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升入中學,家長引導孩子必做的五件事

由於我的朋友老師居多,總是聽朋友說起,在每屆學生畢業前的最後一次聚會中,總會有考得不理想的孩子這樣說:“老師,如果我在七-八年級能夠聽您的話,我敢肯定我今天的分數會高很多。“這是孩子們的心裡話,但我聽後卻感到很失落、很遺憾。

是的,七-八年級的孩子已經擁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成熟的理性思考能力,那些好好學習、認真聽課、老實做人的道理他們都懂,但他們缺少的使行動力、意志力和自控能力。

我的這位老師朋友在與這些七-八年級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相信大多數家長也會有這樣的感受:

雖然孩子很清楚,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作為一名中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但每當家裡有自己愛吃的東西時,他們總會想獨自佔有;

雖然孩子知道不好好學習,將來前途很可能就會不光明,但是趁父母不注意的時候,他們總會偷偷的玩一會兒;

雖然孩子知道,與社會上那些“小痞子”交往很容易就會走上“歪路”,但在虛榮心、利益心的驅使下,他們還是喜歡與那些“大哥大”、“大姐大”一起玩;

......

因此,每當送走一屆畢業生時,我的這位老師朋友心裡既有欣喜又有自責。欣喜的是,很多孩子的理想終於實現了;自責的是,對於初中三年收穫不大的孩子來說,如果當時對他們再多些耐心、再多些教誨......也許這些孩子的收穫會多很多,他們的未來的路也會寬廣很多。

升入中學,家長引導孩子必做的五件事

為了使每個孩子在初中三年裡都會有收穫,我的這位老師朋友在後來的教育初中新生的過程中,又多了一條經驗——在他們的行動力、意識力、自控能力等方面下足功夫。具體的做法就是從七年級開始,讓孩子們每天問自己幾個問題:

今天上課時,我積極思考問題了嗎?

今天值日時,我積極勞動了嗎?

今天回家後,我孝敬父母了嗎?

今天,我對自己一天的表現滿意嗎?

明天,打算怎樣改變自己?

......

家長不要小看這些問題,它的作用比座右銘可要大得多,具體到理論上,它還是有心理學依據的。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讓一隻黑猩猩戴著漂亮的花照鏡子,一連照了十天。突然有一天,心理學家把黑猩猩頭上的花摘掉,然後再讓它照鏡子,沒想到這隻黑猩猩竟然主動去找來一朵花,並示意心理學家給它戴上。

由這個實驗,心理學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有清楚自己的理想狀態是什麼樣時,人們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並會通過積極的行動去彌補自己的不足。

每天讓孩子自問那些問題,其實就是讓孩子尋找自己理想與現實行動的差距。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行動不夠時,自然會主動在行動上下功夫。在這一點上,一個孩子這樣說:“我覺得老師的這種方法很高明,每天讓我們自問這些問題,每當我做的不好的時候,心裡就會產生內疚的感覺,為了儘快使這種感覺消失,儘管十分不情願,每天我還會把這些事做好,這樣我的心裡就會舒服了。”

的確,七-八年級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會有這樣一個特點,雖然他們的行動力差,但當他們應該去做、或者計劃去做的事情而沒有去做時,他們的心裡就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當然,這種內疚感很容易消失,但是此時,如果有父母在他們身邊提醒、引導,這種內疚感就會轉變成行動。

因此,自從我的這位老師朋友用了這條教育方法以後,載參加初中生的畢業聚會時,很少有學生說”初中這三年一無所獲“或者”為自己這三年的行為表示後悔了“。

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提高孩子的行動力、意志力以及自控能力,是孩子腳踏實地的走過初中三年的關鍵,但此時,我要提醒家長們的是,孩子這些能力,僅僅靠在學校的鍛鍊是完全不夠的,它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改變、一點點提高。因此,在孩子進入初中的那一刻起,家長就應該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的這方面能力。

升入中學,家長引導孩子必做的五件事

那家長們具體該怎樣做呢?我通常建議家長們引導孩子做以下幾件事:

方法一:鬧鐘一響,馬上起床——鍛鍊孩子的行動力

“鬧鐘一響,馬上起床”,看到這個題目,肯定有家長想,這個建議很不好使,鬧鐘響上三次、五次,我家的孩子都不會起床,這對於那些“懶”孩子來說太難了。

是的,在早晨要想孩子離開溫暖、舒服的被窩是很難得一件事情,但“懶床”不僅會助長孩子體內的“懶惰”細胞,而且會使孩子的行動力大大減退。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喜歡“懶床”的孩子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拖”:

家長讓他們去做作業,他們會說“等五分鐘再去”;

家長讓他們去鍛鍊身體,他們會說“等一會再去”;

老師讓他們去打掃衛生,他們會說“等兩分鐘再去”

......

