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他是四朝元老,年過七旬才造反,成為三國最後贏家

他是四朝元老,年過七旬才造反,成為三國最後贏家

“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這是史書對於司馬懿的評價。司馬懿因為才能出眾受到曹操的徵辟,然而他認為曹操是篡漢逆賊,而自己是士族之後,因此不願意為曹操做事,後來曹操一統中原,司馬懿無法再回避,於是開始為曹氏效命,他主要輔佐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

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後與大將軍曹爽一同輔政,此時他已是四朝元老。但他在70歲高齡發動高平陵政變,篡奪了曹魏江山,最終成為三國最後贏家。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等到七十高齡才造反呢?這其中必然有著複雜的原因。

司馬懿與曹操:可有可無

司馬懿一生輔佐過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早年的司馬懿根本沒有想過謀反,而是一心一意的輔佐曹操和曹丕,也為他們建立的魏國立下了不少功勞。司馬家的祖上官位都非常顯赫,到了他的父親司馬防這一代遇到了

董卓之亂。

董卓幾乎殺掉了京城內的所有官員,當他想要殺司馬防一家人的時候,突然發現司馬防的大兒子司馬朗長得很像自己死去的兒子,因此觸景生情,放過了司馬家。司馬懿從小就勤奮好學且才智過人,司馬家有八個兄弟,但是論智謀卻沒有人能比得上他,長大後常胸懷天下,氣度不凡。

他是四朝元老,年過七旬才造反,成為三國最後贏家

年輕時的司馬懿常常憂國憂民,想要改變亂世,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時人都稱讚他胸懷大志,當時已經官至尚書的名士崔琰,都稱讚司馬懿的才能,遠非他人所能比。東漢末年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就是想要做官就必須得到鄉里名士的推薦。

司馬懿的才能人盡皆知,不用鄉里名士介紹,當時擔任司空的曹操就已經聽說了他的名氣,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但是司馬懿當時不想入仕,因為曹操就像漢獻帝所說“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年輕氣盛的司馬懿自然瞧不起他,因此藉口自己有麻風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拒絕任職。

後來曹操一統中原,司馬懿一家人都無法逃避,所以為了保住身家性命,司馬懿只好接受了曹操的徵召,從此踏入仕途。當時曹操身邊有很多名士,如荀彧、郭嘉、崔琰等等,而他徵召司馬懿只是不想讓人才流失到其它國家,對自己的政權造成威脅。當時的司馬懿與曹操的眾多賢臣相比還不夠資格,所以曹操就

把他送到曹丕身邊輔佐,同時把楊修送到曹植身邊輔佐,就是想看看誰有能力讓曹操從這兄弟二人中選擇一個作為太子。

他是四朝元老,年過七旬才造反,成為三國最後贏家

司馬懿與曹丕:亦臣亦友

曹丕其實是一個很可憐的人,他少年時父親曹操就南征北戰很少在身邊陪伴,因此他和曹彰、曹植兄弟三人都是大哥曹昂帶大的,

曹昂因為父親的失誤而被張繡追殺,最終力戰而死。而曹丕回到曹操身邊以後,父親也對他表示出了冷漠的態度,曹操喜歡他的四子曹植,因為曹植文采過人,深得父親歡心。

曹操幾乎把所有的人才都送到了曹植身邊,就連曹植的妻子都是崔琰的女婿,擺明了有想讓他擁有政治資本,將來好繼承王位。而曹操給曹丕選的妻子卻是袁熙的妻子甄宓,曹熙兵敗逃跑,留下甄宓被魏軍俘虜,最終嫁給了曹丕。司馬懿的到來,無異於給了這個落魄的人一絲曙光。

他是四朝元老,年過七旬才造反,成為三國最後贏家

因為曹丕本人非常聰明而司馬懿也盡心盡力的輔佐他,所以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最終還是無法改變曹丕有帝王之術,而曹植只會吟詩作對的事實,立曹丕為魏王太子。也正是這一年,司馬懿出奇謀勸說孫權圍困關羽,使關羽敗走麥城,兵敗被殺,解了樊城之圍。

從此東吳和蜀漢水火不容,破壞了孫劉聯軍,增長了魏國實力。曹操因此看到了司馬懿的才能,但是也害怕他能力太強,將來皇帝無法控制,想要將他殺掉。然而司馬懿巧言善辯,成功的化解了曹操的疑心,把他留給了曹丕,命令他輔佐曹丕共同建設大魏。

