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北大圖書館走出來的巨人

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五日,毛澤東和蕭子升、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等二十四名青年,坐火車離開長沙,奔赴嚮往已久的祖國首都——北京。這是他們第一次走出湖南。

北大图书馆走出来的巨人

毛澤東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到北京去?那是為了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的事。恰在毛澤東從一師畢業、面對著選擇今後生活道路的時候,法國到中國招募華工。蔡元培、李石曾等在北京組織華法教育會,搞起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楊昌濟此前已到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把這個消息傳回家鄉。這時湖南的政局十分混亂,政權不斷更迭,“教育摧殘殆盡,幾至無學可求”。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都覺得這是一條出路,便發動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並派蔡和森先期到京打前站。蔡和森在北京同楊昌濟商量後,又拜訪了北大校長蔡元培,兩次寫信促毛澤東等邀集志願留法的同志迅速北上。信中特別轉達了楊昌濟的意見:“師頗希望兄入北京大學”,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

八月十九日,毛澤東一行到達北京。隨即會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從事赴法勤工儉學的準備工作。

這時,湖南陸續到京準備赴法的青年已達五十多人,是全國來的人最多的省份。毛澤東他們發起這個活動時,“並未料到後來的種種困難”。到京後,“會友所受意外的攻擊和困難實在不少,但到底沒有一個人灰心的”。幾經聯繫,華法教育會負責人先後在北京大學、保定育德中學、河北蠡縣布里村、長辛店開辦了留法預備班,接受湖南青年入學。毛澤東起草了一個湖南青年留法勤工儉學計劃,交有關方面協調,還為他們籌措路費而四處奔走。新民學會會員羅學瓚在一封家信中說:“毛潤之此次在長沙招致學生來此,組織預備班,出力甚多。”

朋友們分赴各預備班學習以後,毛澤東留在北京。同行來京的羅章龍這時考進了北大預科,毛澤東卻沒有按楊昌濟的希望去報考。這可能是出於經濟上的原因,同時也與他一向推崇自學的主張有關。此外,當時教育部還有一個規定,中等師範畢業生不能馬上考大學,先要服務幾年。

北大图书馆走出来的巨人

不進大學,總得要找一個托足之地,以獲得生活來源。十月間,經楊昌濟介紹,毛澤東認識了當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李大釗安排他到圖書館當一名助理員。每天的工作除打掃外,便是在第二閱覽室登記新到的報刊和前來閱覽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種中外報紙。當時北大教授的月薪大多為二三百元,毛澤東每月薪金只有八元。但這個工作對他來說是相當稱心的,可以閱讀各種新出書刊,結識名流學者和有志青年。

北大图书馆走出来的巨人

北京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大學人才薈萃,又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校長蔡元培“循自由思想原則,取兼容幷包主義”,各種思想、學術在這裡爭奇鬥豔,新文化運動漸漸進入高潮。這種氛圍,是毛澤東在湖南根本無法接觸到的,對他來說該是怎樣的興奮和刺激!他在這裡讀到許多過去從未讀到過的書刊,接觸到許多過去從未接觸過的人物,還積極參加北京大學的兩個學術團體。一個是一九一八年十月十四日成立的新聞學研究會,由《京報》社長邵飄萍發起組織並主講有關辦報的業務知識。這對他以後創辦《湘江評論》是有幫助的。一個是一九一九年一月成立的哲學研究會,由楊昌濟、梁漱溟以及胡適、陳公博等人發起組織,它的宗旨是“研究東西諸家哲學,渝啟新知”。

毛澤東親眼見到了新文化運動那些著名人物的活動,也結交了一些名人學者。他在湖南一師時就常讀他們的文章,這時自然不放過當面請教的機會。他組織在京的十幾個新民學會會員在北大同蔡元培和胡適座談,“談話形式為會友提出問題,請其答覆。所談多學術及人生觀問題”。對陳獨秀,毛澤東是崇拜的,認為“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他後來回憶,在第一次到北京期間認識了陳獨秀,並受到很大影響。

北大图书馆走出来的巨人

他既在李大釗手下工作,李大釗的言論和行誼自然更給他以最直接的影響。這時,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學說開始受到社會的關注,李大釗是在古老中國熱情謳歌俄國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毛澤東到天安門廣場親耳聽了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的演說。十五日,李大釗的這篇演說和他的另一篇文章《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刊登在《新青年》雜誌上面。從而使毛澤東開始具體地瞭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還認識了譚平山、王光祈、陳公博、張國燾這樣一些後來頗為著名的人物,並同來自湖南的北大中文系學生鄧中夏建立了真誠的友誼。他對政治的興趣繼續增大,思想越來越激進。在讀了一些無政府主義的小冊子以後,也很受影響。當時無政府個人主義派的一個代表人物是北大學生朱謙之,他比毛澤東還小六歲。兩人卻頗為投機,朱謙之常常來看望毛澤東,相互討論無政府主義和它在中國的前景。

北大图书馆走出来的巨人

在北京,毛澤東起初暫住在鼓樓後豆腐池衚衕九號楊昌濟先生家中。其他會員分住湖南在京設立的會館。往來相聚,諸多不便。不久,他和蔡和森、蕭子升、羅章龍等七個人搬進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東夾道七號,八個人擠住在三間民房小屋裡,每屋有一鋪通炕,人多炕窄,只能駢足而臥。棉被又大,攤不開,只好合蓋。所以毛澤東後來說他們是“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生活是清苦而緊促的,但古城北京豐富多采的景色卻是心理上的一種補償。楊先生的女兒楊開慧,更給他以情感的慰籍。毛澤東進一師讀書時,楊開慧只是個十四歲的小姑娘,如今已出落為十八歲的大姑娘了。經常來往於楊先生家裡,毛澤東和她的認識逐漸加深,建立起戀愛關係。他們一同漫步在故宮河畔和北海公園,看到了潔白的梅花盛開,還有倒垂湖面的楊柳枝頭懸掛著的冰柱。

北大图书馆走出来的巨人

踏入領袖故里,

首觀《夢迴韶山》。

說是人生必看的紅色大劇也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