因此,就是在這種“等一會”、“等幾分鐘”的拖延過程中,孩子的行動力在一點點減退。當拖延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時,他們就會把拖延當成一種理所應當,當他們再拖延時,他們的內疚感也會消失。也就是說,“懶惰”會毫不費力的戰勝“理智”,這對初中孩子的發展來說,將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孩子的這種“懶惰”行為往往是由家長造成的,孩子早晨不起床,家長為他們準備兩個或三個鬧鐘,再不行,家長會親自執行鬧鐘的“職責”,親自叫孩子起床,而家長的這一做法,便成了孩子”再睡兩分鐘“理由。第一個鬧鐘響了,孩子心想:”反正有第二個鬧鐘呢,再睡幾分鐘吧!“第二個鬧鐘響了,孩子會想:”反正我不起床,爸爸媽媽也回來叫我起床,再睡兩分鐘把!“在這種心理下,孩子的行動力永遠不會強。

所以,要想鍛鍊孩子的行動力,家長只需要做到一點就可以了,送孩子一個鬧鐘,這個鬧鐘智能定一個鬧鈴。鬧鈴響過之後,起不起床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起床晚了就讓孩子接受自然後果的懲罰吧。

七-八年級的孩子什麼道理都懂,在很多時候,他們是看家長的態度“下菜碟”的:如果家長送他們兩隻鬧鐘,並時刻關注他們的起床情況,他們就會把起床當做一種艱難、不能輕易完成的任務,甚至有時還會以不起床來要挾家長;但當家長們送一隻鬧鐘,並堅定的告訴他們,起床時他們自己的事情,起不起床由他們自己決定,在這個時候,七-八年級的給孩子當然知道,起床晚了遲到了要受到老師的懲罰,當然自己就會主動去把握起床的時間了。

這也就是說,在鍛鍊孩子的行動力方面,家長必須要給孩子一種明確的態度:行動不行動是你自己的事情,行動慢了,或者沒有去行動,那你就必須接受自然懲罰。

方法二:讓孩子學著洗衣、做飯——轉變孩子的小學思維

洗衣、做飯以及一些簡單的家務,其實孩子在小學高年級時就應該學著去做。但在這裡,我特別把它作為中學生必做的一件事情,是有一定目的的。

首先,讓孩子學著洗衣、做飯,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自立是每位優秀中學生都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他們走向社會必須具備的能力。然而現在的中學生沒有洗過衣服、沒有做過飯的卻大有人在,因為有些家長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便把這些事情大包大攬了;還有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做不好,既浪費時間,又浪費自己的精力,所以所有事情都由自己代勞了。其實,如果家長這樣想,就能夠坦然的讓孩子去參與家務勞動了:洗衣、做飯以及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實際上是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立能力。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家長讓孩子學著洗衣、做飯,實際上是在幫著孩子轉變小學思維。

所謂小學思維,就是在小學階段孩子特有的思維。具體來講,就是孩子總是認為自己年齡小,需要人照顧。家長不要小看這種思維,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孩子會理所應當的懶惰、不承擔責任、不去面對現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我曾接觸過很多這樣的孩子:

有些孩子上了初中,還在讓媽媽洗內衣、洗襪子,媽媽讓他們自己洗,他們卻說:“我還是小孩子呢,你就幫我洗了吧。”

有些孩子上了高中,還不懂的照顧父母,父母對他們的行為不滿,他們卻說:“等我長大了以後再照顧你們吧!”

有些孩子上了大學,總是以一副需要人保護的姿態示人,親人朋友勸他們成熟些,他們卻說:“人家比你們小,你們就應該讓著我!”

......

不管是在家長眼裡,還是在其他人眼裡,這些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是永遠長不大的。而事實上,他們也的確沒有長大,雖然他們的身體在成長,他們的年齡在增加,但他們的心理年齡並沒有跟隨身體一起成長。也可以說,他們的思維還處在小學階段。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樣的畫面:當這些孩子走向社會時,由於他們的思維還處於小學階段,他們肯定會被現實打擊的遍體鱗傷。即使他們下現實的社會中思維方式會一點點改變,但他們的發展也將遠遠落後於那些同齡的孩子。

由此可見,在初中階段,讓孩子儘快擺脫小學思維尤為關鍵。而讓孩子洗衣、做飯以及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恰好是幫孩子擺脫小學思維的最好方法。

孩子的衣服髒了,家長告訴他:“你已經是初中生了,必須要自己洗衣服了。”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僅使孩子學著去洗衣服,而且在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一種思想:你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必須要自己去做了。

週末,家長請孩子給全家人做飯,並這樣對孩子說:“初中生應該學著照顧家人了。”那孩子就會得到這樣一種思想:照顧家人是初中生的責任。

......

任何一個剛剛升入中學的孩子,都會帶有很嚴重的小學思維,但如果家長及時採用讓孩子洗衣服、做飯、做家務等方式教育孩子,那孩子的思維就會一點點被扭轉過來。

當孩子徹底擺脫小學思維後,你會發現,孩子就像徹底變了一個人一樣:他們變得積極、勤勞、負責任。更重要的是,面對問題,他們不再逃避,而是主動去解決問題了。

方法三:讓孩子每天都去讀報紙、看新聞——開闊孩子的視野

看到這個題目,肯定有家長會問,到了初中,孩子們的時間比以前緊多了,讓他們每天去讀報紙、看新聞不是在浪費時間嗎?

