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天津舊照,草場庵的餜子叫賣的秫米飯,東南角還有八大家


天津舊照,草場庵的餜子叫賣的秫米飯,東南角還有八大家


舊時東南角街景 (照片由天津市檔案館提供)

天津老城四個角之東南角

老城裡的東南角是指東馬路、南馬路、南門裡、東門裡合圍的地塊,天津設衛築城後,東門裡多官紳富豪之家,故有“東門貴”之說。這裡的草廠庵,曾是北洋實業的發源地和天津愛國學生組織的根據地,時代的風雲變幻,在東南角一直不停地上演。東南角地區衚衕眾多,東側的東馬路與和平路相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天津最繁華的地段之一。因此,這裡也是天津人對生活和過往居住歲月保存眾多記憶的地方。

草廠庵大街,既是天津興辦現代工業、培養實業人才的發源地,也是“五四”時期愛國學生進行革命活動的集結地之一

草廠庵這個名字如今已在天津的地名公告中被註銷,取而代之的是“銅鑼灣花園”,但在天津歷史上,它卻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裡是天津工業崛起的搖籃,同時也是“五四”愛國運動的革命遺址。

據天津文史專家譚汝為介紹,1901年,李鴻章在北京病死,朝廷任命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抵津赴任不久,為振興天津實業,就命周學熙在草廠庵大街籌辦直隸工藝總局——這是天津興辦現代工業、培養實業人才的發源地。

天津舊照,草場庵的餜子叫賣的秫米飯,東南角還有八大家

1903年9月創辦的“直隸工藝總局”,初設於老城裡的草廠庵

冰窖衚衕與李善人,大費家衚衕與費勝……這些神奇的衚衕打造了老城廂東南角神奇的故事。

舊時東南角最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大戶人家多。民國時期,天津流行“八大家”的說法,在當時社會上流傳的《天津地理買賣雜字》一書中,對“八大家”有這樣的描述:“財勢大,數卞家,東韓西穆也數他。振德黃,益德王,益照臨家長源楊。高臺階,華家門,冰窖衚衕李善人。”這其中的華家、李善人等都居住在東南角。冰窖衚衕也因為李善人之名,成為東南角區域內一個著名的地標。

天津文史研究者李長平說,李善人原籍江蘇崑山,大約在清代康熙年間來到天津衛落戶,住在北門裡戶部街,後有一支生活比較好,遷到東門內二道街東頭冰窖衚衕。李家在天津初露頭角就顯赫一時的是李春城。李家對各地廟宇佈施,每到冬季,施捨棉衣、小米粥;各地逃到天津城的難民到李家討飯,均給予接濟。於是社會上流傳李家“樂善好施”,是“善人”,李家也欣然領受。後來,李家又在東南城角草廠庵開設了“李善人粥廠”,專門收容乞丐。李春城死後,其子孫繼續辦“善舉”。清廷官方或天津士紳要辦一些賑濟,常選中有聲望的李家出面主持。於是,李善人的聲名便廣泛流傳開了。清末民初,有一個專在各大鹽商富戶走門串戶的女藝人,人稱“於瞎子”,彈一手好琵琶,曾把李善人家及其善舉編入“天津八大家”的唱段裡。因此,李善人的名號不脛而走,成為當時天津公認的“八大家”之一。

冰窖衚衕是東南角眾多衚衕中的一條,說到東南角的衚衕,曾有這裡的居民在網上總結它們的特點。網友“yuxing”說:“老城廂特別是東南角這邊最神奇的地方,是很多衚衕都不是一個方向,而是呈‘L’或者‘U’字形的,比如關帝廟衚衕,繞了將近270度轉彎;另一個是很多衚衕都有很多自己的小分叉衚衕,比如丁公祠前衚衕。這些神奇的衚衕打造了老城廂東南角神奇的故事。”

這樣的描述得到很多文史學者和東南角衚衕居民的贊同,據他們講,在東南角一帶,大費家衚衕是起“軸心作用”的衚衕。據在這裡生活的老人說,大費家衚衕與天津衛同歲,建於明朝,巷北口曾豎有“明費宮人故里”牌坊,後來牌坊被拆掉了。巷內有深宅大院三處,西側有兩幢二層樓房,其餘為磚木結構的青磚平房。原為土路,1970年修成瀝青混凝土路面,可通小型機動車。據已故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世瑜老先生考證,設衛之初,天津衛有個千戶,名叫費勝,原籍浙江嘉興,後來隨軍到天津衛。當時,費勝就住在這條不知道是什麼名字的衚衕,後來百姓取名為“大費家衚衕”。再後來,隨著城市改造大費家衚衕被拆除。

天津舊照,草場庵的餜子叫賣的秫米飯,東南角還有八大家


照片中畫圈處是舊時東南角賣秫米飯和湯圓的店鋪(照片由張誠提供)

有人懷念兒時衚衕裡叫賣的秫米飯,如今在夢中仍能聞見那秫米飯的香甜,有人難捨草廠庵大街的早點鋪,這一切構成了早年東南角衚衕的“生活滋味”

在更多的天津人心中,衚衕意味著生活的滋味,在文史研究者張誠收藏的一張東南角舊照片中,可看到一個賣秫米飯的店鋪。“秫米飯”三個字,在老天津人的心中,則是一段溫馨甜美的童年記憶。

據文史研究者高偉講述,舊時津門,衚衕裡的孩子沒有送幼兒園的,不必起早摸黑。因此,待上工的人們早起走了,飢腸轆轆的孩子就豎起耳朵聽著衚衕裡的響動。如果聽見清脆的梆子響,那一準是賣秫米飯的來了。賣秫米飯的大爺每天早上來到衚衕裡,總是在老地方放下擔子敲響木梆。他挑的擔子一頭是下面帶爐子的大鐵鍋,另一頭是個木架,木架的上方有個玻璃盒子,裡面放著青絲、紅絲、紅糖、桂花,下方是圍成一圈的藍邊海碗,再下面是一筲洗碗的水。用來盛飯的工具也很特別,是一個鋸成斜口的竹筒,竹筒的中腰安著一根竹片做手柄。掀開鍋上的大木蓋,一股誘人的清香撲鼻而來。各家的孩子早已迫不及待地爬下炕來,拉著大人拿碗去打秫米飯。早到的人們已把飯擔圍了一個圈,每人雙手捧著碗,轉著圈吃,嘴裡還不時地發出“哈哈”的聲音,直吃得鼻尖冒出汗珠。如今,賣秫米飯的已很難見到,但高偉說,他有時在夢中仍能聞見那秫米飯的香甜。

天津舊照,草場庵的餜子叫賣的秫米飯,東南角還有八大家


民國時期的東南角(照片由天津市檔案館提供)

曾居住在東南角的文史研究者李弢在回憶東南角時,曾寄情於草廠庵衚衕的一個早點鋪,“在衚衕南口與南馬路相交的地方是一家在當地很有名的早點鋪,每天自己架油鍋炸果子,一到清晨食客便慕名而來,早早地排起了長隊,為的是早一點吃上酥脆的果子。炸果子的油煙把他家的牆、排風扇、玻璃全都燻黑了。在這早點鋪的牆上,正好掛著黃色的搪瓷路牌,由於我經常在此排隊買果子,路牌上的字記得清楚,寫著‘草廠庵大街’幾個字,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街’字跟老城裡其他的街一樣,都寫成了二簡字‘亍’,如今再找這樣的路牌,很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