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的帝王傳位可以用驚心動魄和迷霧重重形容之,而其中尤以康雍之際之帝王交接最為撲朔迷離,外加血雨腥風。時至今日,雍正皇帝得位是否是“正”仍是一樁歷史疑案,儘管史學家們就這一疑案,從正反兩方面挖掘了些許史料加以佐證,但是這些史料多為間接文案,其結論多為史學家們推敲分析而來,而且正反雙方各執一詞,哪一方都沒有壓倒性之鐵證,因此疑案依舊是疑案,看來揭開歷史神秘面紗之任務依舊任重而道遠。
關於雍正皇帝之皇位是“承”還是“篡”的問題,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是史學研究之課題,是茶餘飯後之談資,但是對於當時身處其中的各方人物來說,這是一個極為嚴肅的原則性政治問題。
就雍正皇帝的反對派來說,如何佐證雍正皇帝皇位來路不正,是他們翻身的唯一機會,他們為此到處搜拿證據,甚至是大肆造謠詆譭。那對於身居帝位的雍正皇帝來說,如何為自己正身是道義上打倒反動派之必要手段,當然,對於雍正皇帝來說,對付反動派道義上的致勝並非是他的唯一選擇。
上圖_ 愛新覺羅·胤禩(禩同祀,為祀異體字;1681年-1726年),即允禩
上圖_ 八貝勒胤禩的親筆書信 影印
對於政治手段高明且心狠手辣的雍正皇帝來說,“以其道之甚以還之”更是一個“便捷”和行之有效的方式。你們不是喜歡到處造謠誹謗嗎?那麼好,我就以此方法給你們扣帽子,這對於身為皇帝的他,做起來就更加容易。結果就是,當年在康熙朝,風生水起的八爺黨,被新皇帝以迅雷之勢瓦解之,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被下了大獄,更是被折磨致死。曾經的皇親國戚和碩親王,最終還是難逃手足相殘之厄運,至於他們的罪名?這個帽子怎麼扣?還不是他雍正皇帝說了算。
“除之而後快”是行之有效的政治打擊手段,某種程度可以視為打擊反動勢力之捷徑,而且就雍正皇帝而言,殺伐決斷乃帝王雷厲風行之必要,至於後來之事可以慢慢處理。
上圖_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
說到這“後來之事”也確實給雍正皇帝帶來不少麻煩,人雖然是“除”得差不多了,但是他大揮屠刀之行為,留下了諸多“後遺症”。
儘管給了這些政敵們兄弟們和其他政見不和的遠枝宗室皇親被扣了各種罪名“帽子”,但是誰都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而且雍正皇帝這一次打擊面之廣可謂是前所未有,例如貝勒延信,也僅僅是支持過胤禩,就成了重點打擊對象,被削爵下獄,要知道延信可是在西北戰事立過功勞之人,如此風聲鶴唳之所為,著實會令人詬病。
隨著時間之推移。宗室內部的不滿情緒持續蔓延,很多雍正皇帝子侄(“弘”字輩)也紛紛指摘雍正皇帝之所為,此外,外界百官與百姓猜疑的流言蜚語,都讓堪稱“完美主義者”雍正皇帝很不舒服。“為自己正身”這一想法,令強迫症患者雍正皇帝欲罷不能。怎麼辦?雍正皇帝親自執筆寫了一部《大義覺迷錄》。
上圖_ 《大義覺迷錄》是清代雍正帝編著的一本清史文獻彙編著作
此書的主要作用和意圖就是闡述自己得位之“正”,以及胤禩、胤禟之流之“惡”,然後全國刊行,讓全國人民學習以達到“淨化”和統一思想之目的。但是實際效果是否真如雍正皇帝所預期呢?反正乾隆皇帝一上臺就禁止刊行並儘可能地回收了這部風靡一時的政治讀本。
其實乾隆皇帝上臺伊始並不僅僅只是禁止了《大義覺迷錄》之刊行,更是將雍正皇帝感化而“歸正”的民間反動分子曾靜師徒,直接以誣陷皇考(即雍正皇帝)之大罪凌遲處死,要知道曾靜師徒的“誣陷”可是得到雍正皇帝原諒並免罪的,並且還有雍正皇帝親自頒發諭旨,作為本人及世代子孫的“免死金牌,可惜這所謂“免死金牌”只在前代皇帝那好使啊。
上圖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為什麼乾隆皇帝一上位就急著否定老爹一系列為自己正身之做法呢?這未免顯得也太不尊重剛剛去世的雍正皇帝了。
因為在乾隆皇帝看來,這是一件事關重大且急需處理的原則性政治問題。原本皇家宮廷蕭牆之內之事,根本不需要與朝野上下,甚至是平頭百姓做交代與解釋,而且這種事情只能是越描越黑。因為不管你說的是真是假,人們都會輕描淡寫地認為,你是皇帝還不是你想怎麼說就怎麼是,根本起不到澄清之作用。
事實也正如乾隆皇帝認為那樣去發展,遠的不說,就眼前而言,這部《大義覺迷錄》就成了研究雍正皇帝皇位來路的重要參考資料,無數史學家通過對比《大義覺迷錄》與其他史料記載之異同,探尋雍正皇帝得位不正的些許蛛絲馬跡。
試想一下,難道在當時就沒有人研究過雍正皇帝得位之事?難道能夠完全避免被一些有所企圖之人加以利用?乾隆皇帝大搞特搞的文字獄,難道就沒有出於消除關於雍正皇帝不良言論之目的嗎?答案都是不言而喻。因此《大義覺迷錄》的刊行並沒有達到雍正皇帝初衷之目的,甚至是適得其反,或者是矯枉過正。
上圖_ 胤禛(雍正帝)硃批過的奏摺
再精明的皇帝也難免會犯一些低級錯誤。誠然,不論雍正皇帝皇位得位是正是否,他執政時期之功績確實在歷代帝王之佼佼者,他的一系列改革,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以及養廉銀等制度,取得了有目共睹之政績,但是就《大義覺迷錄》的刊行與讓曾靜師徒遊說於民間之做法,確實不夠智慧,不敢令人恭維。
乾隆皇帝上位伊始就大膽違背雍正皇帝之做法,絕對是睿智的和有必要的,因為乾隆皇帝這麼做不單單是在為他的父親糾偏糾錯,更是將威脅自己皇位那最後一點點之可能也徹底掐死。單從這點看來,年紀輕輕的乾隆皇帝已經顯示出了政治家應有的敏銳與老練了。
參考文獻:
【1】《乾隆帝及其時代》 戴逸(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清代人物研究》 戴逸(著) 故宮出版社
閱讀更多 歷史大學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