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最早确认感染和治愈的专家王广发:"我可能是气溶胶传播感染的"


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下文简称:报告)。这份报告汇集了多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25名专家在中国为期9天的考察意见。迄今为止,这份报告是对新冠肺炎最新研究结果与应对措施的最全面的公开报告。

王广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也是这份报告参与者中较熟为人知的专家。他曾作为第二批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进入武汉,也是最早被确认感染和治愈的医务人员之一。

据红星新闻采访报道,考察返京正在隔离的王广发为公众解读这份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报告时首次谈到,他可能是通过气溶胶传播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感染后没有传染任何一人。


最早确认感染和治愈的专家王广发:

这份报告,将考察组的主要发现分为6个方面,包括:病毒,疫情爆发,传播动力学,疾病进程和严重性,中国的应对措施,以及知识局限。报告明确指出,新冠病毒几乎人人易感,至于感染后是否具有免疫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而在疫情最初的时候,大家发现几乎没有儿童病例,曾经也有看法"儿童不易感"。但疫情在后来的发展中,几个月的婴儿都甚至被感染,这让大家纷纷开始质疑权威,不过王广发称,这可能与目前能追踪到的病毒源——华南海鲜市场有关,初期病例主要和流动人口有关系,特别是到与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有关系。

儿童因为很少去华南海鲜市场这样的地方。所以最初的时候,因此没有看到儿童病例。社会上病人增多之后,儿童暴露的机会增多后,儿童病例还是出现了一些,目前看来这个病是人人易感,并不是儿童患病者症状不明显,是发病几率低,传染性低。

报告中对新冠病毒传播途径提到,在医疗机构中或可能存在因医疗操作产生的气溶胶而发生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对此,王广发表示气溶胶的传播就是病毒颗粒可能粘在一些粉尘上,或者很细微的液体滴上,然后悬浮在空气当中。它不像飞沫比较大,很快就掉下来了,落到物体的表面。要不就地面,要不然就家具衣服这些表面,

这样的传染性表现为近距离传播。

而另一种情况是,病毒悬浮在空气中,可以维持时间比较长,而且可以通过气溶胶远程输送。比如通过空调系统,中央空调有回风,从一间屋子到另一间屋子,可以引起远距离传播。如果是在特别密闭的空间里有病人,其他人即使戴着口罩,可能也不一定幸免。因此对于医生来说,病房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会大大增加感染几率。

最早确认感染和治愈的专家王广发:

而在之前的报道中,王广发就曾说过自己是与病人共处一室并且没有戴护目镜而感染,"当时专家组去的是武汉一个拥挤的发热门诊,条件很差,空间狭小。当时他没戴防护眼罩,而这可能是唯一的一个感染途径。"王广发回忆道,"一个重要的线索是,回京后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很轻。2-3个小时后出现了卡他症状和发热。但经抗流感治疗无效,发热时断时续,最后做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现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