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全球影迷为之疯狂的《小丑》如今的票房已经9.8亿,破10亿只是时间关系,而它也将成为

全球首部破10亿的R级影片。

而在不久前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小丑》还一举夺得了金狮奖,成为影史首部问鼎三大电影节的漫改电影。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我们都知道,之前的「小丑」一直是作为「蝙蝠侠」宿敌与他一同出现,而现在这个角色却能够单独撑起一部如此出色的影片。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无数人喜爱,以至于多次搬上大银幕?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其实我们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

小丑他真正的身世是什么样的?

关于这个答案,有太多种说法。

一个梦想当喜剧演员的化工厂工人,不慎跌落酸液池。

一位饰演小丑的演员,后来患上了精神疾病。

一个「红头罩」帮派分子,因为意外而疯狂。

一个彻头彻尾的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或者,小丑没有过去,他只是有一段悲惨的童年。

这些答案都对吗?

不对,也对。



01

为什么「不对」?



因为对于「小丑」的真实身份,正统故事线从未给过明确的答案。

要知道这个角色一开始被创造的时候,形象上就很单薄,他的灵感来自1928年的电影《笑面人》,和一张画着小丑的扑克牌。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小丑」的灵感

有趣的是,小丑的三个创始人,比尔·芬格、鲍勃·凯恩和杰瑞·罗宾逊,在后来描述这个角色的创作过程时都各执一词。

罗宾逊想创造一个可以挑战蝙蝠侠的超级恶棍,如恶魔般邪恶同时言行滑稽的小人。芬格表示自己的灵感源于科尼岛越野障碍赛马公园的一幅肖像。凯恩更是否认了其他两人的重要贡献。(资料来自wiki)

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出,「小丑」这个角色的诞生时只有形象,而没有故事。

在1940年,首次登场于《蝙蝠侠》的小丑,最初设定是在出场后就被杀,也没有背景与身世可言。(为何和蝙蝠侠同一天诞生,却不配拥有姓名……)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1940年4月《蝙蝠侠》创刊

虽然最后编剧手下留情,但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丑」依然是被当做「工具人」一样的存在。

在当时,他只不过是「民风淳朴」的哥谭里众多邪恶反派其中的一个,到了后来,经过众多波折,他的戏份才多了起来。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直到1975年,小丑才有了自己的漫画单行本。

之后关于他的背景故事也出了很多的版本,而我们所熟知的,最著名的背景故事,是来自英国作家艾伦·摩尔所著的单集漫画《蝙蝠侠:致命玩笑》。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蝙蝠侠:致命玩笑》封面

在漫画中,小丑原本的身份是一个喜剧演员,后化身为犯罪者「红头罩」,之后落入酸液池变成绿色头发,惨白皮肤,可怖笑容的小丑,最终又成为了蝙蝠侠的宿敌。

因为《致命玩笑》这部漫画的出色,这个背景故事也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小丑的形象也更加的立体。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但是,自始至终,小丑的身世背景都只不过是再创作的结果。

02

为什么又说「对」?



因为「小丑」本来就是被塑造出了来的角色,任何的说法,只要放在他的身上合适,都可以说是对的。



而且就算是没有统一的明确背景故事,小丑虐待狂式的幽默感,还有无目的、无利益的终极混乱邪恶的设定,依然让这个角色鲜明得如同白雪地上的红色血液。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可以说我们从来不在意小丑的身世背景,我们在意的只是「小丑」这个形象本身。

如此醒目、如此疯狂的角色,他作为反派再合适不过。

而当他成为超级英雄作品中正义一方的对立面时,我们能够看到的更多是这种类似精神病般的混乱疯狂。

这种疯狂其实不需要多么复杂的缘由,不需要多么特别的设定,甚至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带有这种疯狂。

就像《黑暗骑士》中小丑说的那样,「疯狂就像地心引力,有的时候只需要轻轻一推」。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这「一推」,可以是「酸液池」,可以是「悲惨的童年」,也可以是「糟糕的一天」。

所以,在小丑身上放上任何合理的背景故事,都是可以的。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

一、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背景故事,小丑这个角色反而拥有了非凡的传奇性和神秘性,人们在将其搬上荧幕之时,还可以随意发挥。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二、不论是漫画、电影还是电视剧,这些作品面向的都是广大观众。

对于观众来说,一个作品中的经典反派,当然需要有属于他自己的合理故事,来解释他的种种行为逻辑。

03

回答完这个问题,让我们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无数人喜爱,以至于多次搬上大银幕?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为两方面。

第一方面,前面实际已经回答了——「小丑」这种极度鲜明的形象,就像一个标签,一个符号,深深的吸引着观众去注意他。

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几十年来「小丑」形象的变化看出。

最早的比如1966年版的《蝙蝠侠》,其中恺撒·罗摩洛饰演的小丑更偏向一个「搞笑角色」。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不仅如此,当时的这部剧还经常会开展品德教育课:比如说开车要系好安全带,做作业,吃蔬菜,儿童喝牛奶的重要性……

可以说是与我们今天对蝙蝠侠故事的认知大相径庭。

到了1989年,由大名鼎鼎的蒂姆伯顿导演的《蝙蝠侠》中,影帝·杰克尼科尔森主演的小丑,则成了「黑帮团伙的匪徒」尼巴。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他被蝙蝠侠推入化学池,因此面部神经受损,成了永远咧嘴笑的笑面人。

到了2008年《黑暗骑士》上映,导演诺兰干脆不要背景故事,让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成为一个「查无此人」的疯子。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不过当小丑跟别人谈起自己嘴上的疤痕时,常常会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是关于酗酒的父亲,也可能是关于毁容的妻子。

但我们都知道,这些故事都不是小丑真正的故事。也许真正的故事,永远只有小丑自己知道。

时间来到2016年,这一年的DC电影《自杀小队》中,由杰瑞德·莱托饰演的小丑反而成了一个配角。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不过就算是配角,这一版本的小丑也足够的「酷」,不光镶了牙,还纹了身,他和小丑女的感情线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可惜,因为《自杀小队》本身的质量问题,小丑的角色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除了电影版,在美剧《哥谭》中也有个杰罗姆版的「小丑」,由《无耻之徒》里的卡梅隆·莫纳汉饰演,令人印象深刻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不过在剧中,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小丑。这更像是一种模仿或致敬,因为你能够看到杰罗姆从形象到气质都和小丑走的是一样路线。

再然后,就是如今完全摒弃超英元素的《小丑》。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一个极度现实的悲剧故事。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在这个故事里,小丑悲哀、痛苦且可怜,他不需要对抗蝙蝠侠,他需要对抗的是自己的命运,一个「普通人」的悲惨命运。

04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小丑」形象,越来越「实质化」、「人格化」。

从最开始当做「工具人」,到后来成为典型反派,再到后来一度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漫画恶棍和虚构人物,直至如今《小丑》里的「返璞归真」。

电影人好像越来越意识到,可能观众需要的不是一个形象标签,而是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即使他是一位残忍、疯狂的反派,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漂亮的人物弧光。

就像近几年大热的漫威MCU系列一样,众多的反派中只有灭霸成为了最有魅力的一个正是这个道理。

为何一个疯狂的反派角色会被反复搬上大银幕

不过,让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这个问题本身。

我们喜爱小丑,或许是因为小丑的所作所为可能代表了许多人心里的一个角落,那个自己的正义得不到申诉,人生得不到尊重的角落。

我们心里都曾幻想过像小丑一般,践踏在不公之上,嘲笑这个癫狂的世界。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向往那些能够超越规则的存在,比如侠,比如超级英雄。

有人说过小丑也是一种另类的超级英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