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貴港:水田“小並大”帶來的變化

春耕時節,夏裡村農機手正在機械插秧。

“以前單戶種稻太辛苦,來錢不多,現在租給村裡的合作社種,種稻賺錢輕鬆多了。”見到記者,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慶豐鎮的村民李文登笑眯眯地說。李文登所在的村,近年來推進農民和專業合作社聯合,開展水田“以小並大”土地整治,土地由合作社承包,農戶坐收田租。這是貴港實施水田“以小並大”帶來大變化的一個縮影。

水田“小並大” 春耕好輕鬆

  貴港位於廣西最大的沖積平原潯鬱平原核心區,地勢平坦,水源豐富,歷來以種植水稻和養殖業為主。近年來,當地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留守村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機械化作業降低勞動強度。
  然而,讓村民們苦惱的是,由於田塊零碎、大小不一,田間道路、排灌設施不齊全,農業機械在一些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場。

貴港:水田“小並大”帶來的變化

當地開展水田“以小並大”土地整治,以點帶面推進全市“並地”工作。
  港北區慶豐鎮夏裡村是貴港市整村推進土地流轉最早的村,也是貴港市10個整村推進土地流轉的試點村。
  “我們夏裡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把農民入股的小塊自留田全部打掉田埂,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質分成不同的農業區,重新整理成4畝左右、方便機械耕作的大塊田,採用機械全程耕種。”夏裡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李遠軍指著寬廣、平整的田野說,合作社聯合社成立後,一家一戶發動村民以土地、現金或農機入股的形式,積極入股給合作社運作。每畝地算兩股,現金500元算一股,農機折價500元一股,股民年終分紅以現金為主。
  李遠軍介紹,為了確保股民的收益,夏裡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重新整合了農戶交來的耕地,根據不同的農業區由5家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農機、果蔬等)實行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調配。
  說到水田“以小並大”,夏裡村的李老伯體會頗深。剛開始他對實施水田“以小並大”是反對的,因為要搞掉田埂重新分田,他擔心分不清那一塊田是自己的,並且重新分田後又怕分到“死角落”。經過工作人員耐心勸說,最終他同意並田。現在,看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一臺臺農機在耕作,李老伯也樂了。他說,以前家裡5.2畝田,共有11小塊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一家人要起早貪黑,忙上一個星期才能完成,現在5.2畝集中在一塊田,早上耙耕,下午就插完田了。不但為春耕生產贏得時間,搶上季節,而且還節省了成本。


  目前,夏裡村98%的村民實施了“以小並大”土地整治,全村種植基地面積達2000餘畝,水稻耕種、收割、烘乾、加工等環節全程實現了機械化。2015年,聯合社全年合計利潤116萬元,二次利潤返還69.7萬元,合作社成員總收入約92萬元,人均收入1.1萬元。
  而在另一個示範點桂平市石龍鎮新村和厚祿鄉延壽村,兩村緊密相連,共有水田面積1.4萬多畝。2014年,延壽村依託桂平谷豐種植專業合作社,在700多畝水田中開展“並地”試驗,把1638塊小田塊併成了378塊大田,配套實施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工程,並通過抽籤方式重新分田到戶。結合“夏裡模式”和厚祿鄉延壽村的成功經驗,截止2015年12月,桂平市多個試點鄉鎮共完成“以小並大”1萬多畝。


貴港:水田“小並大”帶來的變化

不種田也能谷滿倉

  文章開頭提到的李文登,他與老伴將自家的9畝地租給合作社,去年共收得田租稻穀1575公斤,“不種田也有穀子收,真是開心”。
  合作社理事長李遠軍說,合作社租用村民水田發展優質谷種植,按協議,租用村民的土地,第一到第三年,合作社每年每畝給付稻穀175公斤,第四到第六年給付200公斤,第七到第十年給付225公斤,也可以按照當年稻穀的市場價折算現金。晚稻收割基本結束後,就馬上給村民兌付。
  年近七旬的李欽貴是夏裡村最早參加土地流轉的村民之一。他家有4畝多水田,孩子都在外打工,自己年紀大了,又要照看孫子,往年家裡的田地大部分撂荒。現在村裡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他把地租了出去,不用花時間精力去種田,秋收結束就有700多公斤稻穀進倉。
  “我家裡只有4口人在家,吃不了那麼多,我只拉500公斤稻穀回去,剩下的1000多公斤就折成現金。”李文登一邊拉車一邊高興地說,“我要發動親戚們也把田租給合作社,這樣划算!
  農民不種田,照樣收谷進倉,村民真正實現了“不種田,谷滿倉”的美好願望。這是土地流轉政策給夏裡村農民帶來的實惠。


貴港:水田“小並大”帶來的變化

種植水稻照樣賺錢

  水田小塊變大塊,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和機械化作業。
  桂平市石龍鎮新村,當地經濟能人組建了永和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農業機械300多臺,有每年可供應5萬畝水田種植的育秧工廠和1家中型糧食加工廠;在厚祿鄉延壽村,桂平谷豐種植專業合作社擁有拖拉機23臺、插秧機58臺、收割機24臺。


  這些專業合作社常年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生產服務,從工廠化育秧到機耕、機插、機割,到施肥、施藥,再到稻穀烘乾和聯合收購,形成了農資供應、糧食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的生產經營體系。
  延壽村支書陸萬秋說到,“並地”後每塊水田至少3至5畝,農民通過抽籤的方式確定各自水田的位置,按原家庭承包面積重新分田,分田到戶後由農民自主決定是否流轉出租。農民可以“土地入社”,把耕地流轉給合作社經營;也可“服務入社”,水田耕作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以合作社為主,田間的日常管理維護以農戶家庭為主。
  村民黃建忠以服務入社,耕種過程全部花錢請專業合作社用機械完成,耕作過程幾乎不用什麼勞力。除耕種自已家原有的5畝水田外,他還租用村裡的20畝水田,每畝每年至少賺1000~1200元。“以前種水稻既辛苦又不得錢,土地整治後水田能排能灌,能全部使用機械,種田變得既輕鬆又賺錢了。”黃建忠坦言。
  據瞭解,目前貴港市共有35萬畝地實行了土地流轉,實施水田“以小並大”流轉面積15萬多畝,涉及農戶13萬多戶,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戶均增收3200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