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孫權三點原因逼死陸遜,也因此自掘吳國覆滅的墳墓

孫權三點原因逼死陸遜,也因此自掘吳國覆滅的墳墓


《陸遜傳》載:“及太子有不安之議,遜上疏陳曰:‘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 遜憤忿致卒, 時年六十三, 家無餘財。”

這段話告訴我們兩個信息:一、陸遜是被孫權逼死的:“權累遣中使責讓遜, 遜憤忿致卒”;二、陸遜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介入了吳國皇位繼承之爭。

孫權三點原因逼死陸遜,也因此自掘吳國覆滅的墳墓

陸遜

英明雄武的吳主孫權,對作為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國之肱骨重臣、出將入相的陸遜,為什麼一定要狠下殺手處之而後快呢?陸遜之死又為什麼說是無可避免的政治、家族宿命呢?又為什麼說殺死陸遜,孫權是在自掘東吳政權的墳墓呢?

基於以下三點原因,孫權必須殺掉陸遜

孫權三點原因逼死陸遜,也因此自掘吳國覆滅的墳墓

孫權

1、直接原因:陸遜介入“二宮構爭”。所謂“二宮構爭”,是指圍繞東吳的皇位繼承人問題,所發生的一張政治鬥爭和危機,事情發生在赤烏五年(公元 242 年)至赤烏十三年(公元 250 年)間,時間跨度長達八年之久,孫權此時已立孫和為太子,但他同時又寵溺魯王孫霸,給予魯王的禮秩待遇與太子幾乎無別,這就造成了奪嫡的可能,而到了孫權後期,更欲廢孫和而立孫霸。儲君之事非同一般,朝中大臣也因分別支持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而分裂成兩派,以陸遜為代表的江東士族多支持太子孫和,而孫氏家族的根基淮泗集團則大都擁護魯王孫霸。事情的結果是太子孫和被廢為庶人,同時魯王孫霸也被賜死,孫權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而當時身為丞相、同時也是江東士族領袖的陸遜也不可避免的捲入其中,在“二宮構爭”,他堅定的站在太子孫和一邊,多次上疏陳述庶嫡之分,使得孫權十分不悅,最終被孫權多次責怪而逼死。

2、間接原因:孫權為繼承人鋪路。隨著周瑜、魯肅、呂蒙、張昭、諸葛瑾、顧雍等重臣相繼辭世,陸遜成為東吳的元勳級大臣,且其文武並舉,同時兼任丞相及上大將軍兩職,政權、軍權盡在陸遜一人之手,朝中已無人能與之制衡。正式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十分擔憂在其過世後,陸遜位高權重,尾大不掉,繼位者年輕勢薄、經驗、閱歷尚淺,無法駕馭不了政治經驗十分豐富、且背後勢力龐大的陸遜,對孫氏家族的皇權造成威脅;加之陸遜家族早先其實與孫氏家族有滅族之恨,東吳建國前,孫權之兄孫策曾奉袁術之命攻打陸遜的叔父廬江太守陸康:康“受敵二年,城陷。月餘,發病卒,年七十。宗族百餘人,遭離飢厄,死者將半。” 而此時陸遜正寄宿在陸康家中,因此孫、陸家族實則有家仇私恨。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孫權擔憂陸遜對孫氏家族進行報復。因此,從這兩方面來說,陸遜之死既是政治衝突的必然產物, 也可以說是一種無可避免的政治宿命。

3、根本原因:打擊江東士族勢力。對於東吳政權所在的江南地區來說,孫氏家族是北人南下的外來勢力、陸遜則是江東本土士族代表。在爭奪天下、治理東吳的過程中,孫氏家族更加情願依靠重用知根知底、利益融合的淮泗集團,而不願讓世代植根於江南的士族豪門的勢力過於膨脹,威脅孫氏家族皇權及淮泗集團統治利益。對於孫氏家族與江東士族而言,雙方並沒有“血濃於水”、“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關係,而更類似與一種交易:孫氏家族利用江東士族籠絡人心、鞏固統治;江東士族則依附孫氏家族獲得更多權勢,發展士族勢力。在這種交易下,孫權是不可能真正信任江東士族的。到了後期,孫氏家族及淮泗集團在江東的地位真正全面鞏固之後,自然就要排斥異己,開始打擊江東士族,而作為其中的代表和領袖,陸遜自然是首當其衝的重點打擊對象,因此,無論陸遜有沒有介入“二宮構爭”,陸遜之死幾乎就是註定的,而“二宮構爭”給了孫權足夠的羞辱、打擊陸遜及其代表的江東士族勢力的理由。

孫權逼死陸遜,其實是自掘東吳墳墓

孫權逼死陸遜,大開打擊江東士族先河,江東士族與孫氏家族的關係,在原先相互交易的基礎上,更加貌合神離。然而,孫權死後的繼承人孫亮、孫休、孫皓並未停止對江東士族的打擊,反而變本加厲,而因此產生的結果也是毀滅性的:最終導致江東士族對孫氏家族的完全背離,而江東士族背棄孫氏家族,也加劇了東吳的覆亡。

孫權三點原因逼死陸遜,也因此自掘吳國覆滅的墳墓

江東士族勢力龐大

在西晉的整個滅吳戰爭中,並非東吳軍隊毫無戰鬥力,而是西晉軍隊沒有遇到過一次堅決的抵抗,王浚自蜀伐吳,一路上“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抗”,最後長驅直入金陵城。這其中,江東士族對西晉不僅不全力抵抗,反而還“開門歸順”,引兵入城,加劇了東吳的滅亡。就連東吳末代皇帝孫皓自己也感嘆,“不守者, 非糧不足,非城不用,兵將背戰耳。”

東吳創立之前及建國前期,江東士族大姓之所以支持孫氏家族,無非是在戰亂之際為自己切身利益尋求的一種保護,隨著孫氏家族對其持續不斷的打擊、消弱,江東士族無法繼續保證其在江東地區的地位和勢力,因而也不在積極支持東吳孫氏家族,對南下的晉軍時毫無抵抗之意,就是對孫氏家族的拋棄意向的具體體現。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孫權作為始作俑者,逼死陸遜、打擊江東士族勢力,實屬於自掘墳墓之舉。

東吳這個偏安一隅的政權,可以說是其成功依賴孫氏家族與江東士族的交易、利用、合作,其失敗也與孫氏家族與江東士族關係交惡、破裂息息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