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的愛國情懷:一生收藏最後都捐給了國家

張伯駒先生常講:“人生在世,愛國是大事,決不能糊塗,小事滿可不必計較。”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的愛國情懷:一生收藏最後都捐給了國家

張伯駒

張伯駒(1898—1982)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1918年畢業於袁世凱混成模範團騎兵科,歷任安武軍全軍營務處提調、陝西督軍公署參議,鹽業銀行董事、總稽核,華北文法學院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市美術分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等職。1982年2月26日病逝於北京。藝術大師劉海粟曾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鑑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張伯駒先生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他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於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他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產或借貸亦不改其志。如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卷》等。經過他手蓄藏的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自雲:一件《遊春圖卷》使他從豪門鉅富變為債臺高築,甚而被匪徒綁架、生命堪虞,猶稱“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其傳奇般的際遇,成為久傳不衰的佳話。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的愛國情懷:一生收藏最後都捐給了國家

陸機《平復帖》

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於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於愛國至誠,也是基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張先生慧眼識寶,所藏書畫件件堪稱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晉陸機《平復帖》是中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則是傳世最早的卷軸畫,也是最早的獨立山水畫,合為雙璧。此外還有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等,都是在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的愛國情懷:一生收藏最後都捐給了國家

遊春圖

對於斥巨資購藏並用心血保護的法書名畫,張伯駒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並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產。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先生夫婦陸續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捐獻國家,使這些文物成為故宮博物館的重寶,表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操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1965年,張伯駒將《百花圖》以及所剩的其他古書畫共計三十多件藏品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時,當時吉林省有一位文化官員握住張伯駒的手說:張先生一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了。

張伯駒在詩詞、戲曲、書畫等領域均卓有建樹,頗具名氣,其書法淵源追學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隸、篆於一爐,中年學鍾繇。1940年,張伯駒購得宋四家之一蔡襄的《自書詩》之後,心摹手追,書藝大進,至晚年形成自己的獨特書風,用筆飄逸,如春蠶吐絲,人稱“鳥羽體”。張伯駒的繪畫也是自成一格,其《楚澤流芳》《紅梅》及《蘭石》等,皆為張伯駒的書畫藝術代表性作品。

1982年2月26日,八十五歲的張伯駒在北京病逝。一個月後舉行的追悼大會上,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趙樸初等二百多人送了輓聯,其中一副輓聯寫道:“愛國家,愛民族,費盡心血一生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義,重友誼,冰雪肝膽齎志念一統,豪氣萬古凌霄。”這是張伯駒一生的真實寫照。

張伯駒出生貴胄門第,早年與袁克文、張學良、溥侗並列為民國四公子,是集收藏家、書畫家、詩詞家、戲劇家於一身的曠世奇才。夫人潘素原名潘妃,蘇州望族之後,後流落風塵,張伯駒見之鐘情,贈聯雲:“潘步掌中輕,十里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紅袖添香夜讀書,張伯駒造就了潘素,同時,也因為潘素,張伯駒才成為了真正的張伯駒。

2018年是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僅書此文,以表紀念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