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算不上的取勝《曹劌論戰》是否根本就被騙了?我這小心肝啊碎一地

算不上的取勝《曹劌論戰》是否根本就被騙了?我這小心肝啊碎一地


長勺之戰是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一次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戰役,而曹劌是難得一見的軍事奇才。


曹劌論戰》一篇優秀到入選中學課本的古文。課本上說。


長勺之戰並沒有這麼簡單。

曹劌的謀略,

但是後來學習《左傳》時候發現。確實使得魯國取得勝利的效果。

可得勝的手段,當時看來,卻非常不光彩,而且造成了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曹劌因何取勝?

首先我要辨析的一個概念是春秋時期的戰爭,和戰國後爾虞我詐、上兵伐謀的戰爭是不同的

春秋時期能參與戰爭的都是士”以上的級別,貴族有貴族必須遵守的禮節,也就使戰爭有了底線。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天下一家的思想觀念,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臣,互相之間也都有剪不時理還亂的血緣、婚姻關係。

各諸侯國交戰,對面的不是宗親就是姻親,事後還得向天子和其他親戚彙報戰況戰果,所以雙方都會自覺遵守“先禮後兵”原則。

如果我去閱讀《儀禮》會發現這一時期的禮儀順序繁瑣複雜到令人髮指,且不說婚喪嫁娶這些人生大事,連宴會、喝酒都有各式各樣的規矩。

那麼作為“國之大事,祀與戎”兵事,只會更加複雜。出征之前,就有卜筮、授兵(分發兵器)告廟(祭告祖先)等一系列儀式。

等到雙方抵達戰場,還需要致師,誓師。

致師”就是大軍不動的情況下,雙方各派出幾個勇士犯敵挑戰。差不多就是三英戰呂布那樣?

誓師”就是作戰前申明紀律、鼓舞士氣的動員大會。

之後才是正式交戰:雙方鳴鐘鼓,然後兩軍對沖,以戰車對沖為主,步兵跟在戰車之後。


算不上的取勝《曹劌論戰》是否根本就被騙了?我這小心肝啊碎一地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

立即對沖】這條規矩,

曹劌就是打破【互鳴鐘鼓後。打齊國一個措手不及。

站在齊人的角度,三次鳴鐘鼓得不到回應的後果,不只是曹劌所說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回到當時的場景想象一下—三次邀戰,魯人都不回應,依照當時的正常邏輯,齊人會怎麼想?

從上到下,肯定都會懷疑魯人是不是不想打,想要和談?所以第三次鳴鐘鼓後,齊人在心態上,就沒有作好應戰的準備。

這時候,魯軍忽然衝過來,效果類似於偷襲,怎麼能不贏?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但曹劌懷疑對方有詐,

魯莊公想乘勝追擊。等到看到齊人倉皇逃竄的證據,才下令追擊。

這裡面也涉及一個軍禮的問題。


司馬法·仁本》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以明其禮也。

古時候(西周以前)追擊潰逃的敵人不逾越一百步,追蹤主動退卻的敵人不逾越九十里,這是為了表示禮讓。

魯莊公下令追擊,

齊軍剛剛潰退。只要在一百步之內,都是合於軍禮的

但是曹劌的操作顯然又在齊軍意料之外,奔逃出老遠以後,本以為已經到平安線內,結果又一大撥軍隊殺來…

齊人應該怎麼都不會想到這種行為竟然出自周公之後—魯國人之手。

長勺之戰獲勝,魯史裡濃墨重彩地記了一筆,為邦國出了這麼個曠世難遇的軍事奇才沾沾自喜。

結果呢?

看看長勺之戰後的魯國:

沒過多久,魯國就被齊國打到趴在地上吃灰;又沒過多久,這位雄心勃勃的魯莊公直接抱上了齊桓公的粗腿,該聘問聘問,該聯姻聯姻,再也不動爭霸的心思,安安心心做起了齊國的跟班。

其實從長勺之戰的記載就可以看出,曹劌的軍事思想比起後來寫兵法的那些大佬差遠瞭如果說拿他跟後人比不太公平,就說說幾十年前鄭厲公使的魚麗之陣”乍一讀就能感覺出很強的技術性。


算不上的取勝《曹劌論戰》是否根本就被騙了?我這小心肝啊碎一地


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曰:「陳亂,民莫有鬥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蔡、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

鄭國的子元建議用左方陣來對付蔡軍和衛軍,用右方陣來對付陳軍,說:陳國動亂,百姓都缺乏戰鬥意志,如果先攻擊陳軍,肯定奔逃。周天子的軍隊看到這種情形,又一定會發生混亂。蔡國和衛國的軍隊支撐不住,也一定會爭先奔逃。這時我可集中兵力對付周天子的中軍,就可以獲得勝利。鄭莊公聽從了曼伯擔任右方陣的指揮,祭仲足擔任左方陣的指揮,原繁、高渠彌帶領中軍護衛鄭莊公,擺開了叫做魚麗的陣勢,前有偏,後有伍,伍彌補偏的空隙。

曹劌的操作就相當於在足球賽中手腳並用,

相較之下。強行射門。

這種方法用一次可以,但若玩不出新的花樣,也就只夠用一次的大家都有手有腳,能作弊,他人就不會麼?

這次戰事之後,全天下都知道魯國作戰不守軍禮。下一回交戰,齊國的那些將領們還會這麼傻乎乎地中圈套嗎?

下一回打魯國,還講什麼招勢?直接手腳並用,把它當蠻夷就完事兒了唄。

倒是齊國出了個人才管仲,意識到時人心中周禮還有很重的分量,靠著尊王攘夷的路線,幫齊桓公收穫了一整票的跟班。

有意思的長勺之戰曇花一現之後,左傳》上再也沒有曹劌率軍作戰的記載,後來唯一一次出場,勸魯莊公不要到齊國去觀看祭祀社神,但莊公沒聽—那時候的魯莊公恨不得攀牢跟齊國的姻親關係(第二年就娶了齊女哀姜)而且莊公爭霸夢碎後,對曹劌的才幹應該是很失望了所以聽不進他建議(猜的

另外,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了一個叫曹沫的魯臣:


算不上的取勝《曹劌論戰》是否根本就被騙了?我這小心肝啊碎一地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跟齊國作戰,

《史記》說曹沫這個人是魯莊公的愛將。三戰三敗,導致魯國割了一大片地,但是莊公還是沒把他免職。

後來齊魯會盟,曹沫手執匕首劫持齊桓公,逼他歸還魯國的失地。齊桓公情急之下同意歸還,事後齊桓公想反悔,但被管仲勸住了

所以這場會盟的效果是魯國收回了失地,齊國得了個好名聲。

一說這裡的曹沫就是曹劌。當然也有人考證認為不是

看行事的作風,曹沫和曹劌確實是挺像的會盟現場挾持對方國君,也是通過壞規矩,為國謀小利。

只是眼光不夠久遠,看不到這些短暫的利益面前,還有國家信譽,還有人心所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