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楊家將》可以說膾炙人口了。

裡面給人印象最深的反派,不是那些遼兵遼將,而是宋朝的一個大官——潘仁美。

潘仁美的壞,壞得很純粹,公報私仇,陷害忠良,讓人牙癢癢的。可你要說他是遼國的臥底吧,又不是那麼回事。

這潘仁美到底圖個啥,至於這樣嗎?

藝術總是來源於生活。我們知道,楊家將是有原型的,他們的原型來自北宋初年名將楊業一家子,那潘仁美有沒有原型呢,也是有的,同樣來自北宋名將——潘美。

歷史上真實的潘美,一生南征北戰,功勞遠遠大過楊業,與曹彬並稱。

最重要的是,陷害楊家將這事不是他乾的。

名將潘美咋就成了潘仁美,他為何會被黑化,這還得細細道來。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楊業與潘美

北宋名將楊業,其實原來是北漢名將,各為其主時,他是宋軍的勁敵,“楊無敵”的綽號就是那時候掙來的。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在宋太宗的親征下終於投降,楊業也因此歸宋,得到趙光義重用。

楊業長期在邊境作戰,熟悉邊事,趙光義仍舊安排他在邊關駐紮,只是對手從宋軍換成了遼軍。

歸宋後,楊業也有出彩表現,如在太平興國五年,以奇兵繞到進攻雁門的遼國大軍背後,出其不意發起攻擊,陣斬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解了雁門之圍,一戰威震敵膽。

如果要列個北宋的開國名將名單,楊業還排不上,潘美絕對有資格入選。

在趙匡胤還是個後周都檢點時,潘美就是他手下嫡系。隨後為北宋滅南漢、伐南唐、徵北漢,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戰功赫赫。

趙光義即位後,潘美同樣恩寵有加,加封開府儀同三司,隨後又被封為韓國公、忠武軍節度使。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宋太宗決心繼承哥哥遺志發動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他舉傾國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伐遼。

宋軍傾巢而出,同為名將的潘美和楊業當然責無旁貸。潘美擔任西路軍主將,楊業任副將。這不是他們第一次搭檔,之前他們在邊關配合作戰,已經彼此熟悉。

擁有潘美和楊業的西路軍很強,強到勢如破竹,直接攻下了十六州里山後九州中的寰州、應州、朔州、雲州四個州。

不過宋軍的主力是沙場老將曹彬所統帥的東路軍,相比潘美,曹彬資格更老,但他的東路軍卻遇到了麻煩。

老將曹彬遇到了最要命的問題,他的大軍按計劃攻佔了涿州,卻被遼國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截了糧道。大軍無糧,立馬崩潰,曹彬只得下令迅速後撤,直接撤回了宋境。

趙光義得到報告大驚失色,三路大軍的戰略目的是最終合圍幽州,完成最後一擊。東路軍一撤,遼軍勇將耶律休哥就有了放飛自我的機會,將對其他兩路宋軍形成致命打擊。

趙光義嚴令曹彬“按兵蓄銳以張西師之勢”,可惜東路軍軍心已散,再次進入涿州後無法堅守,只得遷走人口,棄城而去。

撤退過程中,又被耶律休哥追擊,損失數萬人馬,“為遼師衝擊死者數萬人,沙河為之不流,棄戈甲若丘陵”。

遼軍獲得巨大戰果,並且“收宋屍以為京觀”。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楊業之死

東路軍玩完了,北伐已告失敗,趙光義下令中路田重進和西路潘美緊急撤退。

中路軍撤得很快,將百姓內遷後迅速退回宋境。

西路軍本來也該這麼操作,這時候還來得及。楊業看得很清楚,他建議立即護送百姓撤退,路上安排接應,設下伏兵,可保萬無一失。

《宋史》: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

但是監軍王侁不這麼認為,西路軍還沒有遭遇過失敗,之前過於順利衝昏了他的頭腦,他認為還能和遼軍拼一拼,取得更大戰果。

王侁出言譏諷楊業:“領數萬精兵,而怯懦如此!”,要求楊業出兵交戰,另一名監軍劉文裕也表態支持。

《宋史》:侁沮其議曰:"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贊成之。

楊業被激怒了,在根正苗紅的大宋軍界大佬們眼裡,他本就是降將,在出身上低人一等。如今又被無端懷疑,唯有死戰以明心志。

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楊業明白此行九死一生,臨別之際,他向潘美請求,在陳家谷口埋伏下弓弩手,一旦自己退卻到這裡,可以接應,否則自己必死無疑。