曹丕在位時司馬懿草創大魏新政,實行屯田之策,並且提拔鍾會、鄧艾等人,改變了曹魏宗族橫行的局面,貫徹了大魏的國法。而曹丕出征吳國,也是司馬懿在京師留守,安撫百姓、供給物資,使前方戰事無憂,曹丕因此非常信任他,

把司馬懿比作自己的曹參和蕭何。

曹丕廢掉漢獻帝登基稱帝,也是司馬懿在背後謀劃。但是曹丕在位只有六年就英年早逝,死前傳位於太子曹叡,命令司馬懿繼續輔佐,然而正是因為曹叡的步步緊逼,才使司馬懿有了謀反之心。

他是四朝元老,年過七旬才造反,成為三國最後贏家

司馬懿與曹叡:爾虞我詐

曹叡其人對待司馬懿的態度和曹操、曹丕完全不同,因為他幼年時母親甄宓就被父親賜死,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因此他永遠無法像父親和祖父一樣完全信任一個人,即使是司馬懿這樣的三朝老臣。曹叡知道司馬懿手中握有軍權,因此對他處處提防,時而重用、時而訓斥。

由於曹叡非常善於駕馭群臣,所以司馬懿儘管有兵權也可能隨時被奪走,所以他一直在曹叡執政時期活的戰戰兢兢,不管是抗蜀北伐還是征討遼東,他都盡力去做,就是怕皇帝挑出毛病殺了他。

他是四朝元老,年過七旬才造反,成為三國最後贏家

曹叡本來想熬死司馬懿然後大權獨攬,他之所以要用司馬懿,只是因為大魏人才凋零,剩下的人又不足以擔當大任,如果有一個比司馬懿更厲害的人,他一定會殺掉司馬懿,但是如果要對抗東吳和蜀漢,那麼司馬懿當然是不二人選,曹叡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而司馬懿對於這個薄情的皇帝也沒有了從前的那般效忠,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相互利用、爾虞我詐。曹叡沒有逃脫曹氏短命的詛咒,只活了三十六歲就去世了,死前將皇位傳給了幼帝曹芳,命令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正是這個決定,導致了大魏最終的滅亡。

他是四朝元老,年過七旬才造反,成為三國最後贏家

年逾古稀:發動高平陵政變

曹爽是鎮西將軍曹真的兒子,雖然帶兵打仗非常勇猛,但是若論智謀與司馬懿相比則是毫無勝算。曹爽仗著自己大將軍的身份挾持小皇帝,在朝堂上說一不二,並且把軍隊全部交給他的兄弟曹羲、曹訓掌管。在作戰方面他也不聽司馬懿的建議,在與吳軍作戰中錯誤百出,導致了魏軍的潰敗,使魏國國力衰退。

然而曹爽仍然執迷不悟,他與心腹何晏、鄧颺、丁謐等人把太后遷宮,讓她遠離皇帝好對皇帝加以控制,甚至暗中謀劃奪取司馬懿的軍權,想要謀殺他。司馬懿只好通過裝病一直蟄伏在家中。

他是四朝元老,年過七旬才造反,成為三國最後贏家

面對曹爽的步步緊逼,司馬懿終於忍無可忍,回想自己一生都在為曹氏做事,可是曹氏的皇帝除了曹丕對他有一些真心之外,剩下的皇帝每個人都想殺掉他,他做了一輩子別人的手中刀,這一次終於鋒芒畢露,選擇做執刀人。司馬懿趁曹爽帶著皇帝去拜謁祖陵時發動了高平陵政變,誘騙曹爽交出兵權,並許諾不會殺他,但是回到京城以後就將曹爽等人全部誅殺,徹底篡奪了曹魏的江山。

司馬懿古稀之年才選擇造反,他之前一直沒造反是因為沒有造反的必要,因為皇帝雖然有心想要殺他卻一直都離不開他,而且曹魏的三個皇帝都有足夠的能力壓制他,即使造反失敗的可能性也很大。曹爽的輔政和他一系列愚蠢的做法,使司馬懿感受到了危機感,即使他已經七十高齡還是會畏懼死亡,所以在此時發動政變,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以後不再受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