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情时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没能力叫“跳坑”

疫情时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没能力叫“跳坑”


疫情时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没能力叫“跳坑”


如果没有疫情,年后这段时间应该是跳槽的高峰期。但如今疫情之下,人人自危。

中小企业陷入资金流困境,能撑几个月还不知道;

有些公司暂缓了招人计划,通过裁员缩减开支以求生存;

而有招人计划的公司,也会更谨慎,竞争更激烈。

面对目前的经济环境,如果你想跳槽,建议你慎重考虑。


今天也想跟大家聊聊,疫情时期跳槽,需要做哪些准备和思考?


疫情时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没能力叫“跳坑”

01

深入了解和评估目标公司

别轻易被忽悠


说实话,跳槽是个技术活。


很多人跳槽,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涨薪,但比起offer上许诺的工资待遇,你最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这家公司靠不靠谱。


如果把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比做船和船员,船若不结实,一个大浪过来就翻,或者开着开着就进水了,那船员们也会很危险。


所以,跳槽前要先看船结不结实,能开多久,开多远。


前不久,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一家创业公司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从阿里挖走了一位p7设计师,这位美女高管之前参与了盒马鲜生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说是盒马的核心员工。


创业公司给她许诺了很多期权,还描绘了未来诱人的上市计划。结果三个月后,公司就因为B轮融资失败,无力继续运营,宣布解散。


高管如梦初醒,懊悔不已。


如果说她在这个过程里犯了什么错,那就是被这家公司画的饼蒙蔽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和评估。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创业公司生存更艰难。


那么,决定跳槽到创业公司时,我们需要做哪些评估呢?


疫情时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没能力叫“跳坑”


1、考察公司所在赛道的前景,以及公司在该赛道上是否具备竞争力。


在美国,新创互联网公司能存活5年的比例,只有2%。如果放到中国,这个比例会更低,因为全民创业,基数大,成功概率更低。


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比如滴滴、饿了么,觉得创业公司很有前景,其实这完全是幸存者偏差。那些一两年就倒闭、老板跑路的公司,连进入你视线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要考察清楚,公司所在的赛道是否有足够的前景,以及在竞争中公司处于什么位置,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壁垒?


否则,即使有高薪的offer,这段职场经历却没法为你的履历增光,你损失的沉没成本会更大。


正如沪江网副总裁、职场专家徐华所说:“永远不要为了现在不好的环境而跳,而是为了已经确定下来的更好的环境和机会而跳。”


疫情时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没能力叫“跳坑”


2、考察企业的内部制度、企业文化、竞争氛围。


经常有人问:“我应该去大公司还是去创业公司?”“我应该去腾讯还是头条?”


选择千千万,最重要的还是要“合适”。


我有一个阿里的朋友,年前主动跳槽到每日优鲜,结果一去就后悔了。


因为他发现,每日优鲜内部的竞争氛围他完全不能接受,大家想的都不是怎么提高业绩,而是怎么和领导搞好关系。


所以,多了解清楚企业内部的制度、企业文化、价值观、竞争氛围,甚至包括加班的强度、福利制度等等,以免进去后才发现不适合自己,白白浪费时间和感情。


02

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

别错把平台当本事


跳槽,是求职者和企业的双向选择。


在我们评估企业的同时,企业也在评估我们。


我想提醒的是,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别错把平台的光环当成自己的本事。


前两年,有一篇文章很火《一名腾讯5年员工的离职忠告》。


这位员工在腾讯勤勤恳恳工作了5年被人挖角成功。但让他惊讶的是,跳槽的时候,老板丝毫没有挽留他,利索地帮他办了离职手续。


那时,他就觉得不对劲。结果,短短三个月,周围的人纷纷变脸。过去捧着他、哄着他的人,拉黑的拉黑,失联的失联。本以为自己能带走的人脉和资源,一个都没带走。


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人这么容易没有自知之明,和大佬待久了,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当大佬了。”


这就是职场的悲剧,错把平台当本事。


大公司的title说出去确实金光闪闪、牛逼哄哄,但残酷点说,在一家几万人的巨头企业,大多数员工就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其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很多人也许工作了几年,都只能接触到自己手上的一小块工作,不断重复,努力提升。


比如,写文案的,长年累月追着各种热点写文章;做渠道运营的,风雨无阻地盯着各个渠道上线广告;做开发的,也只能接触到某个具体的系统,持续不断地进行优化……


你之所以觉得在大公司工作起来非常顺畅,是因为大公司通过一套完善的制度或流程,帮你解决了各种可能遇到的难题。员工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执行,就能把事情完成得不错。


但这并不代表,当你自己出去面对问题时,也能做得很成功。


用军队的话来比喻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千军万马中的一员,平台缺少了你,马上能找到别人填补上去,而你一旦离开了平台,是否还能复制以往的成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以,当你想从大公司跳出去时,应该认真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


抛开大公司光环的加持,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是否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什么人脉和资源是我拥有的,而不是平台赋予我的?


毕竟,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你在以前公司积累的内在的东西,包括你个人的能力、有什么资源、能给公司带来什么,而不只是大公司的光环。


疫情时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没能力叫“跳坑”


03

有能力才叫跳槽

没能力叫“跳坑”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刚工作一年多的算法工程师,接到一个40万年薪的职位,因为薪资实在太诱人了,他丝毫没犹豫就去了,结果2个月后被公司辞退。


为什么呢?


因为他没有达到一个薪资 40 万的算法工程师应该完成的工作要求。


这份跳槽的经历,对他而言,除了增加了一段短期的工作经历,拿了2个月良心不安的高薪之外,没有任何正向收获,还要多花时间再找工作,这损失的时间和沉没成本,是没法估算的。


很多时候,我们跳槽都是因为想涨工资。


但另一个事实是,每个级别的薪资背后,市场都有相对应的工作期待。如果你不能满足这份期待,那就自然会被淘汰。


这也是为什么说,有能力时跳槽才叫跳槽,没能力反而会变成“跳坑”。


所以,不管你最后决定跳不跳槽,修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最重要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修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疫情时期的跳槽:有能力才叫跳槽,没能力叫“跳坑”


1、持续不断地修炼基本功


这是最基础的,但也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不断锤炼你所在岗位的基本功,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这就是你自己的竞争力,谁都拿不走。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里提到: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对于职场也是如此,只有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才能从量变到质变。


2、跳出螺丝钉局限


在大公司工作,最怕的就是陷入“螺丝钉困境”。


如果你永远只是一颗螺丝钉,那么被淘汰的机率会很高,因为可替代性太强了。


要想跳出这个局限,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拓宽你工作技能的深度,一个是拓宽广度。


深度指的是,在你的主要业务上不断深入。从只负责业务的一小块,到独立负责一个简单的业务,再到独立负责一个核心的业务,最后成为资深专家或者管理者。


而广度指的是去拓宽你的技能树。假设你是一个文案策划,当文案做到资深的程度时,可以横向发展一些其它技能,比如ps、活动策划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