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爱一切人,包括小人,但是爱的方式不一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爱一切人,包括小人,但是爱的方式不一样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2集03 全文1580字,阅读需4分钟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段话是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爱一切人,包括小人,但是爱的方式不一样

这里,“服”就是信服、佩服的意思。“直”指公平正直的人。“枉”就是邪曲不正直的人。鲁哀公来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够使百姓信服?怎样做才能够让人民对国君心服口服、拥戴国君?鲁哀公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当时的鲁国长期以来由三家执政,就是孟孙氏、季孙氏还有叔孙氏三家大夫把持朝政,鲁国的国君实际上是名存实亡。这个时候鲁哀公很不得意,所以向孔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讲的是“举错之道”。

“举直错诸枉”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东汉包咸的批注,他说:“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也就是说,举荐正直之人并且任用他,而舍置邪枉自私之人,人们都能得到利益,这样自然会心悦诚服拥戴国君。相反,如果举用的都是邪曲不正、自私自利之人,而舍置了正直之人,人们深受其害,就会不服。这是一般的讲法。这个讲法告诉我们要举用正直之人,而不能够用自私自利、邪曲不正的人,要彻底把邪曲不正的人废置不用。

爱一切人,包括小人,但是爱的方式不一样

另外一种讲法,这个“错诸”的 “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字,“诸”的意思就是“之于”。譬如,我们说“反求诸己”,就是反求之于自己。所以“错诸”就是置之于、放置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正直之人举荐出来,放置在邪曲不正的人之上。也就是说,仍然用邪曲不正的小人,但是要把他放在君子之下,由君子来控制他、引导他、教育他,这样才不会对百姓造成大的伤害。

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中说,“举直者而置之于枉者之上,民所以服”。他认为把正直的人放置在邪曲不正的、自私自利的人之上,这时人民仍然还是心悦诚服的;相反,如果把邪曲不正的人举荐出来,放在了正直的人之上,那么人民就会不服。这个意思就是说,仍然要用小人,但是要把他放置在君子人之下,让他受制于在上的君子,不能够随意作恶,这样人民不会受到他的伤害,所以也会心悦诚服。这种讲法深得近代宿儒李炳南老先生的认可,他在《论语讲要》中认为,这种讲法和孔子所提出的“尊贤而容众”的意思相合,就是既要尊重推崇贤德的人,同时对于小人也不能够完全舍弃,应该去宽容、引导、教育他。

爱一切人,包括小人,但是爱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把这句话和《论语·颜渊》篇中“樊迟问仁”这段对话结合起来理解,意思就更加明了了。《论语·颜渊》中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来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爱什么人?当然是爱一切人,即使是小人、邪曲不正的人也包括在其中,但是爱的方式不一样,要引导他、教育他,也要把他放置在正人君子之下。

“问知”,什么是智?孔老夫子也回答了两个字,“知人”。正如《老子》上所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樊迟未达”,樊迟没有明白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孔子就为他进一步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如果你把正直的人、正人君子举荐出来,放置在小人之上,使这个小人受制于君子,这个时候小人也会受到君子的教导和影响,潜移默化地逐渐变成君子,这就叫“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说明,也不能够完全舍弃小人不用,只要把他放在君子之下,让他接受君子人的教诲和引导,仍然是可以教得好的。

正如《三字经》开篇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所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何在?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一个是受了圣贤教诲的人,而另一个是没有受到良好的圣贤教诲熏陶的人。没有接受圣贤教诲,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影响时,久而久之就会把自己本有的善性给蒙蔽。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做学问、提高德行的方法和途径,没有什么奥妙,只不过是把自己放逸的心或是丢失了的心找回来罢了。正是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们要相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要有这种信心。

爱一切人,包括小人,但是爱的方式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