王侁和潘美確實如楊業要求,設下了伏兵。從早上等到中午,王侁始終沒有等到楊業,於是他以為楊業已經擊敗遼軍,為了搶功,他拉走了谷口的人馬,前進了不到二十里,楊業兵敗的消息傳來,王侁立即率兵撤退,楊業接應的要求,早被他甩到了腦後。

傍晚時分,廝殺了一天的楊業終於撤到了谷口,靜悄悄的陳家谷口卻再也沒有援兵來接應他們。遼軍已經追到,力戰之下,楊業全軍覆沒,自己力盡被擒,絕食身亡。

這是正史記載的英雄楊無敵的悲劇故事。

趙光義痛心於楊業之死,分別對責任人進行處罰,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監軍劉文裕“除名,隸登州”,主將潘美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也就是降職了事。

一年後,潘美就官復原職,王侁直到7年後才被召還,身體卻已經垮了,到京師就病死。

這件事從頭到尾,有兩個關鍵人物,監軍王侁和主將潘美,他們到底誰要為楊業之死負主要責任。

按照常規理解,主將就是一軍統帥,是最後拿主意的人。但別忘了,這是在宋朝,有監軍制度的宋朝。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北宋的監軍

監軍制度,並不是宋朝獨創,許多朝代都有。關鍵在於,北宋時期的監軍有多大權力,是否能左右主將的決定。

回答是,北宋的監軍,權力大得嚇人。

到底有多大,史料上寫得明白。

監軍也有許多種,權力最大的一種不是男人,是太監。

宦官監軍從唐朝就一直傳到了北宋,而且北宋的太監很強,很多都是武裝太監,屬於太監中的戰鬥機,他們不但負責監軍,許多還領兵打仗。

比如太宗朝的武裝太監竇神寶,嗜好砍人。

《宋史》“(神寶)稍遷入內高品,監幷州戍兵。屢出襲賊,前後破砦三十六,斬千餘級,大獲鎧甲、牛馬、橐駝,因築三砦。詔褒之。九年,命與尹憲屯夏州,時岌伽羅膩等十四族久叛,神寶率兵大破之,焚其廬帳,斬千餘級,虜獲甚眾”。

當然還有最出名的武裝大太監——李憲和童貫,他們都曾經成為手下宋軍實際上的統帥。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趙匡胤派給西路軍的監軍不是太監,是官員,不是一個,而是四個。王侁、劉文裕是出名的兩個,還有兩個不太為人所知,是郭超和侯莫陳利用。

王侁是個官二代,他父親王樸官至後周樞密使,根據記載,王侁“性剛愎”。

監軍王侁的權力和行動,也記載的很明白:

“自寅至巳,侁使人登託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

潘美是主將卻“不能制”,說明王侁確實有指揮權,並且他還有劉文裕的支持。

一個潘美尚且鬥不過一個監軍,別說兩個監軍。

結合北宋時期的監軍制度來看,監軍們始終都有指揮權,如果主將和監軍意見相左,監軍可以收回指揮權,自己指揮部隊。

這在許多監軍身上都有表現,如北宋開國平定湖南的戰役,主將是慕容延昭,監軍是李處耘。

結果監軍李處耘表現得比主力前鋒還生猛,把主將慕容延昭拋在後面,幾乎憑一己之力盡得荊湖之地。

說一千道一萬,顯然監軍王侁是有權利左右主將潘美的。

到這裡,陳家谷口那檔子事應該已經比較清楚了。

不過這帶來更大的問題,既然潘美是這樣的潘美,那為何後世會把他黑化而不提王侁。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潘美形象的演化

楊業犧牲後,楊家將的故事就開始在民間流傳。不過從北宋到南宋,並不見潘美的黑化。

在《宋史》以外,《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潘美楊業之間有恩怨糾葛的文字。

直到元朝開始,潘美的形象開始在雜劇中出現,名字也成了潘仁美,比如在元雜劇《吳天塔孟良盜骨殖》中:

“只恨那潘仁美這個奸賊 ,逼的俺父子並喪番地 ,可憐人也”
“兄弟七郎 ,打出陣來求救 ,被潘美賊臣,將您兄弟綁在花標樹上 ,攢箭射死”。

從元到明,潘仁美的奸臣形象不斷豐滿,到明初已經較為清晰和穩定。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從時間上看,為什麼到了元明時期,才開始黑化潘美呢?

