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大!家長請警惕

1

11月25日是“國際反家暴日”。

然而在這一天,一則“宇芽被家暴”的微博衝上了微博熱搜。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大!家長請警惕

宇芽是一位坐擁百萬粉絲的網絡視頻紅人,她的控訴立即將家暴這個話題引到了風口浪尖。

就在大家對家暴這個話題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的時候,演員蔣勁夫再次家暴的新聞又將這個話題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蔣勁夫新女友Julieta(已分手)在ins發文控訴蔣勁夫家暴:

“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像是生活在監獄裡,蔣勁夫是個控制狂、暴力狂和妒忌心很強的人。

“有一次開著車,發瘋似的要撞車然後和我一起死。”

“捏我的頸,拳打我的肚子甚至威脅要殺我兩次。”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大!家長請警惕

這是蔣勁夫第二次被爆出家暴行為。

眾多網友感慨:果然,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及時止損才能保護自己。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大!家長請警惕


一個人不可能無緣無故變得暴力,暴力的因子跟家庭環境,父母教育離不開關係。國外有一名記者做了一項社會實驗,隨機選幾個男孩,讓他們打對面的女生,這幾個男孩的態度出人意料。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大!家長請警惕

沒有一個孩子去打對面的女生,甚至“用一束花也不行”

孩子們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成長環境的改變和青春期的衝動,性格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做父母的也不想自己辛苦培育出一個暴力的孩子,


2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會變成家暴關係中的“施虐者”,其背後一定有很多心理因素,而這些因素,絕不是靠忍或者反抗就能解決的。

很多家暴關係中的“施虐者”,往往成長於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或者環境。

並且,他們通常是受虐的一方。

針對兒童習得暴力行為的原因,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曾做過一個實驗。

研究者從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中,各挑選了36名男孩和女孩,並分成三個組。

其中,有一組兒童會觀察成人對芭比娃娃施暴的場面。

那個人會坐在波比娃娃身上,然後反覆擊打它的鼻子,又把它拋向空中,並在房間裡踢來踢去。

一邊踢,一邊謾罵,暴力場面持續10分鐘後,實驗者會把孩子帶走。

最後,所有參與實驗的孩子,會被帶進一個放置了攻擊性玩具的活動室。

研究人員等著孩子們對此作出反應。

實驗發現,那些觀察過暴力行為的孩子,其攻擊性,遠高於別的孩子。

在這些孩子中,男孩平均表現出104次暴力行為,而女孩只有48.4次。

同時,男孩的身體攻擊傾向明顯,而女孩的語言攻擊傾向明顯。


班杜拉相信,當成人在兒童面前施暴時,就等於在給兒童傳達這樣的信息:暴力是被允許的。

因此,兒童自身對攻擊傾向的抑制,就會減少。

當一個孩子成長於家暴環境中時,他每次捱打,都會加深一個信念: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如果這個想法在他今後的成長中,沒有得到修正,他就會從“受虐者”逐漸變成“施虐者”。

在精神分析中,我們把這個叫做認同。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向施暴者認同。

他們認同了施暴者的力量感,並相信,這種力量可以幫他們改變“受虐”的命運。

施暴是一種極端低智的行為,說明這個人心智極度不成熟,或者說還沒進化好。

所以當家暴者自己無法通過正常溝通途徑來解決問題時,就會心智退化到一種很幼稚的狀態,想簡單粗暴地用暴力“解決問題”,用這種力量來讓“受虐者”認同自己。


4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這裡還想跟大家強調的是,不止男人打女人叫家暴,家長打孩子一樣叫家暴,而且成年人與幼童的體力懸殊更大。

什麼情況會導致孩子的觀念走向歧途。


  • 心理病態型

有些施暴的人,從表面上看很強勢,實際上內心卻是一個不堪一擊的人。他們在打別人、懲罰別人的這個行為中,其實是一個壓抑自卑、建立自信的過程。如果父母從小喜歡打擊孩子,造成孩子的長期自卑心理,長大後,會因為補償心理而用暴力手段建立自信。

  • 觀念錯誤型

有些家長崇尚“不打不成才”或者“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以至於教育出來的下一代,依舊延續了自己的暴力傳統,覺得把孩子打到“無聲”狀態,就是聽話了。孩子也在捱打中接受了這種觀念,長大後把暴力因子延續到他人身上。

  • 情緒失控型

這種類型的人,都是性格超級衝動型人格。他們的情緒非常容易失控,從而會去傷害家人,這種人往往在施暴過後就會冷靜下來,然後開始懊惱並且道歉。父母需要及時安撫孩子,緩解衝動,培養孩子一些增加耐心的興趣愛好,並加強孩子尊重他人的思想教育。

以上這三種類型的家暴,每一種都會嚴重危害到家庭情感,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一項針對病態人格的研究顯示,童年時期目睹家庭暴力與成年後存在病態人格顯著相關。家長種下的暴力種子,會可悲的遺傳給下一代。所以,抵制暴力,除了家長自身做好榜樣外,也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



杜絕家庭暴力

從你我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