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造反,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晴天微微雨


司馬懿,字仲達,出身河內司馬氏。他歷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一共活了73歲。司馬懿非常能活,曹操、曹丕、曹睿3位統治者被他熬死了。而在曹芳時期,70歲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政權,此後他一直曹魏帝國的實際當權者,直到73歲去世。

司馬懿作為曹魏元老勳臣,並不是一開始就想著謀朝篡位

司馬懿歷仕四朝,並沒有處心積慮地謀朝篡位,至少在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作為曹魏重臣,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

曹丕征討東吳時,司馬懿坐鎮許都,幫曹丕穩定後方;東吳乘曹丕新喪之際伐魏時,司馬懿領兵禦敵,擊敗諸葛瑾,並斬殺張霸,斬首千餘級;從蜀漢叛逃過來的將領孟達,投魏後還和蜀漢勾勾搭搭,企圖再次回到蜀漢,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斬殺了孟達;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坐鎮關中,堅守不出,阻擋住了諸葛亮的步伐;遼東太守公孫淵襲擾曹魏邊境時,司馬懿率軍北上平定了遼東;東吳出動四路大軍攻打曹魏,司馬懿主動請纓擊潰了吳軍,斬首萬計…

曹操時期的司馬懿是謀臣,曹丕和曹睿時期的司馬懿是重臣,曹芳時期的司馬懿是逆臣。但值得注意的是,司馬懿並非一開始就有不臣之心。至少在曹操、曹丕、曹睿3位統治者在位時期,司馬懿對曹魏政權,都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哪怕是曹芳時期,他也是在曹芳當了十年皇帝后,發動政變的,他並沒有趁曹芳年幼就伺機奪取曹魏政權。

所謂司馬懿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造反是說法當然站不住腳,否則你怎麼解釋,7歲的曹芳剛即位時,正是主少國疑之際,手握實權的司馬懿不造反,反而要等曹芳當了十年皇帝后才造反?

司馬懿之所以謀朝篡位,和曹爽操作不當有很大關係。至於司馬懿怕什麼,我並不覺得司馬懿怕什麼。他不是一開始就想著謀朝篡位,至少在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可以問心無愧地說,自己是曹魏的大忠臣,對曹魏忠心耿耿。一個忠心耿耿的元老勳臣,怕什麼呢?有什麼好怕的呢?

實際上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代地位時期,司馬懿並沒有謀朝篡位的心思和實力。甚至在年幼的曹芳即位初期,司馬懿也沒想著謀朝篡位。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改朝換代,嚴格來說,只因為曹爽激起了他內心最黑的一面,這才讓司馬懿起了謀朝篡位之心。

高平陵之變只是一次意外

很多人出於對司馬家族的厭惡,固執地認為司馬懿一直心存反意,處心積慮謀劃著如何叛變曹魏,把曹家的天下變成司馬家的天下。這顯然是太主觀了。司馬懿歷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位皇帝(統治者),為曹魏立下過汗馬功勞,是曹魏功勳卓著的功臣,威望和名望都非常高,雖然這些都是日後他發動高平陵之變的重要資本,但就史實而論,高平陵之變是一場意外,並不是司馬懿長期謀劃的結果。

司馬懿雖然在曹操時代就仕宦曹魏,但彼時司馬懿名聲不顯、地位很低,遠不如蜀漢的諸葛亮。真正讓司馬懿獲得重任,登上歷史舞臺的是曹丕。司馬懿在曹丕做魏國世子時就是曹丕的好友,和曹丕關係密切。曹丕代漢自立後,多次提拔、重用司馬懿,司馬懿先後擔任侍中、尚書僕射、假節等重要職務。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曹丕很看重司馬懿,但仍然對司馬懿頗為防範,一直沒有給予司馬懿兵權,實際上曹丕朝時,曹魏的兵權一直在曹氏宗親手裡。故而曹丕時代的司馬懿,並沒有心思和實力篡魏。

