者:趙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