的確,升入中學之後,孩子們會明顯的發現,時間比小學時要緊迫的多。但是事情並不像家長們所說的那樣,讀報紙、看新聞確實會佔用孩子一定的時間,但孩子在讀報紙、看新聞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價值,要遠遠大於在同時間內學習的價值。

我認為,初中生與小學生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他們的視野要不同。小學生每天關注最多的事情,就是自己身邊的這些事情,而中學生的視野就不能僅限於此了,他們要把視野從自己身邊擴大到全國,乃至全世界。視野的開闊能夠使孩子思維活躍、心態平和,從而使孩子能夠以最優異的狀態走向初中階段。

也許又有家長會說,讓孩子每天主動去讀報紙、看新聞很難,我們總不能強迫他們去做這些事情吧?

的確,家長不能強迫這一階段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否則只會引來孩子越來越叛逆。“對付”初中階段的這些孩子,家長們必須要講究方法,這也是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總結出來的。

當孩子不願意去做這些事情時,家長可以通過巧妙的引導,使孩子愛上這些事情。

例如,一開始,家長可以講新聞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讀到新聞的樂趣;

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多接觸一些愛讀新聞、視野開闊、知識淵博的人,讓孩子找到榜樣;

當然,家長還可以讓孩子與那些愛讀新聞的同學多交流,在同齡人的影響下,孩子很容易就會接受讀新聞的重要性。

方法四:多培養一個好習慣——孩子比別人更優秀的資本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

初中三年,這個孩子的成績很出色,英語成績尤為出色。她是班裡也是學校第一個堅持用英語與英語老師交流的學生,也正因如此,她成了全校聞名的“明星”。

我問這個孩子的爸爸:“你是怎樣把孩子教育的這樣優秀的?”這位爸爸說:“我覺得我家孩子比別人多的僅僅是一些好習慣,比如每天利用課餘時間背幾個單詞、堅持與英語老師用英語交流等,也許正是這些好習慣,使她的成績比別人稍微好一點吧。”

這位爸爸說的很有道理,他說出了孩子成才的秘密,這個孩子的這些好習慣,就是她比別人優秀的資本。其實,不管孩子在小學表現如何,升入初中後,所有的孩子都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在這一新的起跑線上,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向前跑,他們之間要想拉開差距是很難的。但如果孩子身上的優點多一點、好習慣多一點,這些就會成為孩子比他人優秀的資本。

也許家長們會說,小時候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但現在,這個最佳時期已經錯過了,再想培養他們的好習慣很難。

家長們的這些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在孩子小時候,由於他們的合作慾望比較強烈,孩子很容易就會養成好習慣。但這並不是說,上了初中之後,孩子就再也不能養成新的好習慣了。家長們應該明白,在任何時候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都不算晚,在任何時候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都是必要的。

自孩子升入初中之後,家長們就應該有這樣的意識:多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孩子就會比同齡人更優秀一點。所以,家長們不妨就從現在開始,從細節入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就像上面事例中那位家長所說的,家長可以讓孩子每天只多記住兩個單詞,積少成多,初中三年讀完,孩子很可能就會記住一本英語詞典中所有的單詞;

家長還可以讓孩子每天記住一個數學公式、一個成語,就在這種記憶和鞏固的過程中,孩子別別人優秀的資本就會一點點顯露出來。

......

當然,家長也可以培養孩子別熱方面的習慣,如幫助他人、孝敬父母等,這些好習慣不僅能使孩子順利的度過初中三年,而且也將成為孩子以後人生路上的資本。但父母還要特別注意一點:孩子的好習慣不在多,貴在堅持到底。所以,父母還應在孩子的意志力上多下功夫。

方法五:今日事,今日畢——鍛鍊孩子的意志力、自控力

由於正處在青春期,這些初中的孩子可謂是“性情中人”,高興的時候,他們會把該做的事情統統都做完;不高興的時候,他們乾脆手一甩,該做的事情也不去做。

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講,這十分不利於孩子成長。同時,這表明孩子身上存在著至少兩個缺點:一,沒有時間觀念;二,沒有做計劃的觀念。

在前面我也提到過,由於七-八年級的科目要比小學時多得多,知識的難度也會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在這時,孩子只有學會做計劃、學會利用時間,才能儘快適應初中的學習,才能取得好成績。其實,不僅僅是學習,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只有孩子有了做計劃的意識,有了時間觀念,所有的事情才會按部就班的完成。

當然,也有很多孩子有時間觀念,也知道做計劃的重要性,但一遇到困難,他們的計劃就要宣告失敗。初中的孩子往往會計劃做的很好,但執行起來卻沒有那麼順利,常常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多以,在這個時候,家長很有必要讓孩子明白“今日事,今日畢”的重要性。當然,也許“今日事,今日畢”的重要性,孩子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那家長就要從孩子的自控能力上下功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