曹丕臨終前,遺命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輔佐曹叡。在這四位顧命大臣中,曹真和曹休是宗親,管軍務;陳群和司馬懿是功臣,管政務。同時這四位輔政大臣以曹真為首,可見曹丕心底裡還是信任曹家自己人,而非陳群、司馬懿這些外人。

曹叡即位後,延續了曹丕時代對司馬懿“重用和防範並舉”的舉措,為了防止司馬懿在朝廷中培植勢力,曹叡一直讓司馬懿在外任職。諸葛亮北伐時,曹真督軍關中,對抗諸葛亮。後來曹真病重時,為了抵禦諸葛亮的威脅,曹魏必須啟用一個能力出眾的重臣,以減輕蜀漢對曹魏的軍事威脅。而彼時能抵抗諸葛亮的,只有司馬懿。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曹叡授予司馬懿兵權,坐鎮關中,阻擋諸葛亮北伐的腳步。

司馬懿取代曹氏宗親,首次掌握兵權,這是曹魏政局的一個重大變化。司馬懿在關中鎮守多年,關中的很多將領都受到司馬懿的提攜,是司馬懿人際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日後高平陵之變時,關中諸將傾向支持司馬懿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另一方面,司馬懿因為坐鎮關中,遠離洛陽朝廷,基本上沒有機會參與朝政,當然也就不可能謀劃所謂的篡魏之事了。而且司馬懿此時最重要的任務是抵禦諸葛亮,他哪有心思篡魏呢?

曹叡臨終時,初次確定顧命大臣時,曾有意把司馬懿排除在外,他指定了一個以燕王曹宇為首、領軍將軍夏侯獻、曹爽,頓騎校尉曹肇等宗室為主的顧命大臣名單。不過遭到了中書令孫資和中書監劉放的極力阻撓,孫資和劉放乘曹叡病重無法言語之際,強迫曹叡改詔,於是改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叡死後,7歲的皇太子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馬懿受命共同輔佐曹芳,一開始曹爽對司馬懿這個三朝元老非常敬重,“以父事之”,什麼事也都找司馬懿商量。司馬懿在曹爽這個資歷和威望都遠不如自己的後輩面前,也沒有倚老賣老,而是以自己豐富的軍政經驗指點曹爽。但是沒過多久,曹爽就不耐煩了,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改任司馬懿為毫無實權的太傅,把司馬懿排擠出權力中心,曹爽自己大權獨攬。

此後司馬懿雖然還在朝廷任事,但已經沒有什麼權力了。再往後,司馬懿乾脆稱病不朝,遠離朝堂。最後,司馬懿乘著曹爽陪同曹芳到洛陽郊外的高平陵祭祀曹叡之際,突然發動政變,一舉拿下曹爽,滅其三族,徹底翻盤。

從受命輔佐曹芳到發動高平陵之變,這中間隔了十年,如果司馬懿早有謀篡之心,那麼他大可趁曹魏主少國疑之際,憑藉自己的威望和實力,在曹芳即位後就立即發動政變,廢掉曹芳,誅殺曹爽,奪取曹魏朝政大權。然而並沒有,甚至在這中間,他還有過主動領兵抵禦東吳的舉動。如果曹爽把尊崇司馬懿的態度,一直堅持下去,那麼司馬懿並不會發動高平陵之變,而是會和曹爽一起把朝政治理好。可惜曹爽因為目光短淺,把司馬懿視為敵人,步步緊逼,才激發了本來就外寬內忌的司馬懿,內心最黑暗的一面。

所以,高平陵之變,只是一場因為曹爽操作不慎而引起的意外,他對同為輔政大臣,而且資歷和威望遠在他至上的司馬懿太苛刻了,激起了司馬懿對他的反感和厭惡。這才有了歷史上的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滅曹爽三族,使得高平陵之變的性質撥亂反正變為謀朝篡位