這顯然與政治因素分不開,兩宋時期,潘美配享太廟,根正苗紅,是正兒八經的開國功臣,容不得被黑。元滅宋後,宋朝成了前朝,沒了那麼多顧忌。到了明朝,事情更是已經過去好幾百年,潘家後人想要告作者侵犯人物肖像權,官府恐怕也不會受理。

潘美被黑,更是小說與戲劇製造衝突的需要。

潘仁美是《楊家將演義》裡主要的反派,刻畫得栩栩如生,壞得掉了渣,和他相比,正兒八經的敵人遼國的存在,彷彿也為了襯托潘仁美的一肚子壞水。

從人物塑造上看,潘仁美很成功。

為啥選潘美呢,因為他身上有很多戲劇性,具備足夠的存在感。

第一,潘美是西路軍主將,確實是楊業的領導。

對聽書人來說,主將就是軍隊統帥,哪個有心思來聽你解釋監軍的作用,軍隊戰敗,主將背鍋,再正常不過。

第二,潘美確實是太師。

潘美有一個女兒,成為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就是章懷皇后潘氏,從身份上說,可以稱呼潘美為太師。並且在職務上,潘美在雍熙四年也被封為檢校太師。

扯上點後宮那檔子事,從古到今,這種元素大家都喜聞樂見,老少咸宜。

相比之下,王侁意思就差了很多了。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而且,對於元明時期的戲劇和演義創作來說,這樣的方式有套路可循。

比如《呼家將》裡的龐太師,原型是北宋名臣龐籍,《薛家將》裡的皇叔李道宗,是和李勣、薛萬徹齊名的開國名將。

既然是看戲,誰又會去在意配角反派的原型。

必須要有一個奸臣,主角內憂外患,才能將其拔高,這樣衝突才劇烈,大家看得才過癮。

楊家將故事如果缺了潘仁美,那就如同自斷一臂,少了內鬥的精彩情節,精彩程度要遜色不少。

然後還要結合時代背景。

到潘仁美形象定型的明朝,以流傳最廣的熊大木版的《楊家將演義》來看。熊大木所處時代在明朝嘉靖年間,南有倭寇鬧得正歡,西北蒙古不時騷擾,明朝國力下降,正處於一段內憂外患的時期。

對民間來說,需要英雄的存在來承載人們的期望,忠勇的楊家將故事是個很好的選擇。

就時代來看,這一時期有個著名的“奸相”嚴嵩,著名的抗倭名將,兵部尚書張經和右僉都御史李天寵,因為得罪了嚴黨,而被誣陷殺害。

公道自在民心,無論哪個時代,大家都需要英雄。藝術作品反映的是實際現實,潘仁美的形象在這一時期定型,正是民間對忠君報國之臣的敬仰和禍國殃民奸臣的痛恨。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拿出“潘楊不結親”的說法來質疑。

要我說,“潘楊不結親”不算什麼。

潘美去世後,被宋真宗追封為鄭王,鹹平二年(999年),得以配享太廟。崇寧元年(1102年),宋徽宗趙佶想起來給功臣排排名次,潘美排名第二。南宋時期,潘美還是位列功臣群像之中。

到了明朝,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一年讓潘美從祀於帝王廟。

潘美原本在好好在廟裡享受祭祀,到了清朝,有個御史顧如華上奏要求撤去潘美之祀,竟然還得到了康熙的批准。

這說明什麼,說明演義影響之大,已經滲透到了飽讀詩書的官員那裡,相比之下,在民間的影響更加可想而知。

那麼數百年來,百姓受其影響,民間產生潘楊不結親這種規矩,也就沒什麼奇怪的。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無辜的——楊家將和潘仁美不得不說的故事

小院之觀

受演義影響的歷史人物並非僅有潘美一個,商朝紂王、三國周瑜,甚至金庸筆下的尹志平都是代表。

《楊家將》我也愛看,小說、電影都不會錯過。藝術改編也無可厚非,潘仁美塑造得很成功,不過藝術加工和史實還是應該分開看待。

知道這是藝術加工,看得投入,讀得精彩,那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