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他是好聖孫朱瞻基最小的弟弟,大明王朝的首席祭祀官

朱瞻埏,明仁宗朱高熾第十子,生於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母為恭肅貴妃郭氏。(郭氏是明朝開國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孫女。)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9歲的朱瞻埏被冊為衛王,封國在河南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縣)。仁宗朱高熾繼位之後曾下詔求直言。時任四川道監察御史的楊黻上疏論敬天勤民,崇儉戒奢等十餘事,受到仁宗好評。此後仁宗任命楊黻出任衛王府右長史,負責教導衛王朱瞻埏。楊黻也沒有辜負仁宗的委託,在衛王身邊“日以詩書進,說事開益,皆由於正。”正是由於有這樣的王府官員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明史》才會對衛王有“孝謹好學,以賢聞。”的評價。


他是好聖孫朱瞻基最小的弟弟,大明王朝的首席祭祀官

《大明風華》中演員朱亞文扮演的宣宗朱瞻基形象

到了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朱瞻埏5位兄長—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荊王朱瞻堈、淮王朱蟾墺、梁王朱瞻垍分別之國。但由於衛王年紀太小,而且按《明史》的說法是朱瞻埏“幼善病,宣宗撫愛之,未就籓。”

不過朱瞻埏雖然沒有就藩,但卻從此承擔起了大明帝國首席祭祀官的責任。在此後宣宗朝宣德年間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旦節、七月十五中元節、九月三十下元節,以及冬至節、清明節之前,衛王朱瞻埏都會奉命謁告太宗朱棣所在的長陵和仁宗朱高熾所在的獻陵。


他是好聖孫朱瞻基最小的弟弟,大明王朝的首席祭祀官

《大明風華》中梁冠華老師扮演的仁宗朱高熾形象

宣德九年九月,宣宗朱瞻基外出打獵。當時已經接近孟冬(又稱小陽春,為農曆十月。),屆時要享太廟,這一般都是皇帝本人的職責。擔心自己趕不回來的宣宗派人告訴衛王:“孟冬享太廟。至期王代行禮,其敬慎之。”而到了當年十二月底,需要歲暮享太廟的時候,當時身體狀況已經惡化的宣宗又指示衛王代替自己行禮。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宣宗駕崩。由於新天子朱祁鎮年僅9歲,無法完成於南郊大祀天地以及祭太社太稷的職責,這些艱鉅的任務還是交給了衛王朱瞻埏。此後宣德十年十月,迎宣宗章皇帝神主祔享太廟,“遣衛王瞻埏行禮”。十月,建長陵神功聖德碑,又“遣衛王瞻埏祭告太宗文皇帝、仁孝文皇后”。而在正統元年正月初三宣宗章皇帝小祥(指親喪一週年的祭禮)和正統二年正月初三宣宗章皇帝大祥(指親喪兩週年的祭禮)的時候,衛王瞻埏都奉命赴宣宗所在的景陵行祭告禮。正統二年二月,衛王瞻埏還前往南京,在清明節的時候祭祀太祖朱元璋所在的孝陵。


他是好聖孫朱瞻基最小的弟弟,大明王朝的首席祭祀官

《大明風華》中演員張藝興扮演的英宗朱祁鎮形象

當年七月的時候,英宗派成國公朱勇為正使、吏部尚書郭璡為副使,持節冊封東城兵馬指揮楊順女為衛王瞻埏妃。這兩人一個是世襲公爵,一個是六部尚書之首,可見朝廷對於衛王婚事的重視。

可惜不知是不是祭祀活動進行的太多沾染了陰氣,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十月二十九日,年僅23歲的衛王朱瞻埏去世。對於這位皇叔的不幸離世,英宗朱祁鎮的反應是“上甚哀念,為輟視朝三日。遣官祭葬,諡曰恭。”

—《明英宗實錄—卷四十七》

十一月二十八日,操辦完朱瞻埏喪事後,衛恭王妃楊氏自經殉葬。“上聞訃,遣中官致祭。諡曰貞烈,與王合葬。” —《明英宗實錄—卷四十八》

衛恭王的墳園,由工部尚書吳中奉旨督造。完工之後,英宗又命命行在錦衣衛撥軍十戶,守衛恭王塋園。

作為仁宗最小的兒子,“宗室中號稱賢王”的這位衛恭王,做了太多“歲時謁陵,皆命攝祀”的事情。英年早逝之後,因為無子,衛國被除國,也是令人唏噓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