曹爽排擠走司馬懿之後,他大權獨攬,胡作非為,倒行逆施,亂改制度,把朝政弄得一團糟。曹魏重臣都對曹爽亂政的行為非常不滿,迫切希望有人能結束曹爽亂政的局面。當司馬懿暗中聯絡重臣反對曹爽時,大家都一致正在司馬懿這一邊,反對曹爽。這些重臣支持司馬懿,當然是希望司馬懿能撥亂反正,結束曹爽亂政的局面。

這一點是元老勳臣和司馬懿之間的共識,司馬懿曾親口對太尉蔣濟說,“君為周勃矣”。可見高平陵之變時包括司馬懿、蔣濟、高柔等在內的重臣們的都把這次政變視為一次撥亂反正的行動,在他們看來,高平陵之變和西漢周勃聯合重臣誅滅諸呂、還政劉氏、安漢興劉那樣的撥亂反正行動是一樣的性質。所以元老勳臣才會在高平陵之變中,積極幫助司馬懿。

太尉蔣濟曾寫信勸降曹爽,力勸曹爽向司馬懿投降;司徒高柔代行大將軍的職權,接管了曹爽的軍營;太僕王觀代行中領軍的職權,接管了曹爽之弟曹羲的軍隊;尚書僕射陳泰(曹魏元老陳群之子)也奉司馬懿之命出城當面勸降曹爽…

當曹爽被拿下後,司馬懿欲殺曹爽時,蔣濟建言應保全曹爽的性命。蔣濟的建議,其實就是主張不應該對宗室給予毀滅性的打擊,以維持功臣和宗室之間的權力平衡。

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併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誅之。蔣濟曰:"曹真之勳,不可以不祀。"帝不聽。-《晉書·宣帝紀》

但是司馬懿直接無視了蔣濟,滅了曹爽三族。這說明司馬懿控制中樞後,元老重臣失去了制約他的能力。蔣濟臨死前,一再拒絕司馬懿給予他的封侯之賞,也能看出蔣濟和司馬懿立場的不同。

司馬懿滅曹爽三族,意味著高平陵之變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撥亂反正變為謀朝篡位。司馬懿和蔣濟、高柔等人發起高平陵之變的嗎目的,就是撥亂反正。當司馬懿除掉曹爽以後,理應還政於曹氏,和蔣濟、高柔這些重臣一起興復曹魏。但是司馬懿並沒有還政於曹氏,而是以高平陵之變為契機,積極謀朝篡位。

如果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還政於曹氏,和其他重臣一起興復曹魏。那麼自然不會有人指責他熬死曹家三代人,只為了謀朝篡位,篡奪曹魏江山。

結語

司馬懿並不是一開始就想著謀朝篡位,也不是想熬死曹家三代人再篡權,畢竟司馬懿也不知道自己能活73歲之久,更不知道曹家人一代比一代短命。司馬懿謀朝篡位,甚至和少帝曹芳沒有關係,畢竟曹芳即位後十年,司馬懿才發動高平陵之變,這中間發生了很多事,包括東吳攻魏,司馬懿都沒有乘亂奪取曹魏政權,而是領兵打退了東吳。

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只是一場意外。曹爽和司馬懿同為輔政大臣,但曹爽無論是名望還是智謀,都遠不如司馬懿,他理應尊崇司馬懿,同時多向司馬懿學習,但曹爽卻大肆排擠司馬懿,這激起了司馬懿內心的極度反感,司馬懿本來就是外寬內忌之人,面對曹爽的咄咄逼人,司馬懿反擊曹爽也在情理之中。

曹爽亂政激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司馬懿在曹魏重臣的支持下,發動高平陵之變,這本應是一次撥亂反正的行為,但是司馬懿憑藉高超的政治手段,把反對曹爽亂政的重臣集團轉為自己政變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從而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沒有還政於曹氏,和其他重臣一起興復曹魏,而是積極謀朝篡位。撥亂反正還是謀朝篡位,都在司馬懿一念之間了。所謂司馬懿熬死了曹家三代人,處心積慮只為篡奪曹魏,我當然無法苟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