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土木堡戰役中明軍三大營大敗,明英宗被俘虜的真正原因你知道嗎?

導語:明朝時期的“三大營”,指的是明朝京軍的三大營

,第一是:五軍營,主要是步兵隊伍,來源於朱元璋時代的五軍都督府下屬的四十八衛京軍,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後,將其編制人員增加,因為受五軍都督府管理故叫做五軍營;第二是三千營,主要是塞外投降的蒙古騎兵組建的,他們一般被明人稱為“韃官”,也寫作“達官”,後來擴充到數萬人。第三是:神機營,設於張輔平交阯之後,當時得到交阯火器法,又任用其相國黎澄為工部官員,設置了專門督造機構,成立的練習火器的專業人員,稱為神機營。

土木堡戰役中明軍三大營大敗,明英宗被俘虜的真正原因你知道嗎?

這三大營是明軍的精銳,戰鬥力曾經很強。永樂年間出徵漠北,宣德年間掃平漢王,都是三大營立了頭功。為什麼在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時候不堪一擊,隨徵的五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被蒙古騎兵像切西瓜一樣消滅呢?

拋開明英宗、王振指揮失當等原因,單獨分析這一支軍隊自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原因一:三大軍營裡面的官N代太多了,只拿工資不出力,影響了軍隊普通平民士兵士氣

明朝開國後沒有被朱元璋殺掉的功臣、勳貴的後代,基本上都是在三大營解決編制了,主要是三大營待遇好,不會拖欠工資,一般也沒啥危險,很少上前線(土木堡那次算是中彩票了)。他們佔用了軍營多數領導職位,晉升速度也快(估計大多數高官子弟都是來軍營鍍鍍金,提升自己的做官資歷,就像現在面試簡歷中你之前有世界500強企業工作的經歷,對於面試官來說都是面試的加分項呀),這些人是舒服了,但是真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拼殺,沒有任何背景的平民軍官們長期下來肯定有怨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軍營的戰鬥力。

土木堡戰役中明軍三大營大敗,明英宗被俘虜的真正原因你知道嗎?

原因二:領導互相掐,會打仗的沒指揮權,不會打仗的卻能瞎指揮

兵權分割,以文臣制武臣,以內臣制外臣,文武、內外相制,成為明朝軍事領導的基本原則。無論是京營還是省、邊駐兵,或是命將出師,均體現這一原則。

永樂立京軍三大營時,各營坐營官即武臣、內臣並設,神機營於坐營內臣之外,又有監槍內臣。故王世貞認為,京營提督凡三:“日太監、日公侯、曰尚書。" 即內臣、武臣、文臣並設,相互牽制。隆慶四年大學士趙貞吉尚極言:“戎政之設府鑄印,以數十萬眾統於一人,非太祖、成祖分府分營本意,”請收將權、更營制,於是三大營各設一總兵(後改稱提督)、二副將及一文臣提督, 一度成六提督共議京營戎政的局面。永樂初年,各邊、各省陸續增置鎮守總兵官,與此同時,各邊又設內臣“協守”,其後徑稱“鎮守中官”、“鎮守內官"。鎮守之下,又有分守、守備、監槍內臣。實際上是有軍官鎮守處,必有宦官監軍。

土木堡戰役中明軍三大營大敗,明英宗被俘虜的真正原因你知道嗎?

三大營的指揮權逐漸被宦官把持著,他們被稱為“鎮守內臣”,後來在鬥爭中,也有些文官被安插進來了,加上原來的武官,領導層就有了三種派別,文官看不起武官,宦官看不上文官,互相掐,指揮權不統一,但歸根到底還是宦官們說了算,這些人即不懂軍事,練兵也不會,但是就喜歡瞎指揮,武官將領們也沒有辦法,正應了那就俗語:“三個和尚沒水吃”。

原因三:軍營裡面從上到下人人都腐敗,只想搞錢

土木堡之變前夕,《明英宗實錄》裡記載了,明朝監察官員曾經發現“三千等營管隊官旗,不以軍務為重,往往將富壯者縱放,貧弱者在伍。”

啥意思,就是三大營隊伍裡,強壯的士兵都被軍官們派去墾荒種地去了,留在隊伍裡操練的都是老弱病殘。種的糧食賺的銀子,都歸軍官私分。這樣的隊伍怎麼打仗?拿火槍的都去扛鋤頭了,還美其名曰這是大明太祖皇帝的祖制——屯田。

小軍官沒法動用士兵種地,也會千方百計撈銀子,剋扣士兵口糧。三大營士兵沒有誰可以剝削,就只能在行軍打仗期間欺負下老百姓了。正因為這些原因,加上土木堡之變那種千年一遇的大變局,老朱家一百多年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家底就被掏空了,從此明軍再也沒有能力主動進攻北方了。

土木堡戰役中明軍三大營大敗,明英宗被俘虜的真正原因你知道嗎?

結語:拋開明英宗、王振指揮失當等原因,土木堡之變明軍之所以失敗,根本的原因還是三大營自身的軍隊實力下降了,軍隊的戰鬥力沒有明成祖時期強大了,軍隊人心渙散,再加上指揮不當,因此大敗。雖然後來,于謙等有識之士對三大營進行銳意改革,但還是積重難返,再也不可能恢復永樂年間三大營的勃勃生機和頑強意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