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FinTech」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发展简史

​ 支付清算系统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大到央行调节经济,小到个人日常消费,都离不开支付清算系统。本文就带您简单了解一下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历史。

由于这个系统庞大、复杂,作者只接触过有限的一点,多数是通过查资料而认识。因此,若有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一.产生

要明白支付清算系统,先要理解以下三个词汇:

支付:付款人向收款人转移可以接受的货币债权的过程。

结算: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客户同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货币资金清偿及转移的行为过程。

清算: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收付、清偿等行为过程。

可以看出,如果支付不涉及金融机构,而是现金交易,那所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当场就能完成,不涉及结算和清算的过程。如果有金融机构的参与,那一般是而非现金交易,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不能全部当场完成,需要进行结算和清算。

「FinTech」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发展简史

图1 一个支付过程

也就是说,结算和清算需求是伴随金融机构的产生和非现金交易而出现的。这个过程如上图,如果客户客户A、B是不同的人,则是一个普通支付过程;如果是同一个人,则是通存通兑。

其中的支付和结算过程较简单,清算过程相对复杂,本文也着重从清算角度去阐述。清算的过程简化为两部分,支付指令发出和完成资金划拨,有的文章称为信息流和资金流,其实就是命令和执行命令。

二.早期

在银行出现早期和我国的钱庄时代,清算都是点对点的(双边清算),也就是在金融机构之间定期直接进行。

比如金融机构1和金融机构2每周都会坐到一块对账,其实就是在清算。机构1发现这次共收到了5万机构2的银票,机构2发现这次共收到了6万机构1的银票。抵消后,发现机构2为机构1多付了1万现金,那机构1就要将这1万现金归还机构2,并且双方各自归还收到的对方票据,完成清算。

支付指令是进行对账以后当面发出的,资金划拨也是当面完成。当然,为防止对方不认账,都会要求对方在本方存入一定现金作为保证,这就是早期的备付金。


三.手工联行

1953年,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大联行”的三级联行清算体系:县(市)级的县辖联行;省(区)内的省辖联行;跨省(区)的全国联行。各级联行负责辖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清算,全国联行通过人民银行总行清算。这个阶段是按照地区进行联行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金融体制和结算制度改革的深化,全国大联行不再适应社会发展。1985年,央行决定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联行体制变革措施,全国联行清算体系也随之进行了重大改革。

同一个银行的清算内部进行,总行和分支行构成一个联行系统,分行与分行之间的清算由总行负责;跨行的清算可以走央行,也可以各行直接清算。这个阶段是各银行内部联行。

以上两个阶段,都是手工联行。手工联行时代,支付指令的发出是靠邮局或电报,资金的划拨通过人民银行,整个过程基本都是手工处理。

手工处理,容易出错,且速度较慢。这就造成了占压在途结算资金较多,异地资金划转有时需要几个月。

四.电子联行

为解决手工联行资金使用效率、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人民银行1989年开始建设电子联行系统和清算中心,并着手建立央行专用的卫星通讯网络。

1990年,央行清算中心建成,包括两级处理中心,国家处理中心(NPC)和城市处理中心(CCPC)两级处理中心,NPC全国只有一个,CCPC省会城市加上深圳各一个。

1991年4月1日,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试运行。EIS连接了商业银行、央行、NPC和CCPC,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信技术完成信息传递,通过清算中心完成资金流转。

1995年,针对电子联行覆盖面不广,速度较慢等问题,人民银行开始推行电子联行“天地对接”工程,构建地面网络。到2000年,基本实现电子联行的“天地对接”和业务到县。

电子联行的模式和手工联行类似,但是支付指令通过卫星或地面网络传播,资金划拨由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完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各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逐渐投产运行,同一个银行内部的异地转账由各自的核心系统完成,开始摆脱对EIS的依赖。


五.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

1991年10月,中国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第一代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英国PA咨询公司承担咨询设计。

2002年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第一个子系统大额实时支付系统(HVPS)建成投产,2005年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投产,2007年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投产,2009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试点投产。至此,第一代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成,全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架构图如下。

「FinTech」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发展简史

图2 全国支付清算系统架构图

这个阶段同联行时代的主要区别是,银行内部的清算通过其核心系统完成,不需要再通过联行体系,跨行清算通过CNAPS完成。支付指令通过网络传递到CNAPS,CNAPS在各银行的清算账户间完成资金划拨。

六.第二代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2)

由于第一代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支付清算理念和技术相对落后,央行在2009年底决定启动第二代支付系统(CNAPS2)建设。CNAPS2使用更前瞻的设计和先进的架构,提升了安全性和效率,并具备了较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功能。

2010年8月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IBPS)作为CNAPS2的首个投产的系统,2013年10月,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都升级为第二代。CNAPS2架构图如下。

「FinTech」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发展简史

图3 二代支付系统架构图

两代系统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CNAPS2采用了一点清算的模式。CNAPS各商业银行分支行都可以通过当地CCPC接入央行的支付清算体系,这就形成了多点接入;而CNAPS2支持一点接入、一点清算,并将逐渐完成多点清算到一点清算的过度。

另一个主要区别是CNAPS2建设了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俗称超级网银。超级网银解决了CNAPS跨行清算效率不高的问题,能够实现跨行转账、跨行支付等业务的实时到账,同时支持跨行账户信息的实时查询,打通了国内各大银行网上银行之间的互联互通性。


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不断增长,跨境人民币业务各项政策相继出台,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支撑业务发展。

人民币跨境业务,也是一种人民币的支付清算活动,理应通过CNAPS进行。建设CNAPS的初衷是满足国内的支付清算需求,所以在进行处理跨境业务时,CNAPS暴露了严重的局限性:

一是运行时间过短,正常业务受理时间为8:30-17:00,在运营时间上难以照顾到其他时区;

二是与国际清算系统接口无法完全匹配,在代理行和境外清算行模式下都必须通过SWIFT报文系统传递跨境清算信息,但SWIFT不支持中文,且一些字段与大额支付系统报文不兼容,从而大大延缓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速度;

三是CNAPS难以实现跨境清算所需的人民币和外币同步支付结算和人民币证券券款对付结算

为满足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进一步整合现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效率,经过充分论证和研究,人民银行于2012年启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建设。

2015年10月8日,CIPS(一期)成功上线运行,同步上线的有19家直接参与者和176家间接参与者,参与者范围覆盖6大洲50个国家和地区。每个直接参与者都在CIPS开立账户,支付指令通过到达CIPS后,系统在CIPS账户之间完成资金划转。其他参与者通过直接参与者享受CIPS的服务。

CIPS的建成运行是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人民币国内支付和国际支付统筹兼顾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对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的支付货币、推进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3月26日,CIPS(二期)成功投产试运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汇丰银行(中国)、花旗银行(中国)、渣打银行(中国)、德意志银行(中国)共10家直接参与者同步上线。2018年5月2日,CIPS(二期)全面投产,符合要求的直接参与者同步上线。CIPS运行时间由5×12小时延长至5×24小时+4小时,实现对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的全覆盖,支持全球的支付与金融市场业务,满足全球用户的人民币业务需求。

「FinTech」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发展简史

图4 CIPS的31家直接参与者


参考资料:《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工作回顾与展望》、《关于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演变过程》、《CIPS系统简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