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养殖狮头鹅?

狮头鹅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养鹅业已作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迅速发展。饲养种鹅专业户也越来越多,如何饲养好种鹅,使之产生更高的效益?后备种鹅及休产期种鹅的饲养管理是关键。

种鹅的利用年限为4—5年,每年的谷雨至白露是种鹅的休产期(俗称拖草期)。作为新留后备种鹅在每年的5月1日前后也约120天龄左右,至白露前后开产还有100—120天时间。这一时期休产种鹅及后备种鹅的饲养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种鹅的繁殖能力。通过科学的限制饲养,控制生长并促使生殖系统充分发育完善,羽毛生长整齐,对种鹅进入产蛋期的产蛋量及种蛋受精率关系很大。

一、饲养:要掌握好二次过渡,即饲料日粮由营养浓度高到低,以至停喂只给放牧;再由低至产蛋前为种鹅日粮营养水平。沿用至今的传统方法是通过稻谷和大糠的配合比例来进行控制,第一次过渡逐渐增加大糠比例,降低稻谷比例,直至停喂只给放牧,让种鹅采食青草和一些谷实类遗粒。在只给放牧时,要视草地条件和鹅体状况,酌情舍喂补料(多补给甘茨)。

并根据生产季节,鹅群换羽情况,适时进行第二次过渡,即开始喂给含大糠比例高(以容量计大糠4—5份,稻谷1份)的饲料,然后稻谷比例逐渐增高,而大糠比例逐渐降低,以至开产前三周采用种鹅日粮比例(稻谷占1份,大糠1·5—2份),且在舍内或运动场放入一些贝壳让鹅自由啄食,以补充钙质,利于开产时蛋壳形成。

圈养种鹅,可通过日粮营养浓度和喂给量来调节、限制饲养。初期可用后备种鹅配合日粮(粗蛋白质12—13%,代谢能2550—2600kcal/公斤),根据鹅的体质、体重、羽毛及气候情况,制定各周的投料计划、饲养制度,限制日喂料量乃至停喂,让种鹅减重并使老羽枯萎掉下,末期可用种鹅日粮(含粗蛋白质14—15%,代谢能2600—2700kcal/公斤),逐渐增加日喂量(以狮头鹅为例,每只日喂料量从150克逐渐增至开产时为400克左右),使鹅增重,促进新羽长出。

不管采用任何饲养方法,都要根据鹅群体况和气候变化来制定饲养制定,公鹅应公开饲养(即放牧回来后,将公鹅调出,适当舍喂补料或另喂营养浓度较高的饲料),保证开产时公鹅有旺盛的配种能力,提高受精率。

二、管理:因拖草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产蛋期种鹅生产性能,所以应认真细致地进行该期的管理工作。每天都要细致观察鹅群的体况、食欲等状态,对体质较弱者,应及时挑出加强饲养和护理。由于限制饲养,后备种鹅体质较弱,故应特别注意不受阵雨淋袭和中暑。放牧时上午早出早归,下午晚出晚归。圈养种鹅应注意舍内的通风透气,运动场应植树遮荫避暑。 对使种鹅开产整齐度好,后备种鹅应进行人工强制换羽(休产期种鹅可视群体整齐度而定)。根据种鹅羽毛生长和体质情况,一般公鹅在夏至,母鹅在小暑前后(后备种鹅约为26—28周龄)进行拨羽。

拨羽前可停喂,只给清洁饮水5—7天,让羽毛枯萎易拨出(拨出时毛根干枯、不带血),拨去主、副翼羽、尾羽。拨羽后种鹅逐步加强饲养管理,促进群体正常生长发育,整齐进入产蛋期。

三、疫病防治:鹅的疫病较少,但也要认真做好防疫卫生工作。鹅舍周围环境、场地要定期消毒,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接种相关疫苗,防止由于疫病流行造成的危害。在此生长期必须做好驱虫和鸭瘟、小鹅瘟疫苗的接种工作,驱虫可在7月下旬(大暑前后)进行,鸭瘟、小鹅瘟疫苗在8月中旬(立秋前后)接种。其它有关疫苗的接种视各地情况而定。

种鹅的产蛋期一般为6个月~8个月。一般7月份产蛋量明显减少,公鹅的配种能力也下降,种蛋受精率降低,大部分母鹅的羽毛干枯。这种情况下,种鹅进入持续时间较长的修产期,并开始换羽。

人工强制换羽

在自然条件下,母鹅从开始脱羽到新羽长齐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并且有早有迟,其后的产蛋也有先有后。为了换羽后产蛋比较整齐和提早产蛋,可采用人工强制换羽。人工强制换羽是通过改变种鹅的饲养管理条件,促使其换羽。首先应停止人工光照,停供“天地五号”2天~3天,只提供少量的青饲料,并保证充足的饮水;第四天开始喂给由青饲料加糠麸、糟渣等组成的青粗饲料;第十天试拔主翼羽和副主翼羽,如果试拔不费劲,羽跟干枯,可逐根拔除。否则应隔3天~5天后再拔1次,最后拔掉主尾羽。拔羽后当天,鹅群应圈养在运动场内喂料、喂水,不能让鹅群下水,防止细菌感染和引起毛孔发炎。拔羽一段时间内其抵抗力较差,应防止雨淋和烈日暴晒。

实行放牧饲养

进入休产期的种鹅应以放牧为主,将产蛋期使用的“天地五号”改为“天地六号”。其目的是消耗母鹅体内的脂肪,提高鹅群耐粗饲的能力,降低饲养成本。在种鹅休产期可进行人工活拔羽绒,一般可拔羽4次,以增加养鹅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提高种鹅质量也起到促进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