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垓下之戰後,項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捲土重來未可知?

垓下之戰後,項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捲土重來未可知?

古人論項羽烏江不渡,總以為“烏江不是無船渡”,所以有人批評他“小不忍”,不能“包羞忍辱”,不然,“捲土重來未可知”。

當時江東根本就不具備建立一個與中原王朝相抗衡割據政權的條件,而且垓下戰後的形勢發展也很快使項羽退守江東的希望化為泡影。理由如下其一,地理條件的侷限。長江猶如一條巨龍,上游為首,中游為身,下游為尾。誰佔據了長江中上游,誰就掌握了整個長江的制江權。從歷史上看,除春秋戰國和五代十國這兩大分裂割據時期之外,凡立國江左者,必須全據長江,奄有江南,至少也要佔據三峽以下,方能屏藩江東,與中原相抗衡。如果僅孤守江東,一旦敵軍順流而下,馬上就會出現“金陵王氣黯然收”的局面。

垓下之戰後,項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捲土重來未可知?

秦漢之際,江東的局勢很複雜。秦龍川令趙佗乘秦末大亂自立為南越王,佔有龍川、桂林、象郡。與此同時,閩中郡的越人首領無諸和搖也率越人“從諸侯滅秦”。後來項羽主命分封,“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史記·東越列傳》)。

另外,垓下戰前,彭城和東海郡已被漢軍攻佔,楚大司馬周殷也舉九江兵叛楚歸漢。這樣以來,所謂割據江東也僅限於會稽一郡面環海,三面受敵,很難偏安目守其二,經濟因素的制約。江東的自然條件雖然比較優越,但開發較晚。《禹貢》是戰國時代的作品,它根據土壤的色澤、性質和肥沃程度把全國各地的田地分為九等,其中揚州屬下下等。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火耕而水縣…·無積聚而貧。”

垓下之戰後,項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說明直到西漢江東地區的農業生產仍處在火耕水舞階段,生產力水平較低,社會財富貧乏,是個經擠落後,地廣人稀的偏僻之地,經濟水平還不足以與中央王朝相抗衡其三,包括江東在內,項羽在楚地的群眾基礎已經喪失。項氏叔侄初起時,在楚地確實很有號召力,但項羽後來的所作所為則令楚人大失所望。且不說項羽在反秦過程中如何以暴易暴,戲下定封時他居然把楚國一分為四,接著又逐殺義帝,這豈不是大大挫傷了楚人強烈的復國情緒?長達四五年的楚漢戰爭實際上不過是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的戰爭,它帶給楚人的只有戰爭苦難。因此,楚人已對項羽失望、冷漠乃至憤怒。垓下戰前已有不少將領叛離項羽,垓下戰後更是眾叛親離。他率八百餘騎自垓下突圍南逃,過淮之後僅剩百餘人。當時漢軍尚未追及,那六七百人不大可能是戰鬥減員。“項羽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給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田父之舉,反映了民心的向背。王安石《烏江亭》詩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王安石也斷定江東子弟是不叮能再幫項羽捲土重來的。

垓下之戰後,項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捲土重來未可知?

其四,垓下之戰前後,江東情況有變,項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了。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這說明會稽郡也有不少越人。楚漢之爭中,既然無諸和搖率越人佐漢反楚,會稻郡的越人不會不受影響,尤其是到項羽節節敗退之時。還有一條史料與項羽烏江不渡大有關係。《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陳嬰“以自定東陽為將,屬項梁,為楚柱上國。四歲,項羽死,屬漢,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為王壯息,侯,千八百戶”。梁玉繩認為:“壯息,人姓名,壯即莊。其時僭為王,據像章、浙江之地,而都於漸,陳嬰擊定之也。漸即浙江。”(《史記志疑》)把壯息解釋為人名太牽強,因為“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為王壯息”分明是三個承接分句,其主語應為陳要,因承前而省略。再者,項羽明明死於漢五年十二月,而此處卻說“四歲,項羽死”,顯然有誤。筆者認為此節文字可能有錯簡,壯息是稱號,不是姓名。陳嬰自立為王的時間不在項羽死後,而在頂羽死前。當然,他從攻略豫章、浙江到自立為王總要有個過程,但不會遲於垓下之戰。當時項羽遠在千里之外,又忙於應付劉邦的圍追堵截,對江東的形勢變化並不瞭解。當他逃到烏江岸邊時,江東不僅有越人造反,連上柱國陳要也叛楚自立了。這樣一來,即使他渡匯而東,哪還有重整旗鼓的希望呢?

垓下之戰後,項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捲土重來未可知?

結論筆者認為,項羽不是不想渡江而王,也不是因著見江東父老而不肯東渡烏江。他之所以冒死從垓下潰圍南逃,目的就是到江東尋一線生機。然而,當他逃到烏江岸邊時,對岸的形勢變化令他大失所望。越人佐漢,陳嬰反叛,他退守江東重整旗鼓的希望徹底破滅了。這時數千漢騎窮追不捨,而他身邊僅剩26員殘兵敗將。在前無出路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這位西楚霸王為保全名節,免受被擒而斬的羞辱,他只有選擇自殺這條路。當然,他畢竟不服氣,不甘心,所以在拔劍自刎之前,他要斬將刈旗,以此來發洩心中的憤懣不平之氣,以此來證明自己“非戰之罪也”。最後他又以割頭贈友的驚人之舉,把自己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